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琪
小學(xué)生寫作文最難難不過審題,如果審題不清,往往會下筆千言而離題萬里。
有這樣一則故事:有一次,宋朝都城汴梁的畫院以“深山藏古寺”為題考畫師,眾多畫師都只抓住“深山”與“古寺”寫意。他們或畫崇山峻嶺,茂林修竹,而讓古寺隱約其中;或畫深林峭壁,古寺凌空飛檐……總之,他們都沒有藏好古寺。其中只有一位畫師審清了題意,他狠狠抓住一個“藏”字,畫面上除了高山流水,深林鳴禽外,古寺全然不見,與寺廟相關(guān)的只有一個和尚在山腳挑水。因為有和尚挑水上山,必有寺廟藏在山中。他的畫深達題意,因此被評為第一,而其他的畫,都成了不切題的廢品。寫作文同樣道理,如題目要求你“藏”,寫出的內(nèi)容卻是“露”,那就跑了題??梢妼忣}至關(guān)重要,寫作首先要過好這一關(guān)。
拿到題目,首先要做好“二審”:一要審明范圍,二要審準重點。這樣才能使文章中心明確,重點突出。
審明范圍 審題時,要明確題目對選材在時間、空間、數(shù)量、對象和內(nèi)容上有哪些限制。如果沒搞明這些限制,走題就在所難免。如《記寒假生活中的一件趣事》一題,限制了選材的范圍——寒假生活,時間——寒假,數(shù)量——一件,對象——以“我”為主,他人為輔,內(nèi)容——必須是有趣味的事情,而不是其他。
當(dāng)然有些文題不好分解,如《我真喜歡……》、《同學(xué)之間》等。前者是一首半命題形式,需要我們將題目補充完整;后者題目完整,但題意并不完整。對這樣的文題就應(yīng)該在稿紙上或頭腦里進行補充,如前題可以補充成《我真喜歡讀童話》、《我真喜歡我的奶奶》等;后題可補充成《同學(xué)之間互幫互助》、《同學(xué)之間發(fā)生的感人的事》當(dāng)然不一定在題目上進行補充。
審準重點 看了作文題,要想一想題目的重點應(yīng)該寫什么。比如《雷鋒的事跡教育了我》,這個題目的重點要求在“教育”二字上,既要寫“雷鋒的事跡”,又要寫“我”從中受到哪些“教育”。如果只寫雷鋒的事跡,而沒有寫對“我”的教育,那就成了雷鋒的故事;如果寫了對“我”的教育,只是表表決心,也是輕重倒置,重點不突出。
有些作文題目所用的詞語相近,但實際上卻有較大的差別,審題時要認真加以比較,找出它的特點。例如寫《我和同桌》這個題目,審題時可以和《我的同桌》這個題目比較一下。前者要求我們寫我和同桌兩個人,特別重點要寫兩個人之間的關(guān)系,而后者則重點寫同桌一個人。這樣一比較,寫什么內(nèi)容就明確了。
寫文章要做到不跑題,還要做到“三心”。所謂“三心”,指的是虛心、細心和耐心。一題到手,要虛心求意,一心只在題上考慮,不生題外枝兇;細致看題審意,字字都見著落,決不初見端倪,就忙著下結(jié)論;還要耐心審題,多看多想,務(wù)必求得題中真意,方始罷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