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張曉風(fēng)是當代一名以散文創(chuàng)作聞名的臺灣女作家。她擅長以詩筆為文,其散文都蘊含著濃郁的詩性美。《許仕林的獨白》是其中一篇描寫母子深情的長篇散文,文章從內(nèi)容到結(jié)構(gòu)到其蘊含的人文情懷與民俗風(fēng)情都體現(xiàn)著作者獨有的散文寫作特點,把古典情懷與現(xiàn)代審美很好地結(jié)合在了一起。
關(guān)鍵詞:張曉風(fēng);親情;許仕林;白娘子
作者簡介:魏源(1994-),女,江蘇淮安人,江蘇大學(xué)文法學(xué)院學(xué)生,從事當代文學(xué)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0-0-03
張曉風(fēng)不僅擅于描寫自然的風(fēng)光美,還關(guān)注凡俗人事、人情。她不但著筆于當代社會真實生活的細節(jié)來抒發(fā)對人生悲歡的深刻理解與關(guān)懷,而且更著意通過重品歷史經(jīng)典,在歷史事件、人物素材中融入自己的現(xiàn)代文化反思,從與書中古人的精神交流中,給歷史人事賦予了一種全新的當代獨特意識的新闡釋。
《許仕林的獨白》是張曉風(fēng)散文集《步下紅毯之后》中集中表達母子親情的一篇長篇散文。許仕林是白娘子與凡人許仙的兒子,在以往白蛇傳的傳說中,絕大多數(shù)敘述者都只說到“合缽”這一情節(jié),京劇中《祭塔》一段也不經(jīng)常上演,但作者尤其喜歡這一段,她喜歡這種法缽罩不住的人間羈絆,《許仕林的獨白》就是張曉風(fēng)揣測許仕林叩拜囚在塔中的母親心情的嘗試之作。它講述的是后世流傳得較少的兩個情節(jié),即《合缽》和《祭塔》,具體如下:“法海將許仙騙至金山寺并軟禁,白素貞同小青一起與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卻因此傷害了其他生靈。白素貞因為觸犯天條,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缽內(nèi),鎮(zhèn)壓在雷峰塔之下。后白素貞的兒子長大得中狀元,到塔前祭母,將母親救出,全家團聚?!睆垥燥L(fēng)對流傳至今的民間故事《白蛇傳》,既從“給精神造型”入手,寫出了白素貞母子情深的感人肺腑,又在現(xiàn)代意識的影響下,寫出了世間的聚散無常。
一、感人至深的內(nèi)容:血濃于水的親情
從成名作《地毯的另一端》的巨大反響到《步下紅毯之后》的情真意切,張曉風(fēng)才徹底完成她角色從女兒轉(zhuǎn)變?yōu)槟赣H的身份,同時也真實完整地感受到了人世間母愛的含義和母子之間血濃于水的親情。作品中,她借許仕林之口謳歌了全世界的母親,無論母子身份、地位多么的懸殊,都無法割舍這份以血液為紐帶的深情?!岸颊f你是蛇,我不知道,而我總堅持我記得十月的相依,我是小渚,在你初暖的春水里被環(huán)護,我抵死也要告訴他們,我記得你乳汁的微溫。他們總說我只是夢見,他們總說我只是猜想,可是,娘,我知道我是知道的,我知道你的血是溫的,淚是燙的,我知道你的名字是‘母親?!本退隳赣H是受盡流言穢語的“異類”,就算沒能記住母親的容顏,就算沒有聽過母親溫柔的呢喃,作為兒子的許仕林依然深信自己的母親是全世界最最美麗、最最堅韌、最最偉大的女人。
“而終于,娘繞著一湖無情的寒碧,你來到斷橋,斬斷情緣的斷橋。故事從一湖水開始、也向一湖水結(jié)束,娘,峨嵋是再也回不去了。在斷橋,一場驚天動地的嬰啼,我們在彼此的眼淚中相逢,然后,分離?!痹S仕林每每回憶起母子的被迫分離,都會心痛不已,“那尖塔戮得我的眼疼,娘,從小,每天。它嵌在我的窗里,我的夢里,我寂寞童年唯一的風(fēng)景,娘?!笨梢妰鹤訉δ赣H的思念之情。
