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
1943年,23歲的迪安·里德是一名盟軍飛行員,駕駛著B-12型轟炸機在歐洲戰(zhàn)場上空盤旋。在一次轟炸任務中,他的飛機在德國被擊落,其他機組成員因此身亡。迪安·里德被彈出了駕駛艙,著陸時摔壞了腿,他獨自一瘸一拐向北逃往挪威。但磨難并沒有結束,在腿傷恢復之前,他被納粹步兵俘虜,關押在馬爾堡和紐倫堡附近的納粹戰(zhàn)俘營里,直到戰(zhàn)爭結束。
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一個普通男人的經歷。當世界最為動蕩的一頁翻過之后,迪安·里德回到愛人身邊,過上了平靜的家庭生活。此后50多年里,他幾乎只字不提自己的戰(zhàn)時遭遇,直到1997年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上演,深受觸動的迪安·里德決定向包括兒孫在內的所有親人公開他的戰(zhàn)時日記。日記中記載了20多歲的他在戰(zhàn)場上的日日夜夜,也記載著上世紀初一個男性的心智成長歷程——他作為一名飛行員,終日穿梭在死亡的陰影和勝利的渴望之間,時而恐懼時而熱血澎湃的感受;他面對身受重傷的戰(zhàn)友,束手無策的無力和絕望;還有從戰(zhàn)俘營出來后,回到家“作為一個男人”所感受到的責任感。這些經歷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在此后50多年的和平年代里,迪安·里德用沉默對待青春時最激蕩人心的往事,他帶著一場巨大危機給予他的累累傷痕長大成人?!霸谀菆鰬?zhàn)爭中,一個男人必須迅速弄明白,如何成為一個男子漢,否則他就無法生存?;丶液笪覜]有想太多,只是開始工作,養(yǎng)家糊口。這是當時經歷過戰(zhàn)爭的所有男人殫精竭慮要做的事情?!钡习矊ψ约旱呐鲞~克爾·古里安說。古里安是美國性別科學領域的先驅人物,當時他正在寫一本書,叫《男孩的目的》。
身為著名的男孩研究專家,古里安認為男孩的特殊之處是他們時刻偏愛空間挑戰(zhàn),這種活力既表現在用身體替代語言,時時刻刻處于躁動不停的行動中,也表現在一個即便個性安靜的男孩也渴望挑戰(zhàn)規(guī)則以獲得成就感的內心訴求。這樣的活力讓男孩的成長看起來如此理所當然,他們充滿著環(huán)境盛裝不下的勃勃生機。但這樣的活力還需要一種強大精神力量的指引和規(guī)范,才能讓它不至于全然浪費在毫無方向的撞擊中,甚至最后被受挫引致的巨大失敗感反噬其身。因此,古里安認為一個男孩的成長,一定需要一個理想化目標的牽引,他將之稱為“男孩的目的”。
在迪安·里德所處的時代,男性有一個樸素但明確的形象——沉默,堅強,有勇氣,敢于挑戰(zhàn)和擔當。這個在戰(zhàn)爭中磨礪出的男性形象,成為一代男孩成長的精神力量。古里安生于1958年——“二戰(zhàn)”結束后的第十幾個年頭。他在書中回憶,自己跟很多同齡男孩一樣,是“懷著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英雄男兒的崇敬之情長大的”。但與此同時,他還敏銳地察覺到了男性形象在新時代的分化?!拔覀冞@一代人身處的時代堪稱人類歷史上男性角色變革最為顯著的年代。我們那一代的男孩和男人,對自我認知的概念都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什么是男人?什么是合適的男性角色?”
古里安記得自己就是在兩條相互沖突的內在軌跡中長大的。戰(zhàn)爭中的英雄硬漢形象與戰(zhàn)后的反戰(zhàn)和平形象共存。“我喜歡約翰·韋恩的電影,會和哥哥在后院扮演美國大兵。但是當我進了家門或者隨父母參加和平游行時,則會以甘地哲學思想追隨者的身份出現?!?/p>
身著戎裝的軍人和身披白袍的和平主義者,是男性理想化形象在現代世界分化的早期,但他們都是男性形象對新的社會命題的回應,其中都蘊含著強大的英勇無畏的精神力量。到21世紀,和平已經在絕大多數地方取代了戰(zhàn)爭,技術革命帶來的巨大物質財富,軟化了世界的棱角,讓普通人的生活也不必那么艱難。不那么嚴苛的生存環(huán)境和主流社會命題的消失,讓男性形象更為多種多樣,這其中既夾雜著“拯救男孩”的呼聲,也夾雜著對“兼性氣質”的肯定。中國的性與性別研究專家方剛告訴我:“性別社會學家康奈爾(R.W.Connell)就認為,男性氣質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實踐中建構出來的。既然不存在唯一的男性氣質,也就不存在需要在性別角色方面被‘拯救的男孩子和男人。不同的男性氣質之間沒有高低貴賤的等級劃分。如果一個文化規(guī)定了支配型男性氣質是正確的,其他的男性氣質表現都是‘不足,需要被‘拯救,那這個文化便不是開放的文化。那些呈現了陰柔之氣的男孩子,那些不夠‘男子漢的男孩子,只不過是在實踐著屬于他們自己的男性氣質而已?!?p>
