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明
孔子指示為學的路徑與方法,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游于藝”與“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游于藝”不能離開“道”與“德”,要立志向道,據守住德,依倚于仁。一方面,“游于藝”是為了樹立道德精神;另一方面,道德精神應當成為文藝的靈魂。
不少人把“游于藝”理解為一般的游于技藝,這與孔子的意思并不一致。藝有“技藝”和“道藝”的區(qū)分,可以分別稱之為“小藝”和“大藝”。“小藝”說的是作為“小子之學”的小學“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大藝”則指作為“大人之學”的“六藝”,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科目??鬃铀f的“游于藝”,指的就是包含窮理、正心、修己、安人之道的這些科目,有時也指孔子為這六種科目所整理編訂的教科書,即儒學《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人首先要“志于道”,“道前定則不窮”,人有了正確的“道”,有了正確的價值體系與信仰追求,就自覺做有德的人,做有愛心的人,做涵養(yǎng)自身的人??鬃訌娬{“游于藝”,是要人們涵泳于詩、書、禮、樂等的研修之中。人到了十五歲前后,也就到了應該明理懂事的年齡,就應學習修身做人與社會管理??鬃右浴傲嚒苯倘耍菫榱私袒鐣诵?,教人明道修德。
孔子“藝”之所指是什么?《禮記·少儀》說“士依于德,游于藝”,清楚表達了德與藝的關系?!秾W記》有言:“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興其藝,游于藝,從而樂于藝,所“樂”在“藝”,這就是孔子所說“游于藝”的本來意思?!按髮W之教”教人“樂學”、“游藝”,學有所樂,涵泳其中,最終才能學有所成,化民成俗。古籍中“藝”有時也專講技藝,但將“技藝”與“道德”并言時,往往講要以道德為先,以道德作為引領。
中國先哲強調“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德成而上,藝成而下”,其中雖然沒有輕視“藝”的意味,但在強調“德”與“藝”的先后關系,主次關系。孔子稱贊他的弟子冉求說:“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冉求多才多藝,讓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難呢?孔子又說:“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闭J為像冉求這樣多才多藝的人,再用禮樂來成就他,也可以算是完人了。有了“藝”和“知(智)”“不欲”“勇”之類的特點或優(yōu)點,還不能沒有禮樂,還要加之以仁義禮樂,因為禮樂中包含著德性的要求。
文學藝術及相關藝術行為是寄托和影響人們精神世界最直接的方式,用什么樣的文學藝術作品去鍛造靈魂,文藝工作者怎樣去塑造國民的精神品格,這是關系國家走向、民族形象的大事??鬃诱f: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言之無文,行之不遠。人離不開文藝,文藝家也會不斷追求藝術的更高境界。然而,藝術家的格局與氣象體現(xiàn)在他對于“道”的把握中。這個“道”是人道,是與天道、地道相互和諧統(tǒng)一的為人處世之道。有道的君子,有境界、有品位的文學藝術家才會使自己的作品唱響主旋律,有鮮明而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有自心底洋溢出的骨氣和底氣。
古人說“書而不法,后嗣何觀”,本是就歷史記事原則而言,意思是書寫或記載歷史必須遵循內在法則,不然人們會從中得到什么呢?文學藝術家創(chuàng)作作品,大致就像做人那樣,唯有有了靈魂的覺知,才算活得明白,才是人生的境界。西方有人說,某些時候,音樂甚至是一個從未表達出來的完整的內心世界的唯一見證?!皶鴮懼ā迸c“為人之道”是相通的。在“書之法”的意義上,書寫和記載歷史,與文藝創(chuàng)作內在相通,不講書寫創(chuàng)作之法,歷史記載就可能是“斷爛朝報”,文藝作品就是沒有精神的驅殼??梢?,孔子“游于藝”的思想,對于今天的藝術行為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