“都說雷峰塔會在夕照里,千年萬世,只專為鎮(zhèn)一個女子的情癡,娘,鎮(zhèn)得住嗎?我是不信的。娘,被收去的是那樁婚姻,收不去的是屬于那婚姻中的恩怨牽掛,被鎮(zhèn)住的是你的身體,不是你的著意飄散如暮春飛絮的深情。 而即使身體。娘,他們也只能鎮(zhèn)住少部分的你。而大部分的你卻在我身上活著。是你的傲氣塑成我的骨,是你的柔情流成我的血。當我呼吸,娘,我能感到屬于你的肺納,當我走路,我能尋到你在這世上的行蹤。娘,法海他始終沒有料到,你仍在西湖,在千山萬水間自在的觀風(fēng)望月,并且讀著圣賢書。想天下事,同萬千世人摩肩接踵——借一個你的骨血揉成的男孩,借你的兒子?!弊鳛樯屏假t惠近乎完美的白素貞的兒子,他非常了解自己的母親,了解母親的一往情深與一切柔情。就是因為看透了人世間的種種情與事,許仕林才會說出所有母親期望聽到的話語,大聲地告訴世人,他是她生命的延續(xù),依然做著她想做的事,見她想見的人。也只有體會到、懂得了母親蕩氣回腸、無怨無悔的愛,他才能有如此深刻的領(lǐng)悟。
“當我讀人間的圣賢書,娘,當我提筆為文論人間事,我只想到,我是你的兒,滿腔是溫柔激蕩的愛人世的癡情。而此刻,當我納頭而拜,我是我父之子,來將十八年的負疚無奈并作驚天動地的一叩首。”許仕林祭塔叩首是全文感情的高潮,這一拜將作為兒子對母親所有的思念和感恩全都賦予了其中,也深深地震撼了讀者。“當我馳馬而去,當我在天涯地角,當我歌,當我哭,娘,我忽然明白,你無所不在地臨視我,熟知我,我的每一舉措于你仍是當年的胎動,扯你,牽你,令你驚喜錯愕,令你隔著大地的撫摸我。并且說:‘他正在動,他正在動,他要干什么呀?讓塔驟然而動,娘,且受孩兒這一拜!”全文在叩首中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無限的感動與感慨。
全文都是許仕林的內(nèi)心獨白。狀元及第之后一身紅衣,一如曾經(jīng)“全身通紅的赤子”,來看望母親,見景傷情,因為愛得太深刻,將所見之物、所見之人都與母親聯(lián)系在一起,覺得都是母親感知自己的方式,而后回憶母親凄婉動人的愛情的同時,表達了對母親深深地依戀與感恩之情。最后痛訴人世間凡夫俗子,斥責他們不懂真正的人間情和凡俗一切同許仙一樣毫無主見、薄情寡義之人,感慨母親一生的坎坷,以三叩首來升華心中對母親深刻而熾熱的情感,人世間最感人的親情莫過于此。作者用嫻熟的情感表達技巧與深厚的文學(xué)功底將這份親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二、超越傳統(tǒng)的結(jié)構(gòu):古典意蘊與現(xiàn)代審美融合的詩性美
張曉風(fēng)對于傳統(tǒng)散文寫作能大膽超越,對于西方現(xiàn)代派藝術(shù)技巧能合理掌握,這些技巧使張曉風(fēng)的散文具有亦秀亦豪的審美效果。張曉風(fēng)的散文創(chuàng)作在豐富的歷史儲備和精深的古典文學(xué)理解的基礎(chǔ)之上,與廣博的西方藝術(shù)素養(yǎng)相結(jié)合,使得張曉風(fēng)得以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寫作特色,將詩的想象邏輯和情感結(jié)構(gòu)運用于散文創(chuàng)作,從而使她的散文具有詩的語言和節(jié)奏。因此她能讓文字顯出靈動活潑、節(jié)奏感強、復(fù)沓跳躍,作文時能夠揮灑自如,意象多樣,達到文字意境美的同時不失音樂美?!八龢O力注重語言的加工提煉,善于將文言與現(xiàn)代人的口語和歐化語熔為一爐,精心鑄造,巧妙地加以剪裁銜接,另創(chuàng)新意,增強了語言的表現(xiàn)力”,例如:
“茫茫天地,你只死心踏地眷著傘下的那一剎那的溫情。湖色千頃,水波是冷的,光陰百代,時間是冷的,然而一把傘,一把紫竹為柄的八十四骨的油紙傘下,有人跟人的聚首,傘下有人世的芳馨,千年修持是一張沒有記憶的空白,而傘下的片刻卻足以傳誦千年。娘,從峨嵋到西湖,萬里的風(fēng)雨雷雹何嘗在你意中,你所以戀眷于那把傘,只是愛與那把傘下的人同行,而你心悅那人,只是因為你愛人世,愛這個溫柔綿纏的人世。 而人間聚散無常,娘,傘是聚,傘也是散,八十四支骨架,每一支都可能骨肉撕離。娘啊!也許一開頭你就是都知道的,知道又怎樣,上天下地,你都敢去較量,你不知道什么叫生死、你強扯一根天上的仙草而硬把人間的死亡扭成生命,金山寺一斗,勝利的究竟是誰呢?法海做了一場靈驗的法事,而你,娘,你傳下了一則喧騰人口的故事。人世的荒原里誰需要法事?我們要的是可以流傳百世的故事,可以乳養(yǎng)生民的故事,可以輝耀童年的夢寐和老年的記憶的故事?!边@段作品節(jié)選中如紅袍、傘、湖、雨、水等意象在轉(zhuǎn)換中得到了具有豐富內(nèi)涵的審美表達。傘寄托了白素貞最讓人動容的癡心絕戀,象征著最初的相遇,也預(yù)兆著最后的別離;而最初只是為了制造偶遇的連綿細雨最后也象征著白素貞潸潸的淚水,裹挾著她不甘心的那份真情。通過作者的筆觸,在這世間翻騰著,甚至于壓迫呼吸,讓人喘不過氣?;丨h(huán)修辭手法的運用,給人以無可奈何的嘆惋!
張曉風(fēng)的散文語言不僅冰清伶俐、空靈而溫暖,而且亦秀亦豪,展現(xiàn)出獨有的情調(diào)和色彩。文學(xué)評論界贊其“柔婉中帶剛勁”。她的字句奇俏精煉,有時會突破常規(guī)、打破固化的句法拘束,形成了一種勢如破竹的氣勢,達到深化文章整體風(fēng)格和表達至情至性情感的效果。她用自己的才情和膽識勇敢地創(chuàng)造出屬于她獨有的寫作手法,使自己的感性不被各種語言結(jié)構(gòu)所拘泥住,酣暢淋漓地表達出來,幫很多女性說出了她們的心聲。例如:“世間男子總以為女子一片癡情,是在他們身上;其實女子所愛的哪里是他們,女子所愛的豈不也是春天的湖山,山間的情嵐,嵐中的萬紫千紅,女子所愛的是一切好氣象,好情懷,是她自己一寸心頭萬頃清澈的愛意,是她自己也說不清道不盡的滿腔柔情。象一朵菊花的“抱香技頭死”,一個女子緊緊懷抱的是她自己亮烈美麗的情操,而一只法海的缽能罩得住什么?”
三、民俗文化的意蘊:扭轉(zhuǎn)愛別離的尚圓心理
在漫長的文學(xué)歷史進程中,白蛇的形象經(jīng)由各個階段的文人之手,由早期令人膽寒的妖魅一遍遍地轉(zhuǎn)變?yōu)橐晃唤呁昝廊诵缘呐浴_@樣的轉(zhuǎn)型,意義深刻地折射出了明朝以后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從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從而帶動的個人意識的萌芽和婦女地位的提高的渴望等。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佛教道教等植根于平民百姓當中的宗教文化的影響。再者,白蛇傳的傳說故事又因與民間端午節(jié)習(xí)俗相貼合,符合了中華兒女尚圓的民俗心理,從而更加的家喻戶曉。
在漫長的封建宗法制社會中,在神權(quán)、君權(quán)、夫權(quán)等等權(quán)威的壓制下, 女性總是被牢牢地束縛住了。但愈是無法實現(xiàn)的愿望,亦往往通過其他形式宣泄出來;與女性自身生活、命運息息相關(guān),最現(xiàn)實的難題就是婚姻與愛情的不自由。因此,白娘子的形象發(fā)展到后期,已逐漸成為廣大追求甜蜜愛情、渴求幸?;橐龅呐缘拇匀耍@是一種具有深厚民眾基礎(chǔ)的潛在心理;但故事的結(jié)局中,她的神通廣大仍被壓制,這反映了美好理想不可實現(xiàn)的殘酷現(xiàn)實。
