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詩聰
(陜西理工學院文學院,陜西漢中 723000)
?
關于唐代吳興姚氏入仕人數(shù)的初步統(tǒng)計
姚詩聰
(陜西理工學院文學院,陜西漢中723000)
摘要:吳興姚氏是漢唐之間江東地區(qū)頗具代表性的文化士族,為唐代江東四大士族之一。目前,學術界對其整體鮮有關注,更未見有關唐代吳興姚氏入仕人數(shù)的統(tǒng)計成果。爬梳《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相關墓志銘,可知唐代吳興姚氏的入仕人數(shù)為137人,表明吳興姚氏是唐代的中等士族。
關鍵詞:唐代;吳興姚氏;入仕人數(shù)
吳興姚氏是漢唐之間江東地區(qū)頗具代表性的文化士族,其家族始自西漢末,初興于東漢末、東吳,中衰于兩晉、南朝初,復興于南朝末、隋,全盛于唐,靠的不是政治事功,而是維持了數(shù)百年的家族文化傳統(tǒng)[1]212,是唐代江東士族中重要一員。學界至今對其鮮有整體關注,這與吳興姚氏的文獻記載缺乏有關。近年來出土了不少有關唐代吳興姚氏的墓志,為吳興姚氏的研究帶來了新的契機。
一、姚崇家族唐代入仕人數(shù)的初步統(tǒng)計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載姚崇家族62人,扣除未在唐代入仕的隋懷州刺史、檢校函谷關都尉姚祥一人,及未見有入仕記載的其他家族成員共計8人,還剩下53人在唐代入仕。該表記載姚侑有二子,即承宗與珙(霍山令)。又據(jù)《唐故朝散郎前試詹事府司直兼蘄州黃梅縣令姚(侑)公墓志銘并序》載:“有四男二女:嗣子成宗,太廟齋郎;次子成允,前亳州蒙城縣尉;次成則、成功”[2]47。顯然,此墓志銘中的成宗或許正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記載的承宗,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記載的承宗并無官職記載,故若承宗即為成宗,墓志銘則可補闕。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記載的珙(霍山令),應為成允、成則或成功中的一人,但此名明顯有誤,或為別名。若珙(霍山令)為成允,則二者為一人可抵,因為墓志銘中成允有官職記載。若珙(霍山令)為成則或成功,則可補墓志銘之闕。墓志銘之史料可信度明顯高于《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的記載,故穩(wěn)妥起見,承宗和珙(霍山令)皆應扣除,再加上墓志銘中有官職記載的成宗、成允二人,故唐代姚崇家族的入仕人數(shù)應為54人。
《大唐故朝請大夫齊州臨濟縣令吳興姚(辯義)府君墓志銘并序》載:“祖善意(懿),……父德敏,朝散大夫、徐州蕭縣令?!盵2]70志主姚辯義是姚崇的侄子,是唐代姚崇家族成員。
《故朝議大夫守綏州刺史姚(愛同)府君墓志銘并序》載:“祖善意(懿),……父德素,潭廓二州司馬?!盵2]73志主姚愛同亦為姚崇的侄子,是唐代姚崇家族成員。又載:“子宣議郎慎知?!盵2]74
《極南洞造窟碑》,碑文中有“叡同任衛(wèi)州司兵參軍”[2]15句,其中的叡同當為姚愛同之兄。
《唐節(jié)士姚(棲云)君墓銘并序》載:“高祖諱元崇(崇),中書令、梁國公。”該志主姚棲云為姚崇玄孫,是唐代姚崇家族成員。此墓志銘為志主次兄姚棲簡所撰。其中載:“屬次兄位從軍職于徐方?!盵2]70可知,姚棲簡在徐方軍中任職。
