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鄔焜“存在領域的分割”理論及其意義

2016-05-11 07:45:46康蘭波
關鍵詞:物質信息

摘要:鄔焜“存在領域的分割”理論是在信息時代條件下對以往哲學研究范式的批判質疑和轉換。它改變了哲學在物質和精神二元對立前提下思考問題的研究習慣,確立了在物質和信息雙重維度的復雜相互作用中理解現實世界的嶄新思維方式。意味著人通過信息創(chuàng)造超越了精神在“存在領域”中的低層次地位,人因此而成為最杰出的信息創(chuàng)造者;人的實踐活動本質上是信息創(chuàng)造活動;人的現實世界因人的信息創(chuàng)造而成為“一個物質世界,三個信息世界”非線性相互作用的復雜世界。人只有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創(chuàng)造出新信息,人的生命、價值、本質力量才能得以彰顯;人的信息創(chuàng)造力將成為最重要、最優(yōu)質的戰(zhàn)略資源,而每個人也必須為自己的信息創(chuàng)造擔負責任。

關鍵詞:存在領域的劃分;物質;信息;現實世界

中圖分類號:B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268(2016)01-0087-07

鄔焜在《信息哲學——理論、體系、方法》(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以及近幾年發(fā)表的多篇論文中,例如《哲學基本問題與哲學的根本轉向》(《河北學刊》2011年第4期)、《存在領域的分割和信息哲學的“全新哲學革命”意義》(《人文雜志》2013年第5期)以及《從信息世界看哲學的發(fā)展及其根本轉向》(《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4年第3期)等,都認為他的“存在領域的分割”理論改變了以往哲學對存在領域的分割,實現了“全新的哲學革命”或“哲學的根本轉向”。鄔焜的這一主張興許會讓不少對他信息哲學不甚了解的人大為不服,甚至會認為他有些大言不慚,但當我們深入到這一理論的內部,并從中獲得新的啟發(fā)之時,其在哲學上所具有的革命性、創(chuàng)新性也就不言而喻。

一、隱含在以往哲學信條中的重大理論問題鄔焜在“存在領域的分割”理論中,提出了一個隱含在以往哲學信條中的重大問題。這個問題就是相信世間萬物最終歸結起來無外乎就是物質和精神兩大類現象,可以用物質和精神兩個范疇來表征。用哲學的話語說,就是“存在=物質+精神”[1]35。鄔焜這里所說的存在,其實是繼承了黑格爾的傳統,認為存在即“有”,“是世界上所有事物和現象的統稱”[1]34。在哲學上,“存在”是最高范疇,它表征著哲學思考問題所達到的最高普遍性。從邏輯上看,“存在”也是外延最大的概念,它本身不可再還原,更無法將它歸結到別的概念范疇之中。但“存在”極為廣泛的外延,卻構成了一個在邏輯上可以按特定標準來加以劃分的“存在領域”,即“世界上所有事物和現象”。以往的哲學正是在對“世界上所有事物和現象”加以歸結還原的基礎上,最后形成了兩個僅次于“存在”的范疇,即物質和精神,即“世界上所有事物和現象”最終可分為兩類:一類為物質現象,可由物質概念來指稱;另一類則為精神現象,由精神概念來標志。而就這兩類現象或者兩個概念誰更為根本,則形成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尖銳對立。

鄔焜指出,上述信念幾乎成為以往所有哲學探討問題的基本前提。即便是列寧站在唯物主義立場給“物質”下的定義,也是以承認“整個存在領域是由物質和意識(精神)這兩大領域分割著”為前提的。然而,這樣的前提恰恰是“未經證明但已被公認的一個基本信條”[1]35,而由這一基本信條所作出的推論同樣也是難于成立的。因為根據整個存在領域可以被劃分為物質(質量和能量)和精神兩大領域,如果精神被看成是“主觀存在”的話,那么物質就只能被理解為“客觀存在”,而列寧的物質定義分明是講“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樣一來,便可得出“客觀實在=客觀存在=物質”[1]35的判斷,而這個判斷在信息時代,面對一些客觀而不實在的信息現象顯然已站不住腳。

