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今我們好像生活在一個“指數時代”,連一向被認為像天馬行空般的藝術品市場也出現(xiàn)了很多指數。雖然藝術品指數名目頗多,但是其基本的構建方法往往類似。一種是重復交易法,這種方法通過追蹤同一件藝術品的重復交易記錄來構建;另一種是平均價格法。然而相對于股票、房地產等其他投資品種,藝術品交易少了些規(guī)范,信息也不夠透明,各種特性決定了藝術品價格指數的指導作用會有局限。
首先是數據來源問題。藝術品交易過程很分散,畫廊、經理人或者畫家本人主導的一級市場對于指數編制方來說幾乎是無法觸及的黑箱,可靠的數據主要還是來自于拍賣公司,尤其是知名的拍賣公司,于是那些無法進入拍場的普通藝術品價格就無法反映在其中了。此外,即使是相對公開透明的拍賣數據也存在著不少水分;其次,編制機構的商業(yè)性也使投資者對于指數的客觀性有所疑慮。當然,更大的問題恐怕還在于藝術品的獨特個性能否屈服于生硬的量化分析,畢竟它們是藝術品的靈魂所在。
(柯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