《唐故懾河東節(jié)度推官前試大理評事吳興姚(潛)公墓志銘并序》 載:“秘書監(jiān)、贈禮部尚書合之子?!盵2]62可知,該志主姚潛為唐代杰出詩人姚合之子,而姚合是姚崇的曾侄孫,故姚潛為姚崇的玄侄孫,亦為唐代姚崇家族成員。根據(jù)墓志銘標題,可明顯看出其曾入仕。
《唐故通議大夫守夔王傅分司東都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吳興姚(勖)府君墓志》載:“由梁公至員外府君諱字具在烈考玄堂記、平?jīng)鰸}川二公之詞?!逼?jīng)鰸}川二公,當是姚勖父輩?!缎绿茣ぴ紫嗍老当怼份d,河南丞闢,二子:偁,涇主簿;偕,監(jiān)察御史。據(jù)此墓志,除偁外,應該還有平?jīng)?、潁川二公[2]39。
姚合有詩《送家兄赴任昭義》,據(jù)詩題及其中詩句“之官濠上城”[3]40,姚合家兄曾入仕,但其名諱仍待考證。
綜上,唐代姚崇家族的入仕人數(shù)又可再增加10人,暫確定為64人。
二、姚思廉家族唐代入仕人數(shù)的初步統(tǒng)計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載有姚思廉家族36人,扣除未在唐代入仕的姚思廉父輩姚察、姚最兄弟二人,以及未見有官職記載的其他家族成員共計13人,剩下21人在唐代入仕。根據(jù)《舊五代史》列傳七姚顗載:“姚顗,字伯真,京兆萬年人。曾祖希齊,湖州司功參軍。祖宏慶,蘇州刺史。父荊,國子祭酒?!薄杜f唐書》卷七三稱:姚思廉“雍州萬年人?!鼻也椤缎绿茣ぴ紫嗍老当怼分休d姚思廉家族,姚思廉后裔中有希齊與宏慶(弘慶)的名諱,且官職記載皆與墓志銘中的記載一致,故可確認姚顗即為姚思廉之后。但姚顗之父姚荊的名諱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未見記載,可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記載的姚宏慶(弘慶)之子為姚玉斧,且無官職記載,不知此姚玉斧是否即為姚荊。又根據(jù)《唐代進士錄》姚諴(誤,應為姚顗)條稱:姚顗“昭宗天祐元年(904)六月,以前進士為校書郎(《舊唐書·昭宗紀》)”[4]449??芍︻壴谔普炎跁r入仕為校書郎,故姚荊亦應算入唐代姚思廉家族的入仕人員。
《大周故平州司倉姚(無陂)府君墓志并序》載:“吳興武秦(康)人也……祖思聰,唐銀青光祿大夫、使持節(jié)杭州諸軍事、行杭州刺史?!币λ悸敒橐ψ钪樱且λ剂奶眯值?,可知該志主姚無陂為唐代姚思廉家族成員。又載:“父憺,唐綿州神泉縣令”及嗣子某乙“柱國常選大禮等”、“天官常選大禮等”[5]。
王永平教授在《東晉南朝家族文化史論叢》中,關于吳興姚氏的篇章中稱:“姚璹在武則天當政后,為改變因從父弟姚敬節(jié)參預徐敬業(yè)之亂給家族利益帶來的損害,璹屢有阿諛奉承之舉?!盵1]202據(jù)此推測姚敬節(jié)應當入仕唐朝,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姚思廉家族未載其名。
《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咸亨005《大唐故右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上柱國贈涼州都督清河恭公斛斯(政則)府君之墓志銘并序》載:“夫人吳興郡君,吳興姚氏,即周上開府儀同三司,長壽公僧垣之曾孫,隋蜀王司馬最之孫,秘書儉之女也?!痹撝局鞣蛉顺鲎詤桥d姚氏,為姚僧垣之曾孫女,姚最之孫女。
《唐代墓志匯編》貞元018《唐故游擊將軍行蜀州金堤府左果毅都尉張(暈)府君夫人吳興姚氏墓志銘并序》載:“其先吳興人也……夫人自六代祖僧垣,典郡關中,今為華陰人也……曾祖履謙,皇朝中散大夫行武功縣令;祖珪,皇朝丹州司馬;父擇友,皇朝涼州神烏縣令?!痹撝局鞣蛉顺鲎詤桥d姚氏,亦為姚僧垣之后,是唐代姚思廉家族成員。