英國哲學家波普爾認為,科學研究始于問題。其實,真正的哲學研究又何嘗不是起始于問題呢?而“問題”往往又可分為常規(guī)科學問題和非常規(guī)科學問題。按照美國科學歷史學家?guī)於鞯挠^點,常規(guī)科學問題可以被理解為在原有科學理論體系或者范式(paradigm)中提出的有待進一步解決的科學問題。這類問題的解決,有利于鞏固、豐富原有的科學理論體系或科學范式。而非常規(guī)科學問題則是由原有科學理論體系或范式本身的弊端所隱藏的問題,是在排斥現有理論體系或范式的前提下提出的有待解決的全新疑難問題。這類問題的提出與解決是科學革命的關節(jié)點,具有潛在革命性、創(chuàng)新性特點。所謂“范式”就是科學家共同體“公認的模型或模式”、“范例”、“慣例”等[2],關涉到科學家共同體“共同的信念、傳統、理性和方法”[3]。

哲學雖在研究對象、關注主題、功能目的等方面都不同于科學,但作為學術研究,其結構模式又和科學研究大體相當。對于哲學研究來說,在原有哲學“范式”基礎上來探討各類問題,應該說這樣的探討屬于常規(guī)哲學問題探討。在這樣的探討中,盡管會出現由本體論到認識論再到語言學、價值論等具體關注點的不斷轉化,也會出現對原有理性和方法的質疑等,但像“世界上所有事物和現象”最終都可歸結為物質和精神的哲學信念和傳統,卻始終沒有發(fā)生改變。也就是說,以往哲學所探討過的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語言學等問題,由于沒有觸及到哲學的最高層次信念,因而終歸屬于常規(guī)性哲學探討。興許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鄔焜才會認為:“迄今為止人類哲學的發(fā)展從未實現過真正意義上的根本性哲學革命”,“西方學者所認定的幾次哲學轉向,由于未能在存在領域分割方式的哲學最高范式的層面引發(fā)變革,所以,這些所謂的哲學轉向都不可能構成根本性意義的哲學革命?!盵4]

但是,如果哲學探討的問題,已經從根本上動搖了長期以來人們堅信的哲學信條,改變著哲學研究的原有范式,那么哲學所探討的這類問題,就應該屬于非常規(guī)性問題,對這類問題的深入研究,顯然帶有革命性和創(chuàng)新性。從這個意義上說,鄔焜對以往哲學關于“存在=物質+精神”、“客觀實在=客觀存在=物質”的質疑,實際上是從根本上動搖了以往哲學的基本信念、研究傳統和習慣,要合理解決這樣的質疑,很大的可能性就是要對存在領域加以重新劃分,而一旦這樣的劃分成立,那么,以往哲學的眾多問題必將在新的劃分基礎上來加以重新探討。這由此將會給哲學帶來全新的理論和面貌,使哲學發(fā)生重大變革。

二、鄔焜對存在領域的重新劃分

提出非常規(guī)性問題僅僅為引發(fā)哲學革命提供了可能,只有深入分析解決這樣的問題,才能真正迎來哲學革命的曙光。鄔焜“存在領域的分割”理論正是目前對這一非常規(guī)性哲學問題較為合理的解決。

