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杰民
今天很少有哪位“有頭有臉”的指揮家沒有指揮過馬勒的交響曲,也沒有哪位演唱德奧古典藝術(shù)歌曲的“大腕”會忘記錄制馬勒的藝術(shù)歌曲,更沒有哪個上點檔次的交響樂團愿意放棄演奏馬勒的作品。有關(guān)馬勒及其作品的研究團體、學會、出版物、專著等,林林總總、不勝枚舉,各種各樣的音頻和視頻資料也是品種繁多、目不暇接。
“我的時代終究是會到來的”,置身于十九世紀后期的奧地利指揮家古斯塔夫·馬勒(1860-1911)曾如是說。這一稍稍有些悲愴色彩的預(yù)言在他逝世半個世紀后奇跡般地應(yīng)驗了:二十世紀下半葉世界樂壇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大作曲家、當年的大指揮家馬勒和他的作品在湮沒了半個多世紀后被世人重新認識,并予以重新評價。
在馬勒為數(shù)并不算太多的作品中,最容易吸引人的無疑是他的《第一交響曲》。各種媒體上關(guān)于這部作品的介紹多得數(shù)不勝數(shù),我就不重復闡述了。這里想給大家介紹的是曾經(jīng)有可能成為馬勒《第一交響曲》的一個樂章,但最終又被他自己刪去,標題為“繁花”的小作品,其演奏長度不過七分鐘左右。
1888年3月,馬勒創(chuàng)作完成了一部被他稱為《有兩個部分的交響詩》(A Symphonic Poem in Two Sections)的作品(以下簡稱《交響詩》)。1889年11月20日,馬勒親自指揮布達佩斯愛樂樂團在布達佩斯維加多音樂廳(Vigadó Concert Hall)首演了這部由兩個部分共五段(第一部分有三段,第二部分有兩段)構(gòu)成的《交響詩》,但首演并不成功。他在給奧地利女小提琴家娜塔莉·鮑爾-萊赫納(Natalie Bauer-Lechner)的一封信中說:“我的這部《交響詩》完成了首演,然而,演出結(jié)束后,我的朋友們一個個都很不好意思地故意回避我,沒有人敢和我談這場演出和我的作品,我就像一個患了病的人,像一個棄兒。”
自此,這部作品一擱就是三年多,直到1893年,馬勒才對它做了修改。修改后的這首《交響詩》以《泰坦,一首交響曲形式的音詩》(Titan, A Tone Poem in Symphonic Form)為名在漢堡進行了第二次演出?!疤┨埂保═itan)是他最喜歡的十九世紀德國早期浪漫派詩人和作家讓·保羅(Jean Paul,1763-1825)一部小說的書名。另外,“泰坦”也是希臘神話中的天神烏拉紐斯和地神蓋婭所生的六男六女組成的巨神族,被稱為“巨人”。
這首音詩的每一部分和每一段都有標題,有些標題下還寫了說明。第一部分的標題是“青年時代——花卉,果實,荊棘”。其中三段小標題又分別為“春日無盡,引子和舒適的快板”“繁花,行板”和“滿帆前進,諧謔曲”。第二部分的標題是“人間喜劇”,其中兩段的小標題為“卡洛風格的獵人的葬禮進行曲”和“從地獄到天堂”。這些標題中的“鮮花”“果實”“荊棘”等詞語都取自讓·保羅的另一部小說《七卡斯》(Siebenk?s),而標題“繁花”(Blumine,也有人譯作“花香”或“花”)則選自讓·保羅的散文集《秋日繁花》(Herbst-Blumine)。馬勒之所以用這位著名詩人和作家作品中的這些標題,是想以此讓自己的作品更容易贏得聽眾的青睞。然而,此時已經(jīng)是1893年,讓·保羅的作品已不再“時髦”,甚至用“泰坦”這樣有典故的標題也未被認可。因此,1894 年6月3日在魏瑪?shù)谌窝莩龊螅R勒最終拋棄了所有的標題和所做的說明,他聲稱:“這些標題和說明是在作品寫好后加上去的,我之所以把它們棄而不用,不僅是因為我發(fā)現(xiàn)它們完全不恰當,甚至不十分正確,而且我的經(jīng)驗告訴我,這些標題在一定程度上會誤導了聽眾?!?/p>
當這部作品于1896年3月16日在柏林第四次演出時,馬勒不僅刪掉了那些標題和說明,而且也刪掉了第一部分中標題為“繁花”(Blumine)的第二段,將第一部分中的第一和第三段加上第二部分的兩段組成了大家現(xiàn)在熟知的四個樂章的馬勒《第一交響曲》。1898 年3月,這部作品由作曲家本人指揮,在法蘭克福和布拉格上演,終于獲得了成功。這部四樂章的《第一交響曲》的樂譜于1899年2月由維也納懷恩伯格出版社初版,1906年再版,而這個1906年版也就成為了后來的通行版本。
那么馬勒為什么要將原本應(yīng)該是第二樂章,標題為“繁花”,風格如同小夜曲一般的行板樂章刪掉呢?
