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亞東
【摘 要】 在近年的中考中,許多中考題中出現(xiàn)了綜合性的能力測試題。這要求我們在平時教學中,在注重物理教學的同時,還需注重學科間的相互滲透。中學階段學習的學科較多,物理學與各學科間存在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在教學中加強學科滲透的認識和研究,課堂教學中進行學科滲透,課外實踐活動中進行學科滲透,不僅助于提高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本文主要談一下人文學科對物理教學滲透的必要性與重要作用。
【關鍵詞】 人文與物理教學;學科依托;文理平衡
【中圖分類號】G63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01
在知識更新迅捷的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領域互相間交錯融合,形成新的合力,也給人們帶來全新的面貌。物理課堂教學也一樣,離不開各學科的互相支持,以達最佳的教學效果。在《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版)》的"課程理念"中,明確指出"注意學科滲透,關心科技發(fā)展。讓學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聯(lián)系,注意學科間的聯(lián)系與滲透,關心科學技術的新進展,關注科技發(fā)展給社會進步帶來的影響,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那么,這種學科間的相互依托與滲透,就需要在教學中不斷地加以實踐。
當今時代對結合型人才的要求越來越急迫,在物理教學中,如何依托人文學科,來為學生學習物理創(chuàng)造一個廣闊的天地,搭建一個施展才華的平臺,是每一個從事初中物理教學的人員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下面,我就在物理教學中的人文學科依托與滲透來談一下自己的一些淺見。
一、物理與語文
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都離不開語言的描述和表達,在物理的學習過程中要能理解所學的內(nèi)容,能正確表述所觀察的現(xiàn)象,要能條理清晰地講述自己對所學內(nèi)容的見解,這些都與語文的學習密不可分。
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從古到今積淀了許多文化財富。在文學知識中不斷深化物理知識,活化物理知識,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物理知識的能力起到了推動作用。
(一)物理與詩詞
在中國古代,許多文人騷客吟詩作賦借以歌頌祖國的大好河山,或直抒胸臆或豪情滿懷或憂國憂民或描寫大自然的美景。詩作里蘊涵著聲音的玄機、光與影的結合、動與靜的轉化、時空的變化、冰消雪化等各種物理現(xiàn)象。分析和探討詩詞里蘊涵的各種物理現(xiàn)象,就可以做到寓教于樂,讓我們更易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物理現(xiàn)象,深層次的了解,生活中處處有物理、時時有物理。
例:“東則影西,西則影東”(沈括《夢溪筆談》)小孔成像是利用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像的移動方向與物體移動方向相反。
(二)物理與成語
成語中隱含了豐富的物理知識,理解其物理意義,使人深入思考拓寬思路,對所學物理知識融會貫通。
例1.“無風不起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例2.“海市蜃樓”。光在不均勻的空氣中傳播而折射成像。
例3.“石沉大?!?。石頭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浸沒在水中的石頭的重力大于受到的水的浮力而下沉。
二、物理與歷史
教師在講授物理知識的時候,同時再現(xiàn)知識產(chǎn)生的社會、文化、歷史背景和物理學家們?yōu)楂@取物理知識所作出的真實而令人興奮的探索歷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品質。物理學作為一個完整的科學知識體系,含有靜態(tài)知識體系──科學規(guī)律、成果;動態(tài)知識體系──科學研究的過程。前者給人以知識,而后者給人以創(chuàng)新的智慧。離開了歷史背景的單純的物理知識只能使學生覺得枯燥和深奧。若能通過具體、生動、可靠的歷史事實來說話,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大師們用有效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揭示物理奧秘時那種科學創(chuàng)造的快感與激動,接受科學態(tài)度和優(yōu)良品質的熏陶,則會讓學生在興趣、激情的支配下來學習物理知識,既提高了學習效果,又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新的品質。
許多歷史小故事不僅能使學生了解人類的文明史,更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沈括發(fā)現(xiàn)磁偏角比西方早四百多年,墨子所著《墨經(jīng)》中記載的小孔成像以及戰(zhàn)國時候就發(fā)明了指南針(司南)。講述浮力一節(jié)時,穿插曹沖稱象小故事。光的反射和折射中描述“魔鏡”大敗羅馬戰(zhàn)船,“冰透鏡取火”等情節(jié)。講授“電磁聯(lián)系”章節(jié)中,聯(lián)系思想政治教材中關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運動和發(fā)展趨勢”的內(nèi)容,在19世紀上半葉,奧斯特、法拉弟、麥克斯韋等物理學家建立了比較完整的電磁理論體系,為電力技術革命奠定了理論基礎。1886年,德國人西門子發(fā)明了自激式發(fā)電機,1876年,美國的格雷和貝爾研制成功電話。1879年,美國人又發(fā)明了電燈等等。所有這些都說明了電力的廣泛應用,電子技術的深入發(fā)展,促使勞動生產(chǎn)率大幅度提高,加速了資本主義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動社會生產(chǎn)力迅速發(fā)展。
三、物理與德育
新的課程標準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課程培養(yǎng)目標指導我們,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主義責任感,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跛足而不迷路能趕超雖健步如飛但誤入歧途的人.”雅斯貝爾斯在他的《什么是幸?!芬粫姓f:教育的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知的一部分.他將“精神成長”置于“科學獲知”之前,真正體現(xiàn)了德育在整個教育中的地位。
在講授牛頓第一運動定律這一章時,可以將牛頓的一段名言介紹給同學們,“我就像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小孩,偶爾拾到一顆美麗的貝殼.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遠一些,那是因為站在巨人肩上的緣故.”通過這段名言,教育學生在學習上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在講授焦耳定律時,介紹這位實驗物理學家的執(zhí)著.他自學成才,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經(jīng)過三十幾年的努力,做了400多次實驗,為能量的轉化和守恒定律的建立打下了基礎;安培、奧斯特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進行實驗的故事;還有我國兩彈元勛鄧稼先,錢學森沖破重重阻力,毅然放棄在國外的優(yōu)越生活和豐厚條件,懷著滿腔的愛國熱情和報國志向回國;科學巨子王淦昌為了祖國的核事業(yè),告別生活優(yōu)裕的北京,來到人跡罕至的西北高原,一干就是十多年之久.物理學家這些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刻苦鉆研和探索的精神、只講奉獻、不圖索取的美德等,都是向學生進行教育的好教材.通過這件實例,讓學生體會科學探究的艱辛,認識到研究科學要百折不撓,刻苦鉆研,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獻身科學也是只講奉獻不圖索取的。
(四)物理與體育
在“科學探究:速度的變化”一節(jié)中要求測量平均速度,訓練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以及對實驗原理的理解,為此,我親自和學生一道上體育課,和他們一起進行分組、分工等活動,學生感到好奇,從來沒有看到老師參與體育課,更沒有看到老師和他們一道進行實地測量,學生興致來了,熱情高了,積極性主動性調動起來了,我物理老師反而變成了體育課的主教練,通過這一節(jié)課學生對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掌握得非常好,在活動中我們的師生關系也拉近了。
此外,物理教學中還可以依托哲學等其它人文學科來提高教學的趣味與內(nèi)涵,限于篇幅,這里就不再一一論述。
世界上許多著名人物,他們的知識決不是單一的,常常在文理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馬克思是政治家、思想家,同時也是經(jīng)濟學家。說到愛因斯坦,人們往往只知道他是科學家,卻不知道他還是思想家,科學、藝術與哲學是他一生的三大支柱。在偉人身上體現(xiàn)的綜合素質,有力地說明了要依托人學科,對物理教學進行滲透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