《唐代墓志匯編》開元422《大唐故朝議大夫上柱國杭州長史姚(珝)府君墓志銘并序》載:“吳興人也……高祖僧垣,梁中書舍人、宣文殿學士;曾祖最,隋蜀王府司馬麟趾殿學士……祖思明,皇朝河內(nèi)縣令;烈考益謙,皇朝陽曲、陳留、武義三縣令……長子延光,故平陸尉,早亡?!痹撝局饕Λ崬橐ιO,姚最之曾孫,亦為唐代姚思廉家族成員。
《全唐文補遺》第一輯《大唐故吳興姚氏(潭)墓志銘并序》載:“高祖□,□納言;曾祖昌沛,皇司農(nóng)丞;祖□,皇□州司馬。”此墓志銘為志主姚潭的父親朝議郎、廣州都督府長史、上柱國姚褆一所撰。其中志主姚潭曾祖的名諱昌沛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姚思廉家族中亦有記載,且無官職記載。而姚思廉家族中的姚昌沛之父是武則天時期的宰相姚璹,經(jīng)查資料,巧合的是他也正好擔任過納言一職。志主姚潭的曾祖與祖父的官職之前均有“皇”字,依據(jù)唐代墓志的行文習慣,志主姚潭高祖的官職納言之前也應有一皇字。于是,志主姚潭的高祖名諱應為單字。查唐代官制可知,門下省,置侍中二人為省長,正二品(代宗以前正三品)。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改門下省為東臺,侍中稱左相,武后光宅元年(684年)稱納言,垂拱元年(685年)改門下省為鸞臺。開元元年(713年)門下省改成黃門省,侍中稱監(jiān)。再查任職納言的官員中,姚姓者唯有姚璹一人,故可推斷志主姚潭的高祖即為武則天時期的宰相姚璹。令人不解的是,若貴為宰相的姚璹為志主高祖,那么為何在志主的墓志銘中記述其高祖官職時只是納言而無宰相呢?且根據(jù)志主姚潭的逝世時間為“大中十一年十二月,享年廿有五?!敝局饕μ渡?33年,卒于857年。姚璹生年不詳,卒于705年。而姚璹之弟姚珽生于641年。也就是說,若姚璹為志主高祖,則志主姚潭與其高祖生年相距大約200年之久,之間相差四代,平均50年一代。相差一兩代且每代分別相距50年倒還勉強可以理解,但若要求相差四代且代際間隔均為50年左右,這是不太可能的。但畢竟通過志主高祖官職、單名與曾祖名諱考證出志主的高祖只能為姚璹,故只好擱置疑問,將志主的家族支系歸屬劃入唐代姚思廉家族。
綜上,唐代姚思廉家庭中心的入士人數(shù)可再增加17人,暫確定為38人。
三、吳興姚氏其他支系唐代入仕人數(shù)的初步統(tǒng)計
唐代吳興姚氏除了姚崇家族和姚思廉家族兩大最主要房支之外,零散還存在著不少支系。這些支系家族規(guī)模與入仕人數(shù)雖不及姚崇家族和姚思廉家族,但作為吳興姚氏支系,亦有必要統(tǒng)計。
《唐代墓志匯編》咸通109《唐故朝散郎貝州宗城縣令顧(謙)府君墓志銘》載:“女二人……次許嫁吳興姚安之,登童子學究二科,再命為東宮舍人?!?/p>
《唐代墓志匯編》圣歷025《大周故弘化公主李氏賜姓曰武改封西平大長公主墓銘并序》為成均進士云騎尉吳興姚略所撰。
《唐代墓志匯編》開元030《故中散大夫并州盂縣令崔府君夫人源氏墓志銘并序》為宣德郎魏州館陶縣尉吳興姚文簡所書。
《舊唐書·姚紹之傳》載:“姚紹之,湖州武康人。解褐典儀,累拜監(jiān)察御史。”
《唐代墓志匯編》貞元125《唐故登仕郎常州司士參軍襲武城縣開國伯崔府君墓志并序》載:“先考諱千里,字廣源,清河東武城人也……姊妹四人,長適陜州安邑尉姚叔康?!敝局鞔耷Ю锍鲎晕逍掌呒抑凶铒@赫的高門——清河崔氏,長女嫁給了陜州安邑尉姚叔康。在士族門閥意識依然盛行、對社會婚姻觀念影響巨大的唐代,能娶到唐代士族中數(shù)一數(shù)二的高門女兒,此姚叔康所屬的姚氏門第自不會低,且此墓志銘中記載的崔千里家其他女兒的夫婿均出自唐代士族中的名門,“次適饒州樂平尉河東薛存操(河東薛氏),次適右武衛(wèi)錄事參軍隴西李慎(隴西李氏)?!狈叛厶拼π?,唯有吳興姚氏最為合適。故可推測此陜州安邑尉姚叔康應出自吳興姚氏。