將世界上所有事物和現象歸結為物質和精神,將客觀實在(物質)等同于客觀存在,在鄔焜看來似乎是遺漏了某些東西。仔細分析列寧的物質定義,“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他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5]。這里的“客觀實在”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客觀”,二是“實在”?!翱陀^”是相對于“主觀”而言的;“實在”是針對感覺所能夠復寫、攝影、反映而言的。在人通過眼耳鼻舌身等感覺器官所形成的各種感覺中,身體所獲得的觸覺,可能是最能印證實在的。這正如陳嘉映所說:“感官印證實在的力量不是并列的,觸覺更多印證實在”[6]而在信息科學技術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人們也能體會到有些東西未必一定要通過身體觸覺才能感知到,通過其他感官,特別是眼、耳等同樣能夠獲得某些感覺,從而實現復寫、攝影、反映。像這些東西有可能是客觀的,也有可能是主觀的,但它們對于人身體觸覺來說,則顯然是不實在的。由此可以發(fā)現,世界上所有事物和現象也可以通過以下四個基本概念來描述,即客觀、主觀、實在、不實在??陀^、主觀涉及是否在人精神之外;實在、不實在則涉及人身體觸覺的感知情況。如果將這四個概念分別組合起來就會得到客觀實在、客觀不實在、主觀實在、主觀不實在。這四個概念組合分別表征著世界上所有事物和現象與人的精神和身體觸覺之間的關系。像列寧物質定義中的“客觀實在”,正是“客觀”和“實在”的組合,表征著這類事物現象既在人的精神之外,又能為人的身體觸覺所感知。

按照以上思路,鄔焜分別對客觀實在、客觀不實在、主觀實在、主觀不實在進行了分析。他說:“‘客觀實在是有明確所指的,列寧說它就是物質?!盵1]36 “主觀實在”是沒有什么東西和現象可以指謂的,因為主觀的東西歸根到底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反映著的內容不是被反映的客體本身,因此,“它也就不可能是實在的”[1]37。至于“主觀不實在”,則是指意識、精神之類的現象,是主體對客體的主觀反映和虛擬性建構,是主觀的、不實在的[1]37。

而對于“客觀不實在”,鄔焜則花了較大的精力來加以詳細敘說。在他看來,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曾表達過這樣一個思想,即“一切事物間都具有類似于反映的特性”。對于列寧這段論述,鄔焜專門加了一段較長的注釋,以便將列寧在該著作中就相關議題的論述較為完整地呈現出來,以展示列寧這段論述的嚴謹性[1]36。在此基礎上,鄔焜進一步分析了反映的實質。他說:“反映的實質就是某物的內容、特性等等在另一物中映現出來,這種映現著的某物的內容、特性顯然并不等同于某物本身,也并不等同于映現著這些內容、特征的另一物?!盵1]36像水中月、鏡中花,既是客觀的,又是不實在的。而樹木年輪中凝結的樹木所經歷的多年寒暑狀況及其他相關關系的內容、DNA中編碼的生命種系發(fā)生的歷史關系以及個體發(fā)育的一般程序的關系的內容、地層結構中凝結的地質演化的歷史關系的內容、宇宙結構狀態(tài)中凝結的宇宙起源與演化至今的相關關系的內容等等,“都具有客觀不實在的性質”。所以,鄔焜認為,“‘客觀不實在正是對客觀事物間的反應(類反映)內容的指謂。在客觀世界中普遍映射、建構著的種種自然關系的‘痕跡正是儲存物物間的種種反應內容的特定編碼結構”[1]37。而要理解鄔焜的這段論述,對反應內容的把握也許是至關重要的。若忽略了這一點,單從外在表現形式上來看樹的年輪、DNA結構、地層或宇宙結構等現象,往往就會否認“客觀不實在”或“客觀信息”的存在。也正是從反應內容上來考慮問題,鄔焜才堅持:“‘客觀不實在與標志物質世界的‘客觀實在的存在方式具有本質的區(qū)別?!盵1]37

通過以上分析,鄔焜認為那個標志“世界上所有事物和現象”的存在范疇,其實應該劃歸為“客觀實在、客觀不實在、主觀不實在”三大領域,而客觀存在的范圍大于客觀實在,所以,“在物質和精神之間還有一個傳統科學和哲學未曾予以足夠重視的‘客觀不實在的領域”[1]37。如果不考慮反映,或者不考慮將某物的內容、特性等映現在另一物上,單從“實在”這一角度看,那么事物的存在就是一種“直接存在”。因為它不需要“映現、反映”等為中介,人的身體觸覺一般能夠和其他感官一道直接感知它。這正像列寧所說的“客觀實在”或“物質”。相反,如果必須考慮反映、映現,或者事物內容、特性等是通過“映現、反映”等中介而呈現出來的,它們對于人的身體觸覺來說不實在,但通過其他感官同樣也能感知,那么這些內容、特性等便是事物的“間接存在”。像客觀不實在、主觀不實在,它們都需要以“映現、反映”等為中介才能表現出其真實的內容和特性,因而它們都屬于“間接存在”的范疇。

