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化遺產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作為一名中學生,對古典詩詞應該具備一定的鑒賞能力。因此古典詩詞是中考的重要考點。明確詩詞表達技巧,是成功鑒賞詩詞的必備條件。
下面是初中階段最為常見的幾種表現手法,我們一一明確其特點。
渲染烘托 渲染是指對環(huán)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寫,以突出形象,營造意境。烘托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表達的事物鮮明突出。也就是不說本意,只說與此有關的其他事物,達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在借景抒情的古典詩詞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過景物(意境)來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們說,渲染氣氛,烘托情感。
如趙師秀的《約客》:“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痹娙艘浴凹壹矣辍薄疤幪幫堋变秩境黾s客時的環(huán)境氣氛是夜深人靜,烘托出詩人心中的孤寂落寞。
對比襯托 對比是相反或相似的兩種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現某種思想或意境,更加強烈而清晰地傳達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意旨,以增強藝術效果的表現手法。對比雙方不分主次,而襯托是以次要事物為陪襯突出一個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兩者主次分明。襯托分正襯和反襯。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杜甫的這兩句詩,它以強烈的對比反差,描摹出了一種令人震撼的社會現實,表明詩人心中強烈的憤慨。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絕妙之處就在于用蟬噪、鳥鳴作反襯,把深山密林中那種幽靜宜人的意境表現了出來。
動靜結合 在中國古典詩詞里,詩人們?yōu)榱藙?chuàng)設意境,特別注意對事物特征作動態(tài)或靜態(tài)的描寫,兩者互相映襯,形成一種情趣。在運用時或以動襯靜,或以靜襯動,或化靜為動,或化動為靜,或一動一靜相輔相成。收到“不著一字”,而使“境界全出”的效果。
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边@首詩以動襯靜,以有聲寫無聲,使人聯想到春山的空曠,桂花的清新,月光的明朗,鳥鳴的悅耳,從而體會到大自然的靜美。
虛實相生 所謂實寫,就是正面寫,直接寫,寫眼前所見所聞;所謂虛寫,就是側面寫,間接寫,想象中的,寫所感。它能使形象鮮明,意境深遠,給人以廣闊的想象空間。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是實景,“須晴日,看紅裝素裹”是虛景。虛實結合,描寫錦繡河山的無限壯麗,表達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無比熱愛之情。
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就是詩人對某種景象或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fā)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予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予以抒發(fā)。這是古典詩詞中最為常見的一種表現手法。
如王安石的《登飛來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弊髡呓杈笆闱椋磉_躊躇滿志的決心,蘊含著一種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
化用典故 古人做詩填詞講究“無一字無來歷”,引經據典尤為重要。典故,凝聚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用典,使詩歌顯得含蓄而精煉,神韻深遠。
如:“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被玫涔省奥劦奄x”表達詩人對老朋友的悼念?!盃€柯人”抒發(fā)了詩人對歲月流逝,人事變遷的感嘆。用典貼切,感情深沉,含義豐富。
比興手法 所謂“比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托。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起于《詩經》,這種手法的優(yōu)點在于境界幽邃,寄托深遠,意蘊無窮。
如《蒹葭》首二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币暂筝缙鹋d,展現一幅河上秋色圖:金秋拂曉,秋水浩渺,蘆葦蒼蒼,秋風瑟瑟,霧靄迷離。這空靈飄渺的意境,清虛寂寥之中略帶凄涼哀婉色彩,因而對詩中所抒寫的“欲求不得,欲追難行,欲棄難舍,欲思難斷”的情感,起到很好的氣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