童子軍夏令營是現代社會男孩成長的“飛地”,他們在那里依天性玩耍,并在集體中懂得規(guī)則
邁克爾·古里安是知名的男孩性別研究專家
看起來,男孩有了更多可供實踐的氣質角色,有了更多成長方向上的自由,但這種自由中卻包含著強烈的困惑,古里安這樣描述這種困惑:“一方面?zhèn)鹘y的男性角色正在被解構,而男孩渴望保有其間明確的男性人生目標。另一方面,新的男孩和男人角色正在努力地萌芽產生,然而還模糊不清??此贫嘣哪行詺赓|,是處在家庭和社會張力的影響之下,不足以完全指引男孩成為有明確人生目標的男人?!边@句話的一個解釋或許是,工業(yè)革命產生的巨大社會財富,徹底改變了家庭和社會對孩子,尤其是男孩的養(yǎng)育方式。男孩特有的用身體探索空間的方式不再被鼓勵,父母們用金錢、科技、關愛,試圖磨平孩子生存環(huán)境中的所有棱角,以確保他們的絕對安全。學校教育體系鼓勵用語言和文字的方式安靜學習,強調遵循秩序和規(guī)范。在這種制度空間下產生的看似多元的男性氣質,是否能提供強大精神力量,成為有方向指引作用的男性形象,是可疑的,因為男孩們的成長中沒有足夠的空間以他們最真實的方式探索這個世界。
古里安說,因為世界中男性形象的瓦解和相互沖突,他沒能像自己的父母輩一樣,早早就確定了人生目標。“而現在回過頭來看,這樣的困惑在同時代的男性中相當普通,在‘X一代、‘Y一代和千禧一代中,這樣的困惑甚至有疊加之勢。”沒有強大精神力量的理想化目標的成長,就像在一個沒有參照物的荒原上,失去了方向感和動力。就如美國“男孩項目”的負責人朱迪思所說:這個世界需要男孩做些什么貢獻?男孩們想要被這個世界所需要,但他們不知道應該如何做貢獻。這一現狀不僅令人難過,還具有潛在的危險性。
在一些社會學家的研究中,危險性已經顯現?!澳泻㈨椖俊钡膭?chuàng)始人——佩爾學院的湯姆·莫滕松博士從很多研究報告中搜集了有關美國男孩精神、情感、身體等方面的成果,發(fā)現了一些數據,證明男孩成長的困境:公立小學和初中里的休學生中,每100個女孩對應的是250個男孩。被診斷有學習障礙的學生中,男女生比例是2.76∶1;被診斷有情緒障礙的學生中,男女生比例是3.24∶1。在15~19歲年齡段自殺人群中,男女生比例是5.49∶1;而15~17歲被送入教養(yǎng)所的人中,男女生比例是8.37∶1。同樣的趨勢也出現在中國。10年間,女大學生在校人數提高了10.3個百分點,女碩士的比例提高了13.6個百分點,女博士的比例提高了15.9個百分點。
教育是一個孩子社會化的最初階段,也是現代社會最主要的上升通道。在這條通道中,男孩走得顯然更為困難重重。他們不僅在教育系統里缺乏目標意識,其行為中也顯現出了社會目標意識的缺失——美國司法部的一項研究顯示,如今美國有700萬名犯人,其中93%是男性。即便是那些看起來在正常社會軌道中的男生,對自己作為男人的角色也越來越不確定——這是湯姆·莫滕松博士的一個研究結論:“20多歲還住在家里、沒工作的男青年人數逐年增加——不僅在美國,歐洲、澳大利亞和所有的工業(yè)化國家都是如此。他們比100年前的男性要晚熟一二十年?!?/p>
在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的結尾,營救行動的指揮官米勒上尉在一場橋上的遭遇戰(zhàn)中中槍,臨終前,米勒閉著眼睛,右手顫抖著對瑞恩耳語了一句:“好好活著,別辜負了大家。”這是他作為導師送給年輕男人的最后一句話。幾十年后,已是耄耋老者的瑞恩帶著兒孫們來到阿靈頓公墓的一排排白色十字架叢林中,靜靜地站在米勒上尉的墓前。老瑞恩轉向妻子,眼里噙著淚,喃喃地問:“我沒有虛度此生吧?我是個好男人嗎?”迪安·里德告訴邁克爾·古里安,這是影片對他最為觸動之處,讓他回想起因那場戰(zhàn)爭而塑造的自己:“我是不想做一個英雄,我只是做一個男人?!蹦呐伦詈笾皇浅蔀橐粋€普通但有力量的好人,也需要理想化目標產生的巨大情感推力作為燃料才能完成。
“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我想成為了不起的人!我就想成為了不起的人!”這是古里安在《男孩的目的》開篇,引自一位小學三年級男生的驕傲宣言。古里安認為,“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是所有男孩子的內心渴望??稍谶@個相對和平富足的時代,對不必再遭受饑餓、戰(zhàn)亂、死亡威脅,但也被裝進安全溫暖的秩序牢籠中的男孩子來說,他們通往“了不起”的路途上必須找尋到兩個問題的答案:什么才是一個了不起的男人?通向“了不起”的方向和推動力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