基于以上認識,鄔焜更進一步認為,哲學上那個最高的“存在”范疇,其外延又可被劃分為“直接存在”和“間接存在”。鄔焜說:“把實在和直接存在看成是同等程度的概念,把不實在和間接存在看成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從間接存在的角度看,間接存在是直接存在的反映(廣義的),從直接存在的角度看,間接存在是直接存在的顯示。”[1]38為了更好地表達以上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鄔焜給出了四個邏輯表達式:

物質=客觀實在=實在=直接存在

不實在=客觀不實在+主觀不實在(精神)=間接存在=信息

客觀不實在=客觀間接存在=客觀信息

主觀不實在=主觀間接存在=主觀信息

同時,為了更鮮明地表達出他不同于以往哲學對存在領域的劃分,鄔焜專門以一個圖示來表達他的新思想(見圖1)。

圖1鄔焜“存在領域分割”圖而為了從哲學上進一步論證“不實在=客觀不實在+主觀不實在(精神)=間接存在=信息”,鄔焜對“直接存在”、“間接存在”展開了進一步的分析說明,他認為這兩大概念都是哲學的抽象,既不可簡單歸結為某種具體的直接存在物或間接存在物,又不能脫離這些具體的存在形式的共同本質。因此,還必須對這兩個抽象哲學概念所涉及的外延加以探討。他經過一系列分析認為,直接存在在外延上至少包括三個具體層次:一是作為直接存在物的實體和場;二是作為直接存在方式或狀態(tài)的運動、時空、差異、層次、結構等;三是作為直接存在關系的相互作用、功能實效、物物轉化、流變生成等[1]40。

而“間接存在”的外延則大體上可從“歷史、現實、未來三個相互聯系的方面”來加以把握:“一是關于事物自身歷史的反映(包括曾經發(fā)生過的與他物之關系);二是關于自身性質的種種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在其展示的時刻是一種直接存在的過程,但是在其未曾展示的時候還只能是一種現實的間接存在;三是關于自身變化、發(fā)展的種種可能性?!盵1]46

至此,問題的關鍵已轉化為:“間接存在”這個概念與“信息”這個概念在內涵、外延上是否相通。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鄔焜通過將“間接存在”概念與日常經驗理解的信息概念、實用信息科學中的信息概念,以及其他哲學學說所給出的信息概念等加以認真比較(篇幅所限,在此不一一贅述),并在比較基礎上最終認為“間接存在”的概念和“信息”的概念在哲學上是相通的。如果認為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同時也是標志“直接存在”的哲學范疇的話,那么信息便是標志不實在、間接存在的哲學范疇。在此基礎上,鄔焜從哲學的層面,從對“物質”范疇的比較分析中,對信息的哲學本質作了如下概括:“信息是標志間接存在的哲學范疇,它是物質(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狀態(tài)的自身顯示?!盵7]