據(jù)記載,“繁花”原本是1884年6月馬勒花了兩天時間應(yīng)約為德國詩人和作家約瑟夫·馮·謝菲爾(Joseph von Scheffel,1826-1886)的一部戲劇《塞金根的小號手》(Der Trompeter von S?kkingen)而寫的七段配樂中的一段由小號主奏的“間奏曲”。1888年,馬勒幾乎沒有作什么修改,就將“繁花”放入他上述那部由兩個部分共五段構(gòu)成的《交響詩》中,作為第一部分的第二段,也是整部作品中最短和使用樂器最少的一段。在這段樂曲中,令人銷魂的小號聲與略帶憂郁的雙簧管聲交替奏出了一對戀人在萬籟俱寂、柔情如水的月夜,默默地交換著他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情感。這是一首優(yōu)美抒情的“愛的小夜曲”,馬勒的朋友馬克斯·施坦尼策(Max Steinitzer)稱它為“沃納爾小號曲”“它飄越月光映照的萊茵河,飛向瑪格麗特所住的城堡”。而創(chuàng)作這首“小夜曲”的靈感,正是來自馬勒當時的一段戀情。
1884年,馬勒正在德國中部卡塞爾(Kassel)的皇家帝國劇院任第二指揮,劇院里有一位漂亮的金發(fā)女高音歌唱家約翰娜·里赫特(Johanna Richter)。雖然至今沒人見過約翰娜的照片,但當時確實有報刊稱贊她的美貌。當然,才二十四歲的浪漫的年輕指揮家也很難自持,他迷戀著這位與他最喜歡的詩人(教名為約翰·保羅·里赫特,Johann Paul Richter)和最喜歡的作家(讓·保羅,Jean-Paul Richter)有著同樣姓氏的女歌唱家。馬勒在1884年完成的由四首歌曲組成的藝術(shù)歌曲集《一個徒步旅行者之歌》(Lieder eines fahrnder Gsellen)就是對這段戀情的回顧,歌中有這樣的描述:“當他仰望蒼天時,仿佛看到了她蔚藍色的眼睛,當他走在金黃色的田野中時,仿佛看到了她金色的頭發(fā)在風中飄拂?!彼o她寫過情詩,他為她痛苦過,稱她“總是那么神秘”。在一封給他的朋友弗里茨·雷爾(Fritz L?hr)的信中,馬勒描述了1884年除夕他們倆在約翰娜家中一起含淚等待1885年新年到來的情景。就在1885年,馬勒離開卡塞爾到了布拉格,從此再也沒有見過約翰娜。
正因為這段沒有結(jié)果的戀情,馬勒對“繁花”的處理常常是矛盾的。1884年在完成了戲劇《塞金根的小號手》的配樂后,他寫信給弗里茨·雷爾說:“我在兩天內(nèi)完成了這部作品,我必須告訴你,我對它非常滿意?!笨墒堑搅?886年,馬勒的看法似乎發(fā)生了變化。他的朋友施坦尼策回憶說,“馬勒覺得‘繁花’太感傷,讓人煩惱,他甚至想把鋼琴分譜毀掉”。到了1888年,馬勒又將“繁花”放入了他那部“交響詩”中,說明馬勒還是很喜歡它的,在他與娜塔莉·鮑爾-萊赫納的一次談話中曾說“‘繁花’是令人感傷的,但又是充滿激情的愛的樂章”。然而到了這部《交響詩》第三次演出后,馬勒卻將它完全刪掉了。據(jù)娜塔莉·鮑爾-萊赫納回憶,馬勒曾告訴她刪除“繁花”的原因是“它的調(diào)性與相鄰樂章的調(diào)性太相近”。這種說法是值得懷疑的,因為1893年在漢堡演出時,“繁花”用的是C大調(diào),這與其它樂章的調(diào)性完全沒有沖突。
對于可能導致馬勒從他的《交響詩》中刪去“繁花”的原因,樂界也有過許多分析,其中之一就是當時樂評界對他的壓力。在魏瑪?shù)哪菆鲅莩觯ǖ谌窝莩觯┖螅數(shù)氐臉吩u人恩斯特·諾德納格爾(Ernst Otto Nodnagel)曾將“繁花”說成是“淺薄的”。另外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馬勒認為“繁花”一開始那六個音符的小號演奏有點像勃拉姆斯1876年首演的《第一交響曲》第四樂章第六十一小節(jié)開始的六個音符,因而很容易被樂評界用來作為攻擊和誹謗的“武器”。當然,最簡單的解釋就是馬勒將五個樂章刪去一個樂章是為了適應(yīng)傳統(tǒng)的維也納古典交響曲四樂章的形式,不過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是馬勒不愿意再讓“繁花”在一次次的演奏中勾起他對那段痛苦初戀的回憶……
無論馬勒是因為什么理由刪除了“繁花”,直到1968年為止,他1906年版的四樂章《第一交響曲》一直為大多數(shù)指揮家所認可,并成為音樂會上通用的演奏版本。因為自1894年后就沒人見過“繁花”的樂譜,而馬勒為戲劇《塞金根的小號手》而寫的七段配樂的手稿也在1944年卡塞爾遭轟炸時被毀。
那么這段馬勒為心中的戀人約翰娜而寫的“愛情小夜曲”——“繁花”是否就此從人間蒸發(fā)了呢?
1966年,傳記作家唐納德·米切爾(Donald Mitchell)在研究馬勒生平的過程中,在美國耶魯大學收藏的“奧斯本收藏品集”(Osborn Collection)內(nèi)發(fā)現(xiàn)了包括“繁花”在內(nèi)的馬勒《交響詩》(《第一交響曲》)漢堡演奏版(第二次演出)的手稿復制件。它是被一個叫約翰·佩蘭(John C. Perrin)的人1959年在Sotherby拍賣行拍賣掉的。