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雷
封鎖造成封閉,也帶來商機。
根據(jù)地與敵占區(qū)物品互缺,價格猛漲,差價巨大,這反而刺激了不少商人的投機欲望,在根據(jù)地周圍的村鎮(zhèn)里建立了更為秘密的貨棧。只是交易的不是錢和貨,而是以貨易貨。
邊區(qū)政府派幾個得力干部分任八路軍商貿(mào)辦事處主任,分別駐在周圍的幾個集鎮(zhèn)上,與各方商人秘密聯(lián)系,從武安陽邑、山西潞城、河南安陽等敵占區(qū)或邊沿區(qū),販運糧食、棉花、布匹、咸鹽、藥品、香煙、煤油、犁鏵、顏料等。同時,向外地推銷本地出產(chǎn)的花椒、核桃、柿餅、黑棗、中藥及其他山貨……
雙方商量后,約定交易地點。
交易地點一般在封鎖線附近,時間大致在黎明時。雙方揮動火光,或假裝幾聲雞叫。確定暗號后,八路軍架好機槍,騾子腳上捆上棉布,車軸上抹上蓖麻油,頭上去掉白毛巾,光著腳,快快交換……
最主要的是棉花。
沒有棉花,就沒有布匹,就沒有軍衣,就無衣越冬。
太行深山區(qū),由于地高、天寒,不適合種植棉花。
除組織地下商人秘密販運之外,邊區(qū)政府還組織大量的小商小販到東部平原,利用晚上,利用親戚、朋友關(guān)系,走家串戶,用自己的山貨、中藥、小米和玉茭面換取棉花。
大批雪白雪白的棉花,紛紛向著太行山里跑去。
但,有了棉花,又沒有紡織技術(shù)。
因為缺少棉花,太行山里的婦女普遍不會紡線,只會捻線。有一個諺語:“涉縣婆娘不干活,胳肢窩夾著個捻線駝,走一走,駝一駝?!边@樣的捻線效率極低,僅用于縫衣被、織腰帶和綁腿帶之用。
怎么辦?
邊區(qū)政府號召,提供棉花,勸民紡織,紡一斤棉花得二斤小米。
一時間,從東部縣嫁來的或逃荒要飯在山區(qū)落戶的媳婦們便成了香餑餑。村里敲鑼打鼓送紅花,請她們教授技術(shù)。涉縣的城里村婦女梁秀英,娘家在東部成安縣,從小就是紡織能手,家中有一架破紡車。村公所就鼓勵她坐在街頭現(xiàn)場表演,一個人與5個本地捻線能手比賽。不到半個小時,梁秀英就紡了5個花卷,而當?shù)?個婦女連一個花卷還沒捻完。
男人席地而坐,紡花織布,這無論如何是要讓人恥笑的。但更樂村村民趙九洲,卻在政府的扶持下,開始學習紡織技術(shù)了。趙心靈手巧,學會后又教會全家。不長時間,他家紡織掙來的小米,除自家食用外,還買了5畝地。
霎時間,趙九洲成為邊區(qū)的名人。
大姑娘、小媳婦、老太太們都搖起了紡車。
風潮大起,風氣大變,不長時間,紡婦滿太行,人人變成了能手。開始每人每天只能紡二三兩棉,不長時間就能紡五六兩,兩個月后,就能日紡一斤了。
……
1943年的冬天,雖然大雪封山,天寒地凍,但太行山的農(nóng)村里卻格外有生氣,不論白天黑夜,時時處處都能聽到“嗡嗡”的紡車聲。
紡織工具少,人歇機不歇,長夜線不斷,一燈如豆到天明。
“嗡嗡”紡車聲,響徹太行山。
不到一年時間,涉縣95%的婦女學會了紡織,達29750人,紡棉35萬斤,織布36萬平方尺。
(摘自《燕趙都市報》 圖/廖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