《全唐詩》卷二百九十四收有崔峒詩《春日憶姚氏外甥》,崔峒為大歷十才子之一,出自博陵崔氏。由詩題可知,其有外甥姓姚氏,此情形與姚叔康例類似,故可推斷其外甥姚氏應出自吳興姚氏,甚至可推測其應出自姚崇家族。從詩作內(nèi)容雖無法讀出崔峒姚氏外甥是否入仕為官,但從其父得以有幸娶博陵崔氏女,知其所屬該支吳興姚氏必有家族成員入仕為官。為嚴謹保守起見,以最少一人記之,但歷史真實必當多于此數(shù)(姚叔康家族除叔康外的入仕人數(shù)其實亦應如此記之)。
《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咸通025《唐故吳興郡姚(季仙)府君墓志并序》載:“虞舜之先,禮部侍郎、司門郎中,繼后承之。其先五代官諱,譜牒載,今更不敘?!笨芍局饕鞠傻淖嫔衔宕胧藶楣?。又載:“享年七十有七,以咸通四年三月廿二日卒于遼西坊私第?!敝局饕鞠缮?87年,卒于863年。由于習慣上一代是按25—30年計算,故又可推算出志主姚季仙的五世祖大概生于637年,故知其祖上五代應皆在唐代入仕為官。又載:“釋褐署節(jié)度驅使官……長子君賢,代家君而主持,職列內(nèi)衙,累兼執(zhí)于戈戟?!笨芍局鞅救伺c其長子也均曾入仕為官。
據(jù)《全唐文補遺》千唐志齋新藏專輯《大唐故太中大夫使持節(jié)冀州諸軍事守冀州刺史上柱國姚(晠)君墓志文并序》、《唐代墓志匯編》開元368《大唐故左羽林軍長史姚(重曒)府君墓志銘并序》和《唐代墓志匯編》開元354《大唐故益州都督府戶曹參軍姚(□,字遷)君墓志銘并序》。又據(jù)姚晠夫人墓志,即《全唐文補遺》千唐志齋新藏專輯《唐故冀州刺史姚府君夫人弘農(nóng)郡君楊氏(萬五千)墓志銘并序》為其子前太常寺太祝姚黯所書。
《故司農(nóng)寺主簿姚(承珇)府君墓志并序》載:“公諱承珇,字承珇,吳興人也……祖干沖,唐朝請大夫、杭州刺史、上柱國……父行慈,唐蘭州錄事參軍……嗣子寰,前岐州山泉府折沖?!?/p>
《舊五代史·末帝紀上》載:“秋九月甲辰,以光祿大夫、守御史大夫、吳興郡開國侯姚洎為中書侍郎、平章事。”五代后梁(913年)拜相的姚洎應是出自吳興姚氏,而姚洎在唐末便已入仕為官。根據(jù)《資治通鑒》第二百六十三卷載:“庚午,工部侍郎、同平章事韋貽范遭母喪,宦官薦翰林學士姚洎為相?!?/p>
《海門日報》2012年4月29日B4版所刊《東洲小考》稱:“唐末最后一年是天祐四年(907年),時姚存制任東洲鎮(zhèn)遏使,這是東洲置鎮(zhèn)最早的記載?!κ蠟閰桥d(今浙江湖州)人,其軍士亦多吳興子弟,姚氏家族統(tǒng)治長江口上島嶼時間長達半個世紀之久,軍隊和家屬人數(shù)有萬人之多’(見《南通簡史》)?!笨芍?,出自吳興姚氏的姚存制在唐末入仕為官。
《唐故蘄春郡蘄水縣尉王公夫人吳興姚氏墓志銘》載:“先考環(huán)□,皇睢陽郡楚丘縣令?!痹撝局鲄桥d姚氏的父親曾入仕為官。且志主“以天寶十一載(752年)四月四日寢疾,終于蘄水之官舍”。但查閱《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姚崇家族的記載,亦發(fā)現(xiàn)有一其唐代家族成員姚浼的官職記載為楚丘令。但據(jù)表中的記載,此姚浼為姚崇的玄孫。而姚崇卒于721年。故若此志主吳興姚氏的父親為姚浼,則志主吳興姚氏為姚崇的來孫女(即五世孫)。隨舉一例,姚崇玄孫姚勖的卒年,據(jù)其《唐故通議大夫守夔王傅分司東都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吳興姚(勖)府君墓志》載:“府君以大中七年(853年)三月改夔王傅分司東都。其年八月廿三日辛巳啟手足于道化里,享年六十九?!盵2]38姚崇的玄孫輩明顯應生活于晚唐,姚崇的來孫輩也就不可能生活于與盛唐。故時間上明顯解釋不通,此志主吳興姚氏應不是唐代姚崇家族成員。