在鄔焜看來,物質和信息雖然也是二元,但它們卻并不對立,因為間接存在與直接存在相比,并不具有絕對的獨立性?!伴g接存在是由直接存在派生出來的,是對直接存在的顯示或反映”,“直接存在才是間接存在的根據”[1]41。作為直接存在的物質從世界的本原或本性意義上說始終是第一性的[1]41,而作為間接存在的信息,它是由直接存在(物質)派生出來的,是對直接存在(物質)方式或狀態(tài)的顯示。而“一切存在物都只能是直接存在和間接存在的統一體,都既是物質體,又是信息體”[1]39。這意味著,物質在直接存在的同時,就以各種方式、借助各種載體映現、反映著自己的存在,這些映現、反映的內容是物質的間接存在,它以物質直接存在為基礎,靈活多樣、多彩紛呈、生動活潑地表現著物質的存在狀態(tài)和存在方式。所以,直接存在與間接存在的關系不是非此即彼、相互排斥的關系,而是一種有你有我的共生協同關系。所以鄔焜才說:“我們面對的世界是一個雙重存在的世界”,物質世界中載負著另一個顯示著這個物質世界多重規(guī)定性的信息世界[1]39。三、鄔焜“存在領域分割”理論的現實意義縱觀鄔焜“存在領域的分割”理論,可以發(fā)現其從理論論證到具體實例的分析都十分嚴謹。既有相關哲學背景的理論支撐,又有嚴格的概念規(guī)定、嚴密的邏輯論證,還有當代信息科學、現實生活實例等旁證。可以說,鄔焜對存在領域的重新劃分是經過多年非功利性深思熟慮而提出的。雖然目前尚存在多方面爭議,但就現有研究狀況來看,這一學說不僅在理論上站得住腳,而且在實踐中也為哲學全面反映、深刻反思信息時代人的現實世界提供了更為全新的視野。

以往人們總是在物質和精神的二元對立中來理解人的現實世界的。在這樣的理解中,馬克思通過實踐的觀點,以動態(tài)演化、歷史過程的思維邏輯將物質和精神二元對立具體、歷史地統一了起來,達到了對人及其現實世界的最合理理解。在馬克思實踐觀點看來,人和世界的關系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改造和被改造關系。人通過實踐活動將自己從自然界中提升出來,成為自然界的“對立面”,同時,又通過實踐活動改變自然界,從而建立起人和自然界相互作用的、每個人實際生活其中的“現實世界”,并在實踐中推動著現實世界的生成演化和發(fā)展。而現實世界的客觀性、規(guī)律性又反過來制約著人,迫使人在改造世界中改造自己、提升自己,以達到與世界這個“對立面”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與此同時,世界在人的改造中所發(fā)生的變化,又無不反過來映照著人的存在狀態(tài)和面貌,并促使人進一步地按照自己的目的理想來改造世界。這種對人和世界關系的理解,既承認了自然界的先在性、現實世界的客觀性,又承認了人通過實踐所實現的自我提升、自我理解、自我改造、自我發(fā)展,以及變革現實世界的能動性,還在實踐基礎上實現了物質和精神的對立統一。因此,馬克思實踐觀點是在以往物質和精神二元對立背景下對現實世界和人的最唯物主義、最優(yōu)化合理的理解。

但也正是由于在以往物質和精神二元對立背景下的唯物主義理解,其在信息時代到來之際,不免會暴露出一些局限性。因為不管是自然界、人生活其中的現實世界,還是人及其實踐活動,它們都往往被理解為“直接存在”。而“人——實踐活動——現實世界”,這個由三大要素相互作用所構成的系統整體及其歷史演化,也就只能被看成是具有客觀實在性的“直接存在”物。至于這其中包含的復雜性,三大要素間相互作用的非線性,以及人對這個系統整體演化方向、方式等的干預性等等則被忽視了。而物質和精神的二元對立,盡管在馬克思實踐觀點的基礎上獲得了對立面的動態(tài)和歷史性統一,但人通過實踐而展開的精神創(chuàng)造及其作用卻被這種簡單、直線式的“對立”給掩蓋住了。

可如果按照鄔焜的理解,從物質和信息共生協同的雙重維度來理解人和世界及其實踐關系,那么信息時代的深入發(fā)展,必將開啟出蘊含在馬克思實踐觀點中的更大、更深刻智慧。

在物質和信息共生協同的雙重維度下,“人——實踐活動——現實世界”這個由三大要素相互作用所構成的系統整體及其演化,全都貫穿并交織著物質和信息的雙重維度及其非線性復雜的相互作用。而信息的不實在性,信息對直接存在的依附性,信息存在范圍的普遍性,信息載體的可替換性,信息內容的可復合和可重組性,以及在這種復合和重組中的畸變性、創(chuàng)新性等等[1]65-67,又都無不增加著“人——實踐活動——現實世界”系統整體演化的復雜性。

