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作為現(xiàn)代陸上作戰(zhàn)的主要武器,具有強大的火力和卓越的裝甲防護力,它們猶如古代戰(zhàn)場上披堅執(zhí)銳的重甲騎士,守有堅實而厚重的盾牌,攻可使用銳利的長矛。因此,世人將“陸戰(zhàn)之王”的稱號賦予了它們。
炮彈的穿透能力與裝甲的防護能力之間的“矛盾之爭”,也從坦克誕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在延續(xù)。在經歷了表面硬化技術、高硬度合金鋼、大斜面裝甲等革新后,直到復合裝甲的出現(xiàn),盾才第一次具備了較為明顯的優(yōu)勢。但復合裝甲可以說是陸戰(zhàn)之王在盾牌的結構和材質上所能達到的極致,再有突破已不大可能。而隨著穩(wěn)定尾翼脫殼穿甲彈再一次洞穿這面巨盾,重甲騎士們就不得不把視線放在盾牌之外了。
矛盾之戰(zhàn)的變遷
在“矛盾之戰(zhàn)”中,在長矛刺過來的瞬間,盾牌可突然向著能夠讓矛偏斜的方向頂出去,這樣可將長矛格擋開。參照這一方式,一種新的裝甲出現(xiàn)了,這種裝甲上安裝有很多個獨立的炸藥模組,當炮彈接觸到裝甲的瞬間,相應位置的炸藥模組就會引爆,用沖擊力抵消掉炮彈的能量,并使炮彈碎片產生偏移。這種對來襲炮彈能夠產生反應的裝甲被稱為“被動反應式裝甲”。
只是這種裝甲用來抵消炮彈沖擊力的時間過短,對于射速足夠快的炮彈作用并不大。于是,騎士們又把這種盾牌進行了改進,使其納入到車載計算機系統(tǒng)的控制下——在計算出來襲炮彈的軌跡后,新型主動反應式裝甲能夠將裝甲上的炸藥模組或金屬板彈射出去,在炮彈還沒有接觸到裝甲時就對其產生干擾。這就好像在盾牌上站滿了拿著板磚的小人兒,當長矛快要擊中盾牌時,這些小人兒就會扔出手里的板磚把長矛拍走,相對于被動反應式裝甲,這種裝甲的防御成功率更高。
當炮彈襲來,車載計算機系統(tǒng)會控制對應位置的彈射裝置彈射出金屬板,在炮彈還沒有接觸到主裝甲時摧毀來襲炮彈或干擾其飛行軌跡,使其偏離方向。這時陸戰(zhàn)之王的盾牌,已不再是簡單的被動防御了,它整合了車載計算機系統(tǒng),化被動為主動,所以這時的盾牌有了一個新名字——主動防御系統(tǒng)。主動防御系統(tǒng)通過主動反應式裝甲能為坦克提供200~270度,半徑約為20~30米的“防御圈”。
隨著電磁技術更多的應用于軍事領域,基于電磁技術的主動防御系統(tǒng)也開始出現(xiàn)在各國的武器實驗室中。按照傳統(tǒng),人們稱它們?yōu)殡姶叛b甲。
起初電磁裝甲的設計思路集中在“修煉內功”上,在裝甲內部安裝大功率的電源,當炮彈來襲時瞬間釋放出強大電流,它通過產生的磁場使破甲彈的射流發(fā)散,降低了射流的侵徹能力。它也會引起穿甲彈彈芯震動和膨脹的不穩(wěn)定性,從而使穿甲彈彈芯斷襲,失去有效穿甲能力。但這種被動式電磁裝甲需要大量的電能,而且對穿甲彈的防護效果也不算理想,因此在經過幾輪實驗之后,騎士們再一次把目光集中在了主動反應式裝甲的方向。
當來襲炮彈產生的金屬射流進入電磁裝甲內部后,裝甲內會立刻產生一個垂直于射流方向的磁場,使金屬射流改變運動方向,在裝甲內部形成環(huán)狀運動,最終變?yōu)榄h(huán)狀或圓形金屬片被阻擋在主裝甲外。
新型的主動式電磁裝甲與原有的主動反應式裝甲的原理基本相同,但它在彈射炸藥模組或金屬板的方式上,采用了更先進的線圈炮式的設計。這種利用電磁力推動“彈藥”發(fā)射的線圈炮能夠在短時間內將“彈藥”彈射至一百米以上的距離,配合最先進的車載電子控制系統(tǒng),這種電磁主動防御系統(tǒng)能夠在一百米的范圍內對來襲炮彈實施精確打擊,極大提升了坦克對來襲炮彈的防御力。
盾牌也是進攻武器
那么,既然能夠在一百米的距離上對敵人的炮彈進行精確打擊,是不是可以更遠呢?答案是肯定的,我國的99式主戰(zhàn)坦克上安裝的激光目眩壓制干擾裝器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不同于電磁主動防御系統(tǒng)的是,它可對敵方使用的可見光、近紅外光電傳感器和制導系統(tǒng)(激光測距機、微光夜視、電視攝像頭、瞄準鏡等)實施干擾,使之飽和失效,甚至產生永久性損壞,即儀器致盲,從而失去戰(zhàn)斗能力,這等于在敵人攻擊前就先晃瞎了敵人的眼睛。雖然設備本身屬于防御性裝置,但大家可以看出,它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具備了攻擊性武器的特點——誰說盾牌就不能當做武器來攻擊呢?
未來,隨著隱身坦克、全電坦克等概念從圖紙走向現(xiàn)實,曾停留在實驗室中的各式各樣的電磁裝甲都可能裝備到新一代的主戰(zhàn)坦克上,由它們和其他光電干擾裝置共同組成的防御系統(tǒng)不僅是陸戰(zhàn)之王賴以生存的堅固盾牌,也是在強大火炮之外的又一個殺手锏。(編輯/南之嶺 夏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