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是歷史文化古國,美術作為一門藝術,在我國擁有悠久的發(fā)展歷史,我國古人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不同時期的作品展現(xiàn)出了不同的文化和民族特色,這是因為儒家和佛家等思想對人們的審美和人生觀產(chǎn)生了不同的影響,因此人們看待事物的過程中,也擁有不同的角度和思想,他們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應用了不同的線條將我國的民族性進行了充分的展現(xiàn),在這種情況下,積極加強中國畫線條的民族性分析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中國畫;線條;民族性
中國畫同西方美術作品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線條明顯,也就是說,我國藝術家在作品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情緒的表達主要通過線條來進行,而不容忽視的是作品中透露出來的民族性。希望美術作品中,也會對線條進行應用,然而其更主要的是對體積明暗進行體現(xiàn),服務于科學性。然而,中國畫當中所出現(xiàn)的線,是獨立的,是可以帶給人以美的享受的。本文首先對中國畫的骨法用筆進行了描述,并對以線條為主的意象造型和古代中國畫“線條”的民族性展開了分析。
一、中國畫的骨法用筆
中國畫在進行意象造型的過程中,主要借助了線,而構成線的主體就是“骨”,中國畫當中的“骨”由四部分組成,分別為“骨架”、“骨勢”、“骨質”和“骨力”。
首先,骨架指的是整個畫面當中的整體結構,能夠給予人一種整體的感覺,在勾畫過程中包含內在和外在兩種結構,在對藝術作品外部結構進行充分掌握的背景下,才能夠對其內部的深意進行探究和掌握,也是體現(xiàn)深刻情感的基礎;其次,骨勢指的是一副作品中的整體氣韻,如何使用線條將決定這幅作品中會體現(xiàn)出什么樣的氣韻,這同畫家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心境是分不開的,畫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需要將自身的情感運行物質進行表達,整個作品應當能夠將作家的心情進行充分的體會;再次,骨質[1]。指的是一幅作品當中的“筋骨”,是支撐整幅作品的關鍵,“力透紙背”的骨質能夠促使構成的畫面不具有浮而薄的缺陷。由此可見,在進行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必須包含以上多種因素;最后,骨力。骨力指的是筆力,在創(chuàng)作中國畫的過程中,起筆、運筆都是擁有很高的要求的,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提升了中國畫藝術價值。從道家的角度來看,中國畫創(chuàng)作過程中,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宇宙的畫面,包含了天地萬物,其中包括多種蜿蜒曲折的思想,將畫家的意念進行了充分的表達。
二、以線條為主的意象造型
在進行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不容忽視的是中國畫家通常擁有相對感性的思維,其通常應用感性的思維去觀察事物,從而對事物進行利用來表達內心的情感。這一過程,通常被稱之為“意象”。事實上,“意”和“象”最初體現(xiàn)為兩種狀態(tài),在我國歷史文化當中以并列的形式存在,而中國畫在對其進行統(tǒng)一應用的過程中,是在明清時期,它能夠促使意蘊情趣和精神境界進行更好的表達,
在應用線進行形象構造的過程中,最早是在彩陶繪制的時期,典型的代表為《舞蹈彩陶盆》,在這幅作品中,人們手拉手,五個人組成一個小組,頭的側向保持一致,舞蹈動作主要以兩臂為主,兩豎道存在于地面當中,同人的下體三道保持連接。這一彩陶作品在進行繪畫的過程中,充分的體現(xiàn)了我國古時民族簡譜的特性,在對古巫進行表達的過程中應用了舞蹈的形式,線條在整幅作品當中,促使藝術色彩更加具有大氣的特點。彩陶在構建過程中,是一種寫實的表達,然而其中所容納的寓意不容忽視,它將我國古人生活中的圖騰以及信仰等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人們在對其進行欣賞的過程中,甚至能夠體會到一種崇敬大自然的感覺,畫家的創(chuàng)作,將內心的情感充分的表達出來了。這就是所謂的“意象”,在畫家靈活使用線條的情況下,將我國原始人類的思想和情感進行了有效的描述,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當時的民族性。
三、古代中國畫“線條”的民族性
中國畫在世界歷史上擁有高度的贊譽和重要的地位,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國畫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能夠利用靈活的線條將我國的民族性進行充分的表達。我國美術作品當中,無論是對山水還是對花鳥的描繪,都廣泛應用了線條,線條的形式多種多樣,包括枯潤、長短和老嫩等[3]。
《女史箴圖》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美術作品,其作家為顧愷之,他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線描是其應用的最主要的手法,創(chuàng)作的內容將當時的社會風尚進行了充分的表達,人們在對其進行欣賞的過程中,甚至可以感受到活靈活現(xiàn)的生活氣息,也正因為如此,這幅作品成為世界杰出代表作之一。
《車輦圖》是閻立本所做,是我國唐代的代表美術作品之一,其勾畫過程中對線條進行了充分的應用,背景應用了文成公主下嫁給松贊干布這一歷史故事,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者為了對主人公唐太宗進行充分的體現(xiàn),運用了九位宮女對其進行簇擁,明顯的線條產(chǎn)生于其胡須和頭發(fā)當中,體現(xiàn)了緊密而蓬松的感覺,這種靈活應用線條的方式,促使人們在對其進行觀看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我國唐代的歷史文化,也就是民族性[4]。類似的作品還包括《歷代帝王圖》,作者將顧愷之創(chuàng)作的理念進行了充分的應用,其中描繪的內容,運用線條將我國十三位帝王的形象進行充分的展現(xiàn),明朗的線條促使人們甚至可以通過觀畫便能夠體會他們的性格特點,由此可見,“線條”的民族性是古代中國畫最大的特點。
四、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是歷史文化古國,流傳至今的藝術作品包含了多個民族的智慧和結晶。人類文明發(fā)展至今,美術藝術作品作為一種重要的精神物質,越來越受到關注,在這種情況下,積極加強中國畫研究至關重要。在對中國畫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其最大的特色就是線條性,同時畫家還能夠利用線條,將我國各個歷史階段不同的民族性進行充分的展現(xiàn),因此中國畫中的線條是具有生命的,是具有靈魂的,是能夠滿足人們人美的。
參考文獻:
[1]李芹.中國畫發(fā)展的民族性內涵——有關傅抱石繪畫思想的理論研究[J].藝術百家,2007,S2:69-72+77.
[2].色彩:中國畫變革的一個突破口——“中國畫色彩問題研討會”發(fā)言摘要[J].美術觀察,1998,10:4-16.
[3]魏建明,胡崇芝.漢代畫像石的意象造型方式對現(xiàn)代中國畫的借鑒意義[J].襄樊學院學報,2010,10:67-72.
[4]區(qū)欣文.“只應天上有”的氣韻美——試論中國畫的線條意識(書法性用筆)[J].美術大觀,2011,08:60-61.
作者簡介:
肖鶴(1982.12~ ),性別:女,籍貫:河南,學歷:本科,畢業(yè)于安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