第一,“人”不單包含著物質和精神的二元對立,不單在實踐中實現著物質和精神的具體統一,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在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造、享受著各式各樣的新信息,包括鮑德里亞所說的符號消費。人確實有精神,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創(chuàng)造著這樣的精神信息。但在鄔焜“存在領域分割”理論中,單純靜態(tài)的精神實際只從屬于信息,僅僅可被歸于“主觀間接存在”,其邏輯位次低于物質和信息,在整個存在領域,精神僅屬于第三層次的概念(參見鄔焜“存在領域分割”圖)。但人卻通過實踐活動,不斷地進行著精神信息等的創(chuàng)造,并將這樣的創(chuàng)造付諸于他所生活的現實世界之中,使物質、信息在他的信息創(chuàng)造中被賦予嶄新鮮活的意蘊,從而使抽象的“存在”盡顯其現實、動態(tài)之美,人所生活的現實世界才因此而充滿生機和活力。而人作為現實世界的最杰出“信息創(chuàng)造者”,他通過其自身的信息創(chuàng)造和享受活動真正超越了單純靜態(tài)的精神在“存在領域”中的低層次地位,使精神所蘊含的信息創(chuàng)造活力通過實踐活動而充分彰顯和不斷開掘了出來。

第二,在物質和信息雙重維度的共生協同中,人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雖然包含有信息的收集、儲存、整理、加工、傳遞、虛擬等內容,包含著對信息的消費和享受等諸多具體情趣,但從其最本質的意義上說,人的實踐活動更是信息的創(chuàng)造活動。鄔焜在信息生產論中曾認為,“人類在生產活動中是根本不可能創(chuàng)造出物質的”,因為,自然科學的物質(質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早已告訴人們“世界上的物質既不能消滅也不能創(chuàng)造” [1]326,因此,人們通過生產實踐活動只能說是創(chuàng)造了信息。為此,鄔焜在做了大量嚴密的分析論證之后指出:“人類的物質生產是人類復制、創(chuàng)造特定物的結構信息,以及人所設計的目的信息在實物產品中實現的過程”,“是人類改變和建構物的結構信息的信息生產過程”[1]327。而“創(chuàng)制和復制觀念信息是精神生產的實質”[1]328,屬于主觀信息。至于人類自身的生產,歸根到底仍然是信息的生產。因為人類自身的生產包括兩個相互銜接的環(huán)節(jié),一是通過對人類遺傳信息的復制產生出人的個體生命;二是通過對人類社會文化信息的同化將具有個體生命的人培養(yǎng)教育成社會化的人[1]328。可見,物質生產、精神生產、人自身的生產歸根到底是信息生產,其實質就是“復制、改變和創(chuàng)造觀念信息、人的遺傳信息、社會文化信息、物的結構信息,以及將勞動主體的目的信息轉化為實物產品的結構信息”[1]328。

生產活動是人實踐活動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動。而其他調整或變革社會關系的活動、科學探索活動等,從根本上說,也同樣是信息創(chuàng)造活動。調整或變革社會關系的活動,實際是人主觀信息與社會關系結構信息的相互作用,是人將自己的主觀信息(目的、意識)灌注于社會關系,使社會關系的結構、秩序以新的編碼方式而展開,從而使社會結構、秩序展現出新的信息樣態(tài)。同樣,探索世界本質或規(guī)律的科學探索活動也是一種信息活動。它是人在特定目的、意識等主觀信息支配下,獲取現實世界各方面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分類、加工、儲存、傳遞和創(chuàng)生[8]。所以,人的實踐活動本質上就是信息創(chuàng)造活動,是這樣的活動造就了人,使人成為世界上最具活力、最具有創(chuàng)造主動性的信息創(chuàng)造者;同樣,也是這樣的活動造就了人的現實世界。

