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慧星++春暉
[摘 要]目的:分析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的常見死因和法醫(yī)學尸檢鑒定要點。方法:選取2015年5月到2015年12月在我院太平間存放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的尸體42具作為研究對象,并對其性別、年齡、死亡時間、死亡原因、現(xiàn)場勘查和尸檢結果等方面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經現(xiàn)場勘查和尸檢分析鑒定后,死者姿態(tài)正常,且面部表情自然;尸體解剖時,以胸大肌呈鮮紅色較為明顯,42例死者的胃內容物提取中均未檢出常規(guī)有毒物質;且體內血中HbCO濃度≥50%(致死濃度)的死者只有25例。結論:CO中毒死亡原因復雜多變,且外界影響因素較多,準確及時檢測體內血中HbCO濃度,并結合現(xiàn)場勘查、尸體特征及血中HbCO濃度的影響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在法醫(yī)學臨床鑒定上做出科學判斷。
[關鍵詞]一氧化碳中毒;現(xiàn)場勘查;尸檢分析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1-0307-01
一氧化碳中毒(CO中毒)死亡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多數(shù)情況下屬于意外中度死亡事件。據(jù)不完全數(shù)據(jù)統(tǒng)計[1]:在各類中毒死亡案列中,由CO中毒引起的死亡率已高達33.7%,且近年來其死亡率呈上升趨勢。研究表明[2]:在CO中毒死亡鑒定中,血中碳氧血紅蛋白(HbCO)含量檢測是鑒定死者是由CO中毒死亡的重要依據(jù)。然而,在具體操作中結合死亡現(xiàn)場、尸檢和分析已定性為CO中毒死者血中HbCO含量和尸斑顏色并不能佐證,為進一步分析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的常見死因和法醫(yī)學尸檢鑒定要點,本研究選取我院太平間存放的42具CO中毒尸體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詳情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研究選取的42例CO中毒死亡尸體均來源于我院太平間2015年8月到2015年10月受理法醫(yī)學檢驗的尸體,在同期法醫(yī)學尸檢案列中所占比例為33.9%(42/124)。其中,男7例,女35例;年齡3-68歲,平均年齡(31.26±6.37)歲,且各年齡段具數(shù):3-10歲5例,11-20歲13例,21-30歲15例,31-40歲12例,40歲以上3例;死亡時間:秋冬季42例,春季5例,夏季1例;死亡原因:煤氣31例,炭火取暖15例,汽車內取暖2例,且本研究已獲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 方法
42例死者均經全面的現(xiàn)場勘查和系統(tǒng)的尸檢分析進行鑒定,并取死者血樣測定其血中HbCO含量的濃度,分析并總結其鑒定結果。
2 結果
2.2.1 現(xiàn)場勘查
在42例CO中毒死亡的事發(fā)現(xiàn)場中,臥室內29例,浴室內11例,孵化棚6內,汽車內2例。死者事發(fā)空間較小,門窗緊閉,且事發(fā)地帶較為偏僻。在事發(fā)現(xiàn)場,可明顯發(fā)現(xiàn)CO的來源,例如剛使用過的煤氣灶,正在燃燒的炭火等;事發(fā)現(xiàn)場門窗完好,并無撬痕,也無其他外部可疑人員進入室內的跡象,室內各種物品無翻動;死者姿態(tài)正常,且面部表情自然。
2.2.2 尸檢分析
在42例CO中毒死亡的尸檢結果中,并未發(fā)現(xiàn)致命性的機械損傷。死者尸斑呈現(xiàn)鮮紅色,且以面部、頸部及大腿上段內側隱私部位較白處最為明顯,其中,瞼結膜見小片狀出血17例,死者出現(xiàn)嘔吐9例,嘔吐物以食物殘渣為主,少數(shù)呈白色泡沫。尸體解剖時,以胸大肌呈鮮紅色較為明顯,42例死者的胃內容物提取中均未檢出常規(guī)有毒物質。取死者血樣測定血中HbCO含量時,其中血中HbCO含量濃度≥50%的25例,濃度在30%-50%的16例,濃度≤30%的7例,且死者血中HbCO含量濃度最高63.1%,最低20.7%。
經現(xiàn)場勘查和尸檢分析,在本研究42例CO中毒死亡事件中,意外中毒死亡者39例,他殺引起CO中毒死亡者3例。
3 討論
CO是無色、無味、無刺激性的化學氣體中的一種有毒氣體,也是在含碳化石燃料不充分燃燒時產生的有害氣體,由CO氣體引起的中毒俗稱“煤氣中毒”。經研究表明[3]:CO中毒事件多發(fā)期在秋冬季節(jié),以城鄉(xiāng)結合部地帶較為常見,CO中毒死亡者女性明顯多于男性,且安全意識較弱,經濟條件較為拮據(jù),死者事發(fā)現(xiàn)場多在臥室內和浴室中。臨床上CO中毒機制[4]:空氣中的CO經人體呼吸道侵入人體后,由于CO與血紅蛋白的親和力較高,解離力較低,90%以上的CO氣體與體內血紅蛋白結合成血中HbCO,但是血中HbCO無攜氧能力,同時抑制氧合蛋白中氧的分離和細胞內CO2的輸出,使人體組織器官缺氧而產生CO中毒現(xiàn)象。CO對人體全身的組織細胞均表現(xiàn)有一定的毒性,當人體的大腦組織處于缺氧敏感狀態(tài)時,也即是人們意識到自身CO中毒時,人的手腳已失去大腦控制,無法采取有效措施免于這場死亡災難。
在CO中毒死亡的法醫(yī)學尸檢時,需要做系統(tǒng)的尸檢分析,以死者心血做檢驗材料最佳,同時毒化分析其胃內容物,判定死者是否為CO中毒死亡,其重要依據(jù)是死者體內血中HbCO濃度。然而,在實際事件中,也有可能出現(xiàn)血中HbCO濃度低于致死濃度的現(xiàn)象,這無疑給死者CO中毒死亡的判定帶來很大困難。本研究42例CO中毒死者中,體內血中HbCO濃度≥50%的死者只有25例,而CO中毒死亡體內血中HbCO的致死濃度為50%[5]。究其原因,可能是由取血時間較晚,取血后血樣未密封,檢驗時血液未充滿整個容器,或送檢不及時造成血中HbCO解離等這些因素使血中HbCO濃度降低。
綜上所述,CO中毒死亡原因復雜多變,且外界影響因素較多,對死者準確及時檢測其體內血中HbCO濃度,并結合現(xiàn)場勘查、尸體特征及血中HbCO濃度的可能影響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在法醫(yī)學臨床鑒定上做出科學判斷。
參考文獻
[1] 鄭南晉,王國華.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的法醫(yī)學檢驗分析[J].健康研究(雙月刊),2012,32(04):249-250+253.
[2] 蔡博策,步有慶,王暉,等.一氧化碳中毒無櫻桃紅尸斑2例[J].刑事技術(雙月刊),2013,03:38-39.
[3] 金洪年,成明.一氧化碳中毒案件的法醫(yī)學分析[J].中國法醫(yī)學雜志,2015,30(06):657-658.
[4] 凌光昀,王慶紅,杜宏,等.法醫(yī)命案現(xiàn)場勘查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J].四川警察學院學報,2014,26(05):65-68.
[5] 祝敏杰,鄧海龍.多人一氧化碳中毒反?,F(xiàn)場的勘查[J].廣東公安科技(季刊),2015,23(02):67-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