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2日凌晨,著名藝術(shù)家、空政文工團創(chuàng)作員閻肅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一代藝術(shù)大師忠魂隕落,12個大字敬挽這位德藝雙馨的86歲老人:一片丹心、一腔熱血、一身正氣!他從軍從藝60多年,給世人留下1000多部(首)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精品佳作,鼓舞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我愛祖國的藍天》,是閻肅的“兵歌”成名作。而閻肅的成名作歌劇是《江姐》。就是在一間不足9平方米的小屋里,他趴在床頭奮筆疾書,結(jié)婚后的第一次探親休假,他18天里足不出戶。新婚的妻子每天把買好的飯菜輕輕放在桌角,輕輕走出宿舍……為了創(chuàng)作歌劇《江姐》和京劇紅巖,閻肅還三下江南、兩度入川,在渣滓洞監(jiān)獄7天7夜里,他讓工作人員給自己反銬雙手,戴上腳鐐,并坐上老虎凳來真實感受當年共產(chǎn)黨員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經(jīng)過兩年精磨錘煉,劇本和曲譜從頭到尾修改了幾十次。這部歌劇在1964年公演,立即引起了轟動,在全國掀起紅色旋風(fēng),閻肅也受到毛澤東主席的親切接見。
閻肅是一座藝術(shù)的豐碑,這座豐碑的靈魂就是對藝術(shù)的“嚴肅”精神。1984年,《西游記》劇組找上門來,請閻肅寫首主題歌,當天晚上鋪開紙,落筆就是四句:“你挑著擔(dān)我牽著馬,迎來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又出發(fā)……”寫到這里,卡住了。往下怎么接?閻肅穿雙棉拖鞋,踢踏踢踏,從客廳踱到臥室,又從臥室踱回客廳,一踱就是兩個星期。兒子都不耐煩了:“干什么呀,瞧瞧地毯都給走出條道兒來了!”真的!回頭一看,魯迅的那篇《故鄉(xiāng)》閃了出來:“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電光火石間,一句畫龍點睛的話就跳了出來:“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由此響徹大江南北。這就是對藝術(shù)嚴肅的精神,嚴肅地對待每個字、每個句子。
不僅是對藝術(shù)的嚴肅,更有做人的嚴肅。曾有一家公司出價50萬元請閻肅寫一首歌。閻肅回絕,商家說:“50萬不夠,您盡管加價。”閻肅搖搖頭:“真不是因為錢,真的沒時間?!彼臅r間去哪兒了?曾有人盤點閻肅一生1000多部(首)作品,三分之二都是軍旅題材。這還不算他給無數(shù)部隊寫了無數(shù)首團歌、師歌、軍歌——基層官兵的請求,他從不推托。閻肅最愛這樣介紹自己:“我是部隊文藝戰(zhàn)線上的一名老兵。”——“一片丹心向陽開”, 這是閻肅筆下革命者的諍諍誓言,也是他一輩子的生動寫照。一生都嚴肅對待自己的事業(yè),嚴肅對待自己的追求。
然而,在生活中,“別看他叫閻肅,卻不是嚴肅的人”。在同事和朋友們描述中,閻肅是一個喜歡趕時髦的“老頑童”,可愛又風(fēng)趣。年過八旬的閻肅常常笑稱自己是“80后”,生活中的他,懂Rap,聽周杰倫,還很喜歡李宇春,自稱是“老玉米”。閻肅是我國級別最高的軍隊文職干部,享受大軍區(qū)正職上將的生活待遇。但是,對文藝界“詞壇泰斗”“國家級藝術(shù)家”等評價,閻肅一概不承認,“根本沒有的事,怎么有這么高的評價。我唯一承認的就是自己的勤奮,認真對待了每一分鐘”。
有人說,閻肅就像麥穗,果實累累,但始終低著頭。著名詞作家屈塬曾多次與閻肅一起參加活動,他回憶了閻肅日常生活中的諸多細節(jié):面對豬肉白菜餡餃子時滿臉的陶醉感、吃火燒時用手小心接著掉下的芝麻粒、剩下的包子餃子打包下頓再吃、抽了半根煙掐滅下次接著抽……“他熟悉所有的曲牌、詞牌,卻不了解奢華的品牌,沒有見他穿過、用過一件名牌。脫下戎裝,一身布衣,就是一個詼諧風(fēng)趣的老大爺。”屈塬說。