第三,在“人——實踐——世界”的整體演化系統中,“存在”的最深刻意蘊就在于人始終生活在世界之中,人的實踐活動也全然發(fā)生在這個世界之中。但也正因如此,才使得世界在物質和信息雙重維度的共生協同中充滿著多層次性和復雜性。如果沒有人及其實踐活動的信息創(chuàng)造,單有作為直接存在的物質和作為客觀間接存在的“自在信息” 鄔焜指出,自在信息是客觀間接存在的標志,是信息還未被主體把握和認識的信息的原始形態(tài)。[1]47,那么這個世界即便生態(tài)環(huán)境再美好,似乎也頂多只能是動物們的天然樂園,其中的物物相互作用、物種間的生存斗爭、生命物質的生生死死也都了無生趣,世界的多層次性和復雜性也將黯然失色。然而,正因為現實世界中人及其實踐活動所發(fā)揮出的信息創(chuàng)造作用,才使得作為直接存在的物質,在顯現出自在信息的基礎上,逐漸演化、生成出自為信息 鄔焜認為,自為信息是主觀間接存在的初級階段,是自在信息的主體直觀把握的形態(tài)。[1]51、再生信息 鄔焜認為,再生信息是主觀間接存在的高級階段,是信息的主體創(chuàng)造性的形態(tài)。[1]55、社會信息 鄔焜認為,社會信息是“在自在、自為、再生三態(tài)信息的關系中呈現出來的一種信息現象”。它是在社會的整體系統中“顯示著的三態(tài)信息的統一”。[1]58等,從而使現實世界異彩紛呈,并由此形成四重復雜相互作用的世界,即“一個標志直接存在的物質世界和三個標志間接存在的信息世界。即世界1——直接存在的物質世界(以物質體的形式存在);世界2(信息世界1)——自在信息的世界(以自在信息體的形式存在);世界3(信息世界2)——自為、再生信息本身的活動(主觀精神的世界);世界4(信息世界3)——再生信息的可感性外在儲存(人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內容的世界)”[1]94。在人實踐活動的推動下,在信息的連接、躍遷、創(chuàng)生等作用下,盡管其中的三重信息世界都要以直接存在的物質世界為基礎,但其中各層次的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以及整個世界的動態(tài)演化又無不呈現出巨大的復雜性和演化方向的不確定性。

從以上對人、實踐、世界的分別論述中可以發(fā)現,人是實踐的存在,而實踐的本質卻是信息創(chuàng)造,人因此而成為世界上最杰出的信息創(chuàng)造者,在“人——實踐——世界”的整體演化系統中發(fā)揮著關鍵性的作用。

其一,作為最杰出的信息創(chuàng)造者,人只有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創(chuàng)造出新的信息,人的生命、人的價值、人的本質力量才能夠得以彰顯,人也才會從他所創(chuàng)造的新信息中深深感受到自己擁有“人”一般的活法,感受到自身存在狀態(tài)的美感,并從中獲得幸福和快樂。因此,在現實生活中,借助信息科學技術,將自己的信息創(chuàng)造力發(fā)揮到極致,正逐漸成為信息時代人確證自己本質、超越自身有限生命、實現自身價值、彰顯自己個性的新型實踐樣式或人性追求。與此相應,人的存在方式、生存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追求等也都將隨之而被賦予更加深刻、豐富的信息創(chuàng)造內涵。這表明,如果在現實世界,人們的信息創(chuàng)造力得不到正常發(fā)揮,或者被扭曲、壓制,那么人們就會深感自己“活得不像人”,深感自己的不幸,并對自己的存在狀態(tài)、生命價值等產生懷疑直至否定,以致遷怒、發(fā)泄于自己、他人或社會,給自己、他人、社會帶來危害。