《全唐文補遺》第七輯《唐故將仕郎試洪州建昌縣丞吳興姚府君(仲然)墓志銘并序》,其中載:“曾門諱岫,皇宣德郎、行辰州敘浦縣尉;大門諱思節(jié),皇天威軍副使、朝散大夫、檢校左武衛(wèi)中郎將、上柱國;考諱鳳,皇不仕……嗣子伯達、伯俁?!?/p>
《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寶歷008《唐故亳州司兵參軍趙郡李府君墓志銘》載:“夫人吳興姚氏……實從父弟前和王府參軍友沖主焉?!敝局骼钊旱姆蛉藚桥d姚氏的從父弟友沖曾任和王府參軍。
《全唐文》卷三百八十八收錄獨孤及文《宋州送姚曠之江東劉冉之河北序》,由首句“春葉尉吳興姚曠至自洛陽”知姚曠應出自吳興姚氏且官至春葉尉。
綜上,唐代吳興姚氏除去姚崇家族與姚思廉家族之外的入仕人數(shù)暫確定為35人。
四、結語
唐代姚崇家族的入仕人數(shù)為64人,唐代姚思廉家族的入仕人數(shù)為38人,除姚崇、姚思廉家族之外吳興姚氏的其他支系的家族在唐代的入仕人數(shù)為35人。因此,可初步確定唐代吳興姚氏的入仕人數(shù)為137人。與五姓七家之范陽盧氏各房的唐代入仕人數(shù)相比,唐代吳興姚氏的入仕人數(shù)雖尚且不及大房盧氏在唐代的入仕人數(shù)(170人),但唐代姚崇家族的入仕人數(shù)超過了二房盧氏在唐代的入仕人數(shù)(62人),而唐代姚思廉家族的入仕人數(shù)卻不及三房盧氏、四房盧氏在唐代的入仕人數(shù)(51人、49人)[7]。美國漢學家伊沛霞先生統(tǒng)計出新表中最具說服力的八大世系表特征和十五個中等規(guī)模的世系表特征,唐代姚崇家族的入仕率高達77.2%(現(xiàn)已確定的家族男性成員數(shù)為83人,超過太原王氏大房、二房的男性成員數(shù)64人),唐代姚思廉家族的入仕率略低,為73.1%(現(xiàn)已確定的家族男性成員數(shù)為52人,超過博陵安平崔氏的男性成員數(shù)49人)。八大世系家族的入仕率均低于唐代姚思廉家族的入仕率。在十五個中等規(guī)模世系家族的入仕率中,僅有清河張氏的入仕率(86%)高于唐代姚崇家族的入仕率[8]159---160。在唐代江東士族中,唐代吳興姚氏的入仕人數(shù)少于瑯琊王氏(185人)[9]、吳郡陸氏(148人)[10]34,遠多于蘭陵蕭氏(67人)[9],并與其他三大士族合為唐代江東四大士族。與唐代其它地域的代表性士族相比,吳興姚氏的入仕人數(shù)超過了山東士族中位列十姓十三家的渤海高氏(106人)[11]33,關隴士族之武功蘇氏(93人)[12]28、天水趙氏(134人)[13]25,胡姓士族之河南元氏(120人)[14]16。從家族入仕人數(shù)的角度來講,吳興姚氏在唐代雖還遠不及唐代士族中位列最高門的五姓七家,但在唐代士族整體中,無疑是屬于規(guī)模不小的中等士族,對唐代政治與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永平.東晉南朝家族文化史論叢[M].揚州:廣陵書社,2010.
[2]柳金福.唐代姚崇家族碑志疏證[M].香港:國際炎黃出版社,2011.
[3]姚合.姚合詩集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陶易.唐代進士錄[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
[5]張學鋒.讀西安出土唐姚無陂墓志[J].華夏考古,2005(2).
