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2日,全世界的物理學界都沸騰了——被預言已經百年的引力波,終于被探測到了。據(jù)媒體報道,一位物理學家如此形容自己的心情:“堂堂男子漢很少哭,當時心中忽然暖流涌動,但還是強忍住沒哭。那是一種強烈的感動,感動到想哭的感覺。整個新聞發(fā)布會上,我一直強忍著?!币Σㄊ菙y帶能量穿過宇宙的漣漪。它最早是在"/>
時事引讀>>
2016年2月12日,全世界的物理學界都沸騰了——被預言已經百年的引力波,終于被探測到了。據(jù)媒體報道,一位物理學家如此形容自己的心情:“堂堂男子漢很少哭,當時心中忽然暖流涌動,但還是強忍住沒哭。那是一種強烈的感動,感動到想哭的感覺。整個新聞發(fā)布會上,我一直強忍著?!币Σㄊ菙y帶能量穿過宇宙的漣漪。它最早是在1916年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其廣義相對論中預言的。盡管這一現(xiàn)象的存在已經有了大量的證據(jù)可以間接證明,但卻從未能被科學家們直接探測到。其中的原因是這種效應太過微弱——其波動的幅度遠小于一顆原子的100萬倍。引力波天文學將是繼傳統(tǒng)電磁波天文學、宇宙線天文學和中微子天文學之后,人類認識宇宙的全新窗口,必將引發(fā)一場天文學的革命。電磁波(宇宙背景微波輻射)只能讓我們看到大爆炸38萬年之后的景象,而引力波能夠讓我們回望宇宙大爆炸最初瞬間,檢驗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正確與否。
素材鏈接 “諾貝爾郭”:奮斗在科學堡壘之外的堂·吉訶德
5年前,初中畢業(yè)的下崗工人郭英森參加電視節(jié)目《非你莫屬》,在闡釋他“發(fā)現(xiàn)”的一種可以讓汽車不要輪子,讓人長生不老的理論時,提到了“引力波”一詞。隨即,今天朋友圈中便出現(xiàn)了這樣的標題《拱手相讓的諾獎 下崗工人5年前首提“引力波”遭無情打壓》,“尊重知識何其難”“我們欠他一個道歉”……《科技日報》2016年2月22日刊文指出,夢想是一回事,科學是另外一回事。節(jié)目中某些專家不由分說地打斷與嘲諷,固然是對郭英森夢想的不尊重,但不顧科學事實就一擁而上冠之以“諾貝爾郭”的稱號,則是對科學的不尊重。我們理應尊重郭英森的夢想,但這并不意味著也要鼓勵他在自認為的“科學”道路上走得更遠。
【考場仿真試題】請根據(jù)材料自選角度寫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范文片段示例】尊重民間科學家,并稱其為“諾貝爾郭”,要求對下崗工人道歉的背后,實際上體現(xiàn)了人們的同情心。然而,預測引力波與發(fā)現(xiàn)引力波之間還存在著距離,我們不嘲笑郭英森的夢想,但也應避免用狹隘的起哄瓦解科學發(fā)現(xiàn),用狂妄的言語肆意評點科學,用粗糙的態(tài)度對待科學家。更何況,夢想并不是停留在口頭上,而是需要實踐證明,需要造福人類,不需要迷惑大眾,激蕩輿論之波,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向毫無意義的爭論,混淆科學和迷信的界限。
其他適用話題 科學的魅力;距離;人生的引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