其二,作為最杰出的信息創(chuàng)造者,人所擁有的信息創(chuàng)造力將成為最重要、最優(yōu)質的戰(zhàn)略資源。當然這其中的關鍵就在于如何對待、開發(fā)這樣的資源。信息科學技術的普及和發(fā)展,信息科技產品的高效、廉價,信息網絡的高速、便捷等等,都極大地刺激著每一個人信息創(chuàng)造力的無限發(fā)展。這對于一個社會來說,是極其寶貴、優(yōu)質的戰(zhàn)略資源。但如果社會不能意識到每個人所擁有的這種資源優(yōu)勢,不能對人作為杰出信息創(chuàng)造者加以呵護和尊重,不能及時建立相關社會規(guī)范來對這樣的信息創(chuàng)造力加以保護、引導,并積極地開掘、利用,而是依然按照工業(yè)時代將人異化為“物”的社會結構和模式來運行和治理,依然以某種固有的框框來壓制、打擊人的這種信息創(chuàng)造活力,迫使現實個人的本質力量遭受扭曲,那么這個社會不僅將在整個人類信息創(chuàng)造能力的大比拼中喪失地位和尊嚴,而且還會面臨眾多人和人之間因信息創(chuàng)造力被埋沒壓制扭曲所帶來的對立和沖突。因此,尊重人,合理開掘利用好人的信息創(chuàng)造力,建立讓每個人都能公平正義、健康地發(fā)展自己信息創(chuàng)造力的良性社會制度,正成為信息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爭奪“制信息權”、“價值制高點”和維護社會安定和諧的重要方面。

其三,作為最杰出的信息創(chuàng)造者,每個人必須為自己的信息創(chuàng)造擔負責任。由一個物質世界、三個信息世界交織纏繞而成的現實世界,同時也是人通過實踐活動在物質和信息雙重維度下不斷建構、演化的復雜世界。每個人的信息創(chuàng)造盡管屬于“信息世界2”,但它卻有可能在借助信息工具,特別是信息網絡等條件下,直接或間接地生成“信息世界3”,且由此再凝結為新的物質世界,再同時顯現出新的“信息世界1”。這一復雜過程意味著,在信息科學技術高度普及的條件下,每個人的信息創(chuàng)造力都有可能被非線性“放大”,以至對由“一個物質世界和三個信息世界”交織纏繞而成的現實世界產生重大影響。個人信息創(chuàng)造力及其作用的被“放大”,既標志著人實踐能力的增強,同時也標志著人對整個現實世界生成演化的“擾動”在不斷擴大,甚至影響到現實世界的實際演化方向。這樣一來,要使現實世界朝向有利于大多數人健康生存方向演化,除了社會的正確引導之外,具有強大信息創(chuàng)造力的現實個人必須為自己的信息創(chuàng)造及其后果擔負責任,以免每個人在盲目追求自身本質實現(信息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給現實世界帶來巨大風險或災難。而這恰恰要基于個人之間的協同與聯合,以及由此所開創(chuàng)出來的更大、更合理的價值智慧信息。而馬克思“自由人的聯合體”興許在此會有所顯現。參考文獻:

[1]鄔焜.信息哲學——理論、體系、方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金吾倫,胡新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1.

[3]黃順基.自然辯證法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6.

[4]鄔焜.存在領域的分割和信息哲學的“全新哲學革命”意義[J].人文雜志,2013(5):2.

[5]列寧.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8.

[6]陳嘉映.哲學科學常識[M].上海:東方出版社,2007:212.

[7]鄔焜.信息世界的進化[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26.

[8]康蘭波.人的實踐本性與信息時代人的自由[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166.

(編輯:蔡秀娟)

猜你喜歡
物質信息
喝茶養(yǎng)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11-25 14:16:14
喝茶養(yǎng)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2:02
第3講 物質的化學變化
第3講 物質的化學變化
宏微結合識物質
第3講 物質的化學變化
訂閱信息
中華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展會信息
中外會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信息
健康信息
祝您健康(1987年3期)1987-12-30 09:52:32
陇川县| 白银市| 铅山县| 莱州市| 天台县| 乌苏市| 宁南县| 泰和县| 四子王旗| 横山县| 弥勒县| 安吉县| 宽城| 濉溪县| 双牌县| 文山县| 尉犁县| 丹阳市| 闽清县| 从化市| 商洛市| 翁牛特旗| 绩溪县| 东海县| 长治县| 木里| 淮滨县| 温州市| 华阴市| 大关县| 黄浦区| 都安| 屏山县| 奈曼旗| 冷水江市| 普洱| 萝北县| 荆州市| 五华县| 壤塘县| 长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