[6]徐玉清,孫夏蘭,徐千帆.百家姓書庫·姚[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
[7]楊艷敏,顧乃武.論唐代范陽盧氏世宦的盛衰[J].史志學刊,2015(4).
[8]伊沛霞.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博陵崔氏個案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9]顧向明.關于唐代江南士族興衰問題的考察[J].文史哲,2005(4).
[10] 牟學林.隋唐江東士族入仕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07.
[11] 王蕾.唐代渤海高氏家族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7.
[12] 王蘭蘭.隋唐武功蘇氏家族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8.
[13] 劉鵬.唐代天水趙氏家族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7.
[14] 余靜.唐代河南元氏家族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5.
[責任編輯熊偉]
Preliminary Statistics about the Number of Earners of the
Yao Family of Wu Xing in Tang Dynasty
YAOShi-cong
(CollegeofLiberalArts,ShaanxiUniversityofTechnology,Hanzhong723000,China)
Abstract:As one of the four biggest gentry,the Yao Family of Wu Xing is a representative culture gentry between Han and Tang Dynasties in jiangdong district.However,academic circles has little concern and more not seen statistical results of the number of earners.Outlining “the new tang book·prime minister genealogy table”and related epitaph,we come to conclusion that the Number of Earners of the Yao Family of Wu Xing in Tang Dynasty is 137.It proves that the Yao Family of Wu Xing is medium gentry in Tang Dynasty.
Key words:Tang Dynasty;the Yao Family of Wu Xing;the number of earners
中圖分類號:K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70X(2016)03-0092-04
作者簡介:姚詩聰,男,陜西西安人,陜西理工學院2013級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
收稿日期:2015-07-28
PDF獲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