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宇藍
2004年9月初入燕園,我們上的第一堂課—《專業(yè)英語》的第一篇課文,就是時任美國總統(tǒng)布什在“9·11恐怖襲擊事件”發(fā)生后發(fā)表的公開演講。在世界歷史上,美國用了兩百多年的時間,從殖民地崛起成為世界超級大國。在中國現(xiàn)代化的道路上,美國具有全方位的影響。深入了解美國,成為一代代為中華崛起而奮斗之士必須要學習的課題。美國這一強大的存在,使我們每個學習國際關系的學生都將其作為當然的研究對象,自入學那一刻起,托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漢密爾頓等人編撰的《聯(lián)邦黨人文集》、保羅·肯尼迪的《大國的興衰》、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與社會秩序的重建》等書籍成為了我們本科4年的案頭書目。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大學期間,不少同學都參加了海外交換項目、暑期學?;驀H學生社團到美國交流學習。畢業(yè)時,一百多名同窗有近三分之一收到了美國大學研究生的錄取通知書,其中不乏哈佛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世界一流名校。2008年冬天,我自己也曾到美國游歷一番,在哈佛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聽了若干政治學與國際政治有關的講座、課程。當時最深的感受是,美國確實是一個民族大熔爐。契約原則、權力制衡和言論自由原則、強烈的宗教意識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滲透到這個國家的方方面面。
告別了學生時代、脫離了“國際關系”學科和抽象的政治學理論,有了一些生活和工作的經(jīng)驗,游歷的國家也增加了一些,這時的我不僅從政治學的角度去觀察和理解美國,還多了一些日常生活感受。20世紀以來,在文化教育方面,美國對中國的影響非常大。美國私人、教會以及公益基金會對中國的教育、文化、醫(yī)療等各方面現(xiàn)代化所做的貢獻,是值得肯定的。例如,我們所處的燕園—這古意盎然的美麗校園,其設計師就是耶魯大學畢業(yè)生—美國建筑師亨利·墨菲。代表中國醫(yī)學最高水平之一的協(xié)和醫(yī)學院是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于1917年創(chuàng)辦的。當然,這些援助的動機,都需要再探討。人們常說,觀察別人,也是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美國與中國文化歷史不同、社會意識形態(tài)不同、國民構成和種族更是不同,但兩個國家之間也存在著很多相似之處。美國的發(fā)展、變化、經(jīng)驗,對我們是很有借鑒意義的。
既要看不同,也要看相同
中國和美國之間,不同之處甚多。從地理上來說,美國具有兩洋天塹(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優(yōu)勢,而中國西邊是亞洲內陸,東邊是太平洋,光是陸地鄰國就有14個。從人口上來說,2013年美國人口為3.15億,而中國人口達到13.6億。從歷史上說,從1620年五月花號抵達美國開始算起,美國歷史不過400年;而中國的歷史,如果從黃帝算起,就是上下五千年。中美兩國語言不同,國情各異,發(fā)展道路、發(fā)展階段不同。若是只看不同,很難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更不用談合作。因此,除了不同,我們還應該多看看相同相似之處。
中美兩國都幅員遼闊,都是多民族國家,都是經(jīng)濟大國。除了這些宏觀的指標,在美國旅行,我體會到了兩國一些微觀的相同、相似之處。其中,中美兩國都很重視愛國主義教育和國家的核心價值觀,雖然具體形式不同。美國非常重視個人自由、個人價值、張揚對個性的追求,但這并不意味著美國人就沒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國家集體觀念。
在塑造美國歷史的過程中,波士頓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波士頓傾茶事件、萊克星頓的槍聲和康科德戰(zhàn)役等,都發(fā)生在波士頓及附近的地方。到波士頓,不可錯過“自由之路”(The Freedom Trail),這條2.5英里長的城市步行游覽路線,涵蓋了波士頓城區(qū)16處的主要人文歷史遺跡,也讓波士頓這座現(xiàn)代化城市充滿了“革命歷史”氣息。“自由之路”的起點是美國第一個的城市公園Boston Common,游人可以沿著人行道上紅色地磚路線游覽,沿路包括老市政廳、埋葬著塞繆爾·亞當斯、富蘭克林總統(tǒng)父母的Granary革命烈士墓、反抗英國殖民波士頓大屠殺紀念遺址、策劃波士頓傾茶事件的會址(old south meeting house)、美國第一所公立學校、民族獨立革命先驅保羅·里維爾的故居及午夜騎行銅像等 ,終點是美國第一艘鐵質戰(zhàn)艦—“憲章號”戰(zhàn)艦。每到一處,都有成群的學生、老人,或者是家長帶著孩子在聆聽導游和志愿者講解革命先驅為捍衛(wèi)美國的獨立、自由、平等奉獻生命、做出貢獻的可歌可泣故事。身處波士頓,感覺就像看《變形金剛》和《鋼鐵俠》電影,高科技、現(xiàn)代化無處不在,同時也浸透著美式愛國主義教育—對自身發(fā)展歷史和核心價值觀的自豪。
美國人的愛國主義情感、集體主義精神和對國家的重視,不僅僅存在于在歷史中,更存在于在現(xiàn)實之中。
19 6 1年約翰·肯尼迪總統(tǒng)就職演說中有一段著名的話:“我的美國的同胞們,不要問你們的祖國能為你們做些什么,而是要問你們能為祖國做些什么。全世界的同胞們,不要問美國能為你們做些什么,而是要問我們共同能為人類的自由做些什么。”這段話,不僅銘刻在華盛頓阿靈頓國家公墓肯尼迪墓地長明燈前,還寫在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管理學院門前,激勵了美國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與奮斗,成就了美國的繁榮和發(fā)展。甚至不少年輕人為美國所謂的世界“自由”和“民主”的理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2001年“9·11”恐怖襲擊震驚全球,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的兩幢110層摩天大樓(雙子塔)在遭到攻擊后相繼倒塌,遇難者總數(shù)高達2996人,其中包括事件發(fā)生后在火場執(zhí)行任務的343名消防員。10年后,2011年9月12日,美國世貿中心“9·11紀念碑及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凹o念碑”并不是常規(guī)高聳的“碑”狀建筑,而是在“雙子塔”原址建成兩層深挖入地的巨大水池—“反思池”,池子四周以黑銅鏤刻“9·11”恐怖襲擊以及1993年世貿中心爆炸案所有遇難者的名字。在每位遇難者生日的那一天,工作人員會在該位遇難者名字處插上白色玫瑰。
在重視愛國主義、集體意識、核心價值觀建設方面,盡管內容不同,中美兩國還是有相似之處的。美國不是只強調個人意識而沒有國家意識,也并非只談個人主義不談愛國主義。美式愛國主義—對自身歷史、發(fā)展道路、制度與價值觀、政治經(jīng)濟實力的自信與熱愛,以及對宗教堅定的信仰,存在波士頓的歷史遺跡中,繪在華盛頓國會山的壁畫上,鏤刻在911紀念碑周圍,體現(xiàn)在華爾街的三一教堂里,閃耀在紐約時代廣場璀璨的燈光中。正如美國國徽上的國家箴言:E pluribus unum (Out of Many, One—合眾為一)。這樣的自信和熱愛,既來源于個人對于自身夢想的追求,也來源于個人對國家理念、核心價值以及環(huán)境制度的集體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