愛因斯坦的引力波猜想這幾天被美國科學(xué)家發(fā)現(xiàn)了,舉世嘩然。人類似乎有理由為此驕傲一陣子了。
諺曰:已知似圓,已知越多則圓周越長,從而接觸的未知也越多。換個角度,引力波會不會激發(fā)“第一推動力”的追尋?嘲笑者、批判者是不是反而可能是無知者?
正好讀到《平面國——及正方形的多維世界歷險記》一書,其中所描寫的低于我們階層的二維世界,能不能讓我們與引力波話題一樣,由已知推未知,由未知求智慧?
在作者方先生(A square)的筆下,平面國的國民是以邊的多少來劃分階層的。底層的國民由各種三角形組成,尖銳,感性,容易爭執(zhí);往上則是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等各種多邊形,每進化一層,則隨著“邊”的“光滑”和“多少”呈現(xiàn)出智慧和理性的眾寡;直至最后的圓,當然就是平面國的統(tǒng)治者。
平面國一切秩序井然,可當它面臨三維世界空間國的“他”闖入時,引起的驚慌怎樣形容都不會過分。二維世界的國民永遠不知道有“高”和“上”這一空間概念,他們平素受制于平面世界間隔而看不到的東西,在一個三維世界的“他”從空中看來則是一覽無遺?!吧瘛焙汀跋戎本褪沁@樣誕生的嗎?所謂的神跡是不是因為維度的不同所造成的結(jié)果呢?而所謂正確的認知是不是只有像書中的“我”被帶離平面國來到空間國再俯瞰平面國,有了真實的視角變化后,才可能實現(xiàn)?還是某種智慧(如信仰)可以啟迪我們具有這種超拔自身的眼光?
書中最精彩的是,一方面,當“我”重新回到平面國后,“我”所知道的明明是真理卻立馬變成了要被查封和禁絕的邪說——真理在無知面前的待遇多半如此吧?另一方面,被開化的“我”從平面國和空間國的對比中得出邏輯上空間國之外應(yīng)該存在著更高層次的生命形態(tài)或者四維、五維世界的推論后,那個來自空間國的“神”頓時就轉(zhuǎn)化為宇宙真理的終結(jié)者了?!八彪m然可以洞見二維世界,卻不能突破自己的偏見。
可見,人要突破自己的局限有多難。但同時,人想突破自己局限的追求又有多么強烈!
看見二維平面的局限不是為了證明三維空間的優(yōu)越,而是從此出發(fā)可以看到自身的局限,這才是智慧?
如此,引力波的發(fā)現(xiàn),該讓我們不是驕傲而是再一次醒悟:我們在歡慶已知的同時,是否應(yīng)該對未知有更多的敬畏?
交 流
2016年第2期讀者評刊:《我是中國首位戰(zhàn)地女記者》《亞投行朋友圈怎么玩》《馬燕日記,一個中國學(xué)生的日常生活》《鄒碧華,做中國最好的法官》《從對壘廝殺到握手言和》《選將:第一個導(dǎo)彈基地司令員》等,被認為是本期好文章?!赌阆胍澜绫T票?拜羅姆兄弟手中有很多》《第一張和最后一張老照片》《黃包車夫的一家》《謠言,看你還能飛多久!》則被感覺不喜歡。
最近正在讀的書?崔茂松:《現(xiàn)代型文化館構(gòu)想與實踐》(戴珩、林紅著 / 2014-12 / 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 49.00元);常原:《供給側(cè)改革》(吳敬璉等著 / 中國文史出版社 / 2016-3 / 48.00元);蔣成舟:《白巖松:白說》(白巖松著 / 長江文藝出版社 / 2015-9 / 39.80)。
春節(jié)過后,本刊收獲了一份大禮——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公布了2015年全市報刊編校質(zhì)量檢查結(jié)果,《中外書摘》再次榮獲“優(yōu)秀刊物”的好評。自然,這是從發(fā)稿、編輯、排版、付印到審讀、校對的一攬子所有工作者在過去一年中集體努力的成果。我們唯有再接再厲,繼續(xù)保持這份榮譽才不負讀者的訂閱。
今年的贈書寄發(fā)也已開始,讀者諸君若在收到本期雜志后,尚有疑問請即告知,以便早日查詢和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