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jié)將至,我們來談談孝。
孝作為最根本、最原初的人倫大要,是人類共有的美德。我們都知道中國人重視孝,認為“百善孝為先”;西方人同樣也重視孝,只不過因為他們在經(jīng)濟水平、文化模式、社會保障制度上和我們差異很大,所以日常的盡孝方式和中國表現(xiàn)不同罷了。
什么是孝?《論語》上有句話:“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很多人據(jù)此引申說“孝”就是“順”,這樣理解,實在是一個誤區(qū)。因為從根本上說,“孝順”兩個字,并不是一個意思。“孝”指的是精神和原則上的繼承,“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叭隉o改”的是“道”,即為人處世的原則,并不是說三年之中,所有事情都沒有變革。而“順”,則指的是微觀層面的亦步亦趨、唯唯諾諾、俯首帖耳,把父母的話當作圣旨,絲毫不敢違背。時時刻刻生活在父輩的陰影下,這在實踐中不可能做到、也大可不必去做。事易時移,變化多矣,父母未必永遠正確,更不會未卜先知。
把“孝”理解為“順”,只是一個簡單的誤解;更有甚者,把“孝”生生拔高到“道”的層面,千百年來,妄圖禁錮青年人的權(quán)利和思想。在所謂“孝道”的“光環(huán)”下,講出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比如說臥冰求鯉,比如說彩服娛親,比如說割肉療傷,比如說郭巨埋兒,或情節(jié)偽詐、所述子虛烏有,或心腸兇狠、教人毛骨悚然,總之是有悖人倫常態(tài),讀來寒意襲人。魯迅先生說他看了“二十四孝”,就再也不想做孝子,可見這不當宣傳引發(fā)的反效果。其實孝原本是一種內(nèi)心本真的自然流露,都是那些個道學先生們把它弄得虛假復雜了。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fā)展,現(xiàn)在我們對父母盡孝,除了衣食住行基本奉養(yǎng),更要注意對老年人進行心理關(guān)懷,特別是免卻他們心中的掛念?!案改冈?、不遠游”,做兒女的假如能夠留在父母身邊繞膝承歡,固然不錯;但是受實際條件限制,很多人都做不到。古人講究“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現(xiàn)代人也講究“埋骨何須桑梓地、人間到處是青山”。今天“征蓬出漢塞”,明天“驅(qū)車登古原”,皆為工作需要;今天“君問歸期未有期”,明天“萬里乘風去復來”,更是身不由己。所以圣人明鑒,在“不遠游”之后,加了一個“游必有方”:你可以離開父母四處闖蕩,“客舍似家家似寄”,但是一定要及時報告你在哪里做事,時常寄封書信、打個電話,免得父母擔心。
此外,還應該注意提升父母生活的品質(zhì)。梁實秋寫過一篇《教育你的父母》,主張子女應該教育老人學會把握生命、老有所為,學會發(fā)現(xiàn)生活的價值,這對老年人來說非常有意義。我們常見有些老年人說自己“黃土都埋了半截了”,言外之意大有日暮西山混吃等死的消極情緒。這樣的情緒郁積起來,就會影響到身體健康。所以做子女的,就要努力激發(fā)父母的學習興趣、進取意識,讓他們學繪畫、學音樂、去旅游、做義工,生活充實起來,精神抖擻起來,心態(tài)年輕起來,善于享受生活、追求生活的快樂——這恐怕才是更高層次的盡孝呢!
責任編輯:宋明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