“為什么人類只許自己修仙修道,卻不許萬物修得人身跟自己平起平坐呢?娘,我一頁一頁地翻圣賢書,一個一個地去閱人的臉,所謂圣賢書無非要我們做人,但為什么真的人都不想做人呢?娘啊!閱遍了人和書,我只想長哭,娘啊,世間原來并沒有人跟你一樣癡心地想做人?。q歲年年,大雁在頭頂?shù)那嗵焐戏磸?fù)指示‘人字是怎么寫的,但是,娘,沒有一個人在看,更沒有一個人看懂了??!南屏晚鐘,三潭印月、曲院風(fēng)荷,文人筆下西湖是可以有無限題詠的。冷泉一徑冷著,飛來峰似乎想飛到哪里去,西湖的游人萬千,來了又去了,誰是坐對大好風(fēng)物想到人間種種就感激欲泣的人呢,娘,除了你,又有誰呢?”許仕林為母親打抱不平,白娘子雖然是蛇精變的,但她善良賢惠,堅貞勇敢,從不害人,甚至比大部分女性更懂得體貼夫婿,她用自己的法術(shù)醫(yī)治更多的人。只因她追求幸福生活,并機智頑強地反抗種種迫害,就落得如此下場。這是為什么?法海之棒打鴛鴦,招人忌恨確屬必然。到底是世間不懂得人情,還是人世容不下這樣感人至深的情感?在兒子的眼中,母親始終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世間最最癡情專一最最懂得珍惜的女子,是兒子始終覺得值得驕傲的存在。
“塔在前,往事在后、我將前去祭拜,但,娘,此刻我徘徊佇立,十八年,我重溯斷了的臍帶,一路向你泅去,春陽暖暖,有一種令人沒頂?shù)那討郑环N令人沒頂?shù)男腋?。塔牢牢地楔死在地里,象以往一樣牢,我不敢相信它馱著你有十八年之久,我不能相信,它會永永遠鎮(zhèn)住你?!弊髡呓柙S仕林之口說出真理:禮教所謂理性的權(quán)威并不能壓制一切;母子親情、人倫天性是割舍不斷的。因為人是情理皆具的動物,一味地以理抑情,勢必會遭到更加強烈的感情的沖擊。“狀元祭塔”這一情節(jié)中,天子打著“孝道”的旗號允許許仕林去祭母,他承認了這個狀元“蛇子”,卻一味地將“蛇母”白素貞定義為妖怪。人性的力量是不可壓制的,沒有任何教條權(quán)威可以抑制至情至性的力量,《白蛇傳》的演變證明了這一觀點。
張曉風(fēng)一直覺得寫作是“文以載己”,她說“我覺得文不能載什么,文只能‘載己,就是能把你自己寫出來。至于你自己是不是跟道結(jié)合,如果你心里有道的話,那你會寫出道來?!本褪且驗閺垥燥L(fēng)的作品都是她自己用心所作,是愛凝結(jié)而成的藝術(shù),她將世間的種種情通過涓涓的情感細流娓娓道來,她的每一篇生活散文都是“愛的謳歌,情的禮贊”,都是情至深處方為的文。余光中曾贊賞她的散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從總體上看,張曉風(fēng)的散文也可以用“愛”這個字來概括。因為,作者表達的親情、愛情都無一例外來源于作家的赤子之心和摯愛之情。而“人們自己的生命、幸福、成長、自由的肯定性來源于人們愛的能力”。這篇《許仕林的獨白》 便是作者通過許仕林之口表達張曉風(fēng)對于親情、愛情的深刻理解。
參考文獻:
[1]張曉風(fēng):《張曉風(fēng)散文系列》1-7卷[M],湖南文藝出版社,1996年3月版。
[2]鄭明娳:當代臺灣文學(xué)評論(散文批評) [J],臺灣正中書局出版社,1998年3月版。
[3]張麗:《白蛇傳故事探微》[J],中央民族大學(xué)碩士論文,2007月3月版。
[4]潘江東:《白蛇故事研究》[J],臺灣學(xué)生書局,1981年4月版。
[5]陳建憲:《蛇神·蛇妖·蛇女》,《民間文藝季刊》[J],1987年第1期。
[6]《白蛇傳論文集》[M],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浙江分會編,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版。
[7]馮夢龍:《警世通言》[M],北京中華書局,1991版。
[8]茅林鶯:《情懷獨寄豪秀煥美——張曉風(fēng)散文創(chuàng)作論》[J],華僑大學(xué)學(xué)報,2007年3月。
[9]傅寧軍:《張曉風(fēng):透視平常的慧眼》[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11月版。
[10]鄧寒梅:《張曉風(fēng)散文的詩化特征》[J].衡陽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1999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