而閻肅的兒子閻宇說,父親沒教過孩子什么大道理,但一直在示范著一件事,那就是與人為善,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無論是文工團開會,還是參加新聞發(fā)布會,或是擔(dān)任文藝節(jié)目評委、嘉賓等活動,閻肅總是提前到場,并精心準備。他的想法是:寧可我等人,莫讓人等我。妻子稱閻肅不允許家人開文化公司。兒媳婦是軍藝畢業(yè)學(xué)唱歌的,一直想進空政文工團。閻肅是文工團的元老級人物,兒媳婦希望他能跟團領(lǐng)導(dǎo)說說情,但他一直沒開這個口。在兒女眼中,閻肅雖然沒有為孩子的人生“鋪路”,但“讓我們傻樂了幾十年,我們很知足”。
在他灑滿光輝的路上,一切都是那么通透。于他,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蠟燭,而是一支傳遞的火炬,哪怕蠟炬成灰,不息的火焰依然將傳給下一代的人們……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大型文藝晚會《勝利與和平》的創(chuàng)排工作中,閻肅擔(dān)任首席策劃、首席顧問。這是他近30年來承擔(dān)的無數(shù)大型晚會中的一場。高強度的工作持續(xù)了近6個月,他跟著“兒孫輩”同行們一起熬夜、吃盒飯,最忙那陣子,他每天都是凌晨1點多才回家。這正如2014年閻肅受邀參加文藝工作座談會時的發(fā)言:“我們也有風(fēng)花雪月,但那風(fēng)是‘鐵馬秋風(fēng)、花是‘戰(zhàn)地黃花、雪是‘樓船夜雪、月是‘邊關(guān)冷月。就是這種肝膽、這種魂魄教會我跟著走、往前行,我愿意為兵服務(wù)一輩子!”
晚會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就在9月14日晚上,閻肅被送進了醫(yī)院。閻肅的夫人說,昏迷期間,閻肅只有聽到自己寫的歌時才有反應(yīng),甚至?xí)鳒I。在閻肅心中,他的作品里飽含著對兵、對人民的深情,這正是他內(nèi)心最真實的寫照。一個人,一輩子,胸中這赫赫的火焰,能夠匯入一個光明的時代,獲得最盡情的燃燒、最蓬勃的噴發(fā),他該是無限欣慰的了。
2016年2月14日,閻肅當選《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
熱議銳評:人們深情悼念閻肅,表達的既是對這位“時代楷?!薄叭嗣袼囆g(shù)家”的緬懷,也是對文藝創(chuàng)作提出的訴求和期許。今天,改革發(fā)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社會觀念思潮趨于多元,人們迫切需要更多膾炙人口、提振精神的作品。時代在變,人們對篤定恒心、傾注心血作品的欣賞不會變;對“鐵馬秋風(fēng)”“戰(zhàn)地黃花”“樓船夜雪”“邊關(guān)冷月”的向往不會變;對德藝雙馨、虛懷若谷的藝術(shù)家的敬仰不會變……這些,正是“閻肅現(xiàn)象”留給世人的啟示?!靶嵌菲湮?,赤子其人”。不折不從、亦慈亦讓的胸懷風(fēng)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從藝精神,讓這位藝術(shù)家的精神遺澤長留人間。他用生前歌、生后名,無聲地標注了文藝工作者應(yīng)有的追求和理想,這是一種激勵,更是一種引領(lǐng)。(李思輝《光明日報》)
素材運用:勤奮;燃燒的火炬;赤子之心;活出精彩與輝煌;德藝雙馨;時代楷模;藝術(shù)的豐碑;永恒的經(jīng)典;永遠充滿青春活力的心靈;與時代同行;對兵、對人民的深情;人格魅力;感動中國……
(資料來源:新華網(wǎng)、中國軍網(wǎng)、《新京報》《揚子晚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