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姝苗
我的童年是在鄉(xiāng)下度過,那是一個偏僻的小山村。
年復一年,以為自己會漸漸遺忘故鄉(xiāng),但它反而成為時時牽動我思緒的地方。
村里只住著潘姓的幾個戶主,顯得人煙稀少,由于日子過得貧窮,兒孫成家后大都去外面自立門戶。爺爺與叔叔守著幾畝薄田,面朝黃土背朝天“修地球”,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
一天農活忙完,屋頂騰起炊煙,我端著粗瓷大碗,借著夕陽的余暉,在青石板上跳來跳去,惹得一群雞鴨跟著我亂跑。這是一天最快活的時光,而白天,我則多被反鎖在屋里。一次午睡醒來,蒙眬中見一只老鼠在房梁上穿梭,而我身旁居然還躺著一只不知哪來的黑貓,嚇得我一聲慘叫,硬是從門檻縫里鉆了出去。
繞過一道墻,是二爹住處,那塊地界明顯大些,水塘豐盈,果樹濃密,幾間水泥青磚瓦房十分奪人眼球。陣雨時節(jié),瘦削的叔叔常搭著木梯爬上房檐,用草皮、石塊壓住被風掀翻的屋頂,屋內雨漏不止,經常連被子都會打濕。我當時覺得,生活最大的前程就是能住上不漏雨的房子。
承載懵懂無知的過往,那塊養(yǎng)育我的土地離我慢慢遠去。低矮的茅草房、貧瘠的黃土地,拾柴挑水、睡草鋪點油燈,苦寒的日子雖折磨了我的身體,卻滋養(yǎng)了一顆悲天憫人的心。
等我大些了,爺爺奶奶每去很遠的田地勞作,就將我放養(yǎng)在村落,草垛里、田崗上,鄰家的墻角根,田野的土旮旯都是我的游戲場地。記得奶奶趕集帶回一朵海綿胸花,閃著五彩的光澤,一下子吸引了我。平日所見除了門前的臘梅、海棠、梨子,只有入秋時節(jié)滿野的棉花,哪見過如此艷麗的色彩,想來,那竟是我唯一的“飾品”。
該上學了,父母從部隊去老家接我,見我泥不溜秋活像個“小叫花子”。此后每年寒暑假父母都會帶我回鄉(xiāng)。那幾間土屋散布在阡陌縱橫的田間,七繞八拐地就迷失了來路。每當跋涉至此,總能在村口遇上遠遠迎來的奶奶,她戴著四季不變的藍花頭巾,理著凌亂的盤發(fā),笑得白發(fā)都亮了,“就知道今天有貴客,樹梢的喜鵲一早就喳喳叫。”
你吃過土灶熬的豆粥嗎?揭開碩大的木鍋蓋,一粒粒米豆在柴禾的燃燒下珠圓玉潤,綻開粉色的薄衣,露出白嫩的肚皮,冒著濃稠的泡泡。等熄罷火,再悶上一小會兒,剛才那活絡的動靜已悄無聲息,取而代之一層蟬翼似的米油,等著奶奶為我舀上第一勺,那醇香的粥皮啊,一口啜吸能沾住嘴唇,干后留下一圈糊疤,像長了白胡子一樣。我和姑家、叔家的幾個孩子一碗接一碗地盛著粥,直把肚皮撐得溜圓。
爺爺去世后,奶奶隨父親來到城里,叔也搬到了鎮(zhèn)上,村莊再也沒人住了。只有父母在清明、冬至回去燒幾疊紙,添幾鍬土。父親告訴我,舊屋已坍塌無幾,老樹也被人砍去。逢到有雨,一雙鞋能套好幾斤泥。身雖未至,但衰敗的故居已在父親話語里展現(xiàn)淋漓。
歲月更迭,我依稀能聞到村口那株臘梅散發(fā)的幽香。朵朵鵝黃的花瓣晶瑩剔透,襯著斑駁的泥墻和秸稈,映在古板清寂的木門旁,仿佛只與這苦寒和凄冷相匹配。
時光帶走了古舊的老屋,老去的故人,卻帶不走我對故鄉(xiāng)日久彌新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