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立科學的激勵與考評機制,通過物質激勵及精神激勵兩種方式調動后勤管理人員的及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他們最大程度實現(xiàn)自我價值,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工作習慣,確保后勤服務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后勤管理;創(chuàng)新;問題;改革
高等學校后勤管理工作涉及水電維修、宿舍管理、餐飲衛(wèi)生、校園環(huán)境、公共保潔等基礎性工作,是直接服務高校師生、確保其物資供應和生活服務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和信息化水平的持續(xù)提高,后勤管理工作在新形勢下也顯露出諸多問題,直接影響到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與后續(xù)發(fā)展動力。因此,作為高校發(fā)展改革中的重要一環(huán),高校后勤管理制度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必須引起足夠的思考與重視。
一、高校后勤管理制度改革的現(xiàn)狀與困境
1、高校后勤管理現(xiàn)狀
1999年以來,各高校先后按照“事企分開、兩權分離”的原則,建立起“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yè)運行機制。由此,政府主導、政策支持、全面推進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熱潮也在全國逐漸興起。隨著市場經濟不斷轉型發(fā)展,市場競爭機制逐漸被引入高校后勤管理制度。在這種新舊體制交替過程中,高校后勤管理制度可謂活力與危機并存,要克服長期形成的工作習慣與思維方式,在資金籌措、人員管理等方面要積極與新的市場機制相適應,以更好地提高管理效率、增強辦學活力。
2、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問題
第一,產權關系不明晰
截至目前,雖然我國高校后勤管理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從產權制度方面講,仍然在模擬市場機制運行,沒有從根本上突破原有體制的框架。產權清晰、具備獨立法人資格是現(xiàn)代企業(yè)的一個重要標志。在高校后勤實體改革發(fā)展的過程中,雖然進行了形式上的分離,但并未注冊成為獨立法人,產權并不明確,其資產依舊由國家投資、歸高校所有,因而屬于非經營性和非營利性資產,目的是服務高校師生、保證教學,并非產生利潤。因而,在目前的情況下,由于產權關系不明確,高校后勤管理體制很難處理好服務教學和實現(xiàn)盈利之間的關系,進而也就無法推進下一步的改革創(chuàng)新。
第二,思想觀念相對滯后
人力資源在高校后勤管理當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其質量直接關系到管理是否行之有效。然而,目前,我國高校后勤管理人員思想觀念相對滯后,不能與時俱進,嚴重影響了后勤管理制度改革的進程。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高校后勤管理人員中一部分是學校教職員工的家屬,或是從行政和教學中分流出來的人員,知識水平偏低,接受新觀念、新事物的能力較弱;另一方面,“等、靠、要”觀念嚴重,惰性思維使他們很難主動融入改革的浪潮中,或許還會因為有損自己的既得利益而阻礙改革進程,拒絕參與到管理體制的創(chuàng)新中。
第三,人力資源建設陷入困境
人力資源是后勤管理制度改革中的關鍵因素,其質量水平直接影響到改革的成敗。在已經進行的高校管理制度改革中,聘任合同制取代了終身制,并且工資制度也得到了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人力資源的積極性。但不可忽視的是,用工浪費現(xiàn)象依然存在,部分后勤人員由于在技術職務上再無上升空間,憂患意識不強,出現(xiàn)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被動服務局面,后勤服務不到位、成本居高不下,也造成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同時,高素質的專業(yè)后勤管理人才缺失,高質量的技術工人和管理人才由于沒有和高校簽訂管理合同,因而流動性很強。高校缺乏優(yōu)秀的后勤管理人員,在政策落實、更新觀念、對接市場方面存在缺陷,阻礙了后勤管理制度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
第四,制度建設難以適應改革要求。
我國高校后勤管理制度改革正處在向市場化過渡的關鍵階段,可相應的制度建設依然落后于改革的步伐。一方面,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高校師生的工作和生活需求也逐漸顯現(xiàn)出精細化、多樣化的特點,可后勤服務水平和管理制度依然沿襲舊制、壟斷現(xiàn)象嚴重,不能積極主動與新形勢、新觀念相適應,服務意識不強、方式落后、手段單一等現(xiàn)象層出不窮;另一方面,由于種種現(xiàn)實原因,高校后勤管理不得不服從于學校的行政意志,由此來體現(xiàn)出后期管理的公益性,可這與市場經濟下高校后勤管理的經濟屬性是相悖的,違反了市場經濟規(guī)律,阻礙了后勤管理制度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腳步。
二、高校后勤管理制度改革與創(chuàng)新思路
1、進一步明確高校后勤管理實體產權關系
首先,堅持高校后勤管理制度社會化改革。截至目前,我國高校后勤管理制度社會化改革仍在穩(wěn)步推進,并且已經積累了一些好的經驗和做法。這項涉及高校各個領域、紛繁復雜的改革要想取得突破性進展,就必須堅持“事企分開、兩權分離”的原則不動搖,要將后勤管理實體的服務職能和行政職能進行劃分,在此基礎上重新設置職能部門,改革、完善組織機構體系,并有意識地下放權力、轉變經營管理方式,向市場化、社會化靠攏。其次,建立現(xiàn)代化的企業(yè)制度。進一步厘清后勤服務實體與高校之間的關系,劃分管理權限,確保高校的行政意志難以凌駕于后勤服務管理。高校后勤管理涉及范圍廣,涵蓋師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須自主經營,遵循市場經濟運行規(guī)律,盡快完成角色轉變、找準職能定位,勇于打破壟斷經濟的藩籬,走上社會化、企業(yè)化道路。
2、更新高校后勤管理理念
轉變觀念是完善制度的前提和基礎。高校后勤管理制度的改革也不例外,只有更新不合時宜的管理理念,才能進一步推動改革與進步。其中,首先要進行轉變的是高校領導的思想觀念。高校管理部門要懂得放權,讓后勤管理管理回歸市場,而非行政管理的附屬品。同時,后勤管理人員也要轉變觀念,雖然不再從屬于高校行政管理部門,但仍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增強服務意識、豐富服務手段,勇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以精細化、多樣化、專業(yè)化的服務贏得市場,實現(xiàn)利潤最大化。
3、加強后勤人才隊伍建設
要建立科學的人才引進機制。要改變高校人力資源存在的困境,除了依靠消極淘汰機制,更要及時引進人才充實后勤管理人員隊伍。因此,高校要建立公正、公平、公開的人才招聘機制,吸引具備管理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yè)知識的高素質人才,提高后勤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同時建立科學的人才解聘機制,使人才隊伍保持合理流動,增強大家的競爭意識和服務意識。
參考文獻:
[1]方創(chuàng)勝,陳佩宜.對高校后勤制度改革的幾點思考[J].現(xiàn)代經濟信息,2011(9):20—21.
[2]肖產宏.淺談高校后勤管理社會化改革[J].商業(yè)經濟,2009(7):39—40.
[3]黃文質.新形勢下高校后勤管理有關問題的探索[J].價值工程,2015(3):24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