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澳大利亞特派記者 鮑捷 本報記者 張怡然 白云怡
“產能過剩”、“傾銷”、“政府補貼”……一些國家本想在前不久舉行的布魯塞爾鋼鐵會議上,將這些大帽子統(tǒng)統(tǒng)扣在中國頭上,但中方代表有理、有力、有節(jié)的表態(tài)令這一圖謀落空。即便如此,澳大利亞政府23日仍宣布,接受該國反傾銷委員會的建議,決定對中國出口到澳大利亞的鋼筋和鋼圈征收反傾銷稅。
澳反傾銷針對14國
澳大利亞工業(yè)、創(chuàng)新和科學部長克里斯托弗·派恩23日發(fā)表聲明稱,澳反傾銷委員會調查發(fā)現,中國出口到澳大利亞的鋼筋和鋼圈有傾銷行為,對澳鋼鐵產業(yè)造成實質損害。澳大利亞將根據不同生產商對中國生產的鋼筋和鋼圈分別征稅11.7%至30%,37%至53%。目前澳大利亞對來自14個國家的12種鋼產品有44項反傾銷措施。
國際鋼鐵價格從去年起持續(xù)下滑,澳多家鋼鐵企業(yè)面臨經營困境。澳大利亞廣播公司23日報道稱,澳大利亞此次對中國鋼產品征收反傾銷稅,主要是為了改變中國產品在澳大利亞供過于求的局面,同時保護本國的鋼鐵生產行業(yè)。
澳大利亞鋼鐵巨頭Arrium公司目前負債40億澳元,今年4月起交由銀行托管,瀕臨破產。澳大利亞政府認為,此次反傾銷有助于確保Arrium這樣的鋼鐵生產商可以與中韓企業(yè)進行競爭。
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報道,澳鋼鐵行業(yè)也有人警告稱,這種為解除一家企業(yè)困境的反傾銷行為,只會傷害消費者和其他企業(yè)。
中國在不少反傾銷訴訟中勝訴
近年來,針對中國鋼鐵業(yè)的反傾銷調查一直層出不窮,既有來自歐美發(fā)達國家的,也有來自亞洲和拉美等發(fā)展中國家的。
在這些反傾銷調查或訴訟中,中國企業(yè)取得了一些勝利:2010年11月,以華菱衡鋼為代表的34家中國鋼企在印度反傾銷案件中勝訴;2013年8月,歐盟委員會宣布,申訴方歐盟不銹鋼對焊件工業(yè)保護委員會申請撤銷對中國和中國臺灣不銹鋼管對焊件反傾銷調查;2014年,WTO就中國訴訟美國針對中國無縫鋼板等出口產品實施反傾銷措施做出終裁決定,裁定中國勝訴;2015年8月,馬鋼集團應戰(zhàn)反傾銷勝訴,韓國產業(yè)通商部貿易委員會作出終裁,給予馬鋼股份、津西鋼鐵、日照鋼鐵等7家中國H型鋼出口企業(yè)“價格承諾”待遇。
最受矚目的還要數今年1月WTO裁定中國訴歐盟鋼鐵緊固件反傾銷措施案的勝訴。歐盟自2009年開始對來自于中國的鋼鐵緊固件產品征收高額反傾銷稅,這一舉措直接影響了中國近10億美元出口。中國政府于2009年7月31日將歐方措施訴諸WTO爭端解決機制,今年1月18日,WTO針對該案作出最終判決,判定歐盟的做法有違世界貿易規(guī)范。而此案也被認為證明了部分國家對中國鋼鐵產品實施反傾銷措施缺乏堅實的法律基礎。
關鍵在“市場經濟地位”
“企業(yè)以低于生產成本的價格銷售產品才叫傾銷”,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常務理事周世儉24日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中國的鋼鐵產品在全球范圍內被四面圍堵,根本問題還是在于中國的非市場經濟地位”,周世儉表示,如果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沒被承認,那么中國生產產品的成本就不被視作標準成本,在衡量中國是否傾銷時會參考第三國的生產成本,如果低于第三國,就會被認定是傾銷,這顯然是不公平的。只要中國沒有被給予市場經濟地位,中國就會不斷遭遇這樣的不公平裁定,國外所裁定的中國傾銷案件,六成以上都是冤假錯案。
商務部新聞發(fā)言人沈丹陽指出,中國鋼鐵產能不僅沒有任何補貼性質的政策刺激鋼鐵出口,而且對部分品種的鋼鐵產品加征了出口關稅,同時還進口大量鋼鐵產品,為全球鋼鐵產品提供了廣闊市場。將鋼鐵產業(yè)的困難歸咎于國際貿易并頻繁采取貿易保護措施限制進口是不正確的。
據報道,過去3年,中國已壓縮9000萬噸鋼鐵產能。2015年我國粗鋼產量同比下降2.3%,是近30年來首次下降。從今年起,中國還將用5年時間再度壓減粗鋼產能1億到1.5億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