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
帶孩子散步,在路上遇到一只很大的狗。孩子突然問:“爸爸,如果狗和鱷魚打架,誰會贏呢?”
我反問他:“你看,鱷魚會贏呢?還是狗會贏?”
他說:“我不知道,才問你呀!”
“那,要先看是在水里打架或是在陸地上打架了”。我說。
“對了,”孩子眼中亮起光芒,“如果在水里,鱷魚會贏;如果在地上,狗會贏?!彼浅?隙ā?/p>
“也不一定,”我說,“還要看是大鱷魚和小狗,或小鱷魚和大狗,或者兩只一樣大?!?/p>
“我知道了,大狗咬小鱷魚,大狗會贏;小狗咬大鱷魚,大鱷魚會贏。”小孩子的反應(yīng)總是快速而直接的。
“可是,還要看什么樣才叫贏呀!”
這下,孩子陷進沉思了:“贏就贏了,還有什么才叫贏呢?”
我一本正經(jīng)地說:“贏有好多不同呢,是咬到跑開就算贏?還是咬到流血才算贏?或者是咬到死吃下去才算贏?如果兩只都受了重傷,一只先死,是誰贏呢?如果兩只打起來,那沒流血的先逃走,流血的還在,又是誰贏呢?可不可能兩只都輸或兩只都贏?”
于是父子兩人玩起了對一個簡單問題的游戲思考,發(fā)現(xiàn)到即使是最簡單的問題也沒有絕對肯定的答案,在不同的環(huán)境與情況中可能有很多變化,也就是說,當(dāng)一只鱷魚沒有和一只狗打起來,沒有人真正知道情況如何。
【素材點撥】任何結(jié)論都是在一定的前提下得出的,很少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所以在下判斷之前,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總是套用傳統(tǒng)的經(jīng)驗。
【適用話題】沒有絕對肯定的答案;事物的兩面性;輸與贏;事物背后的“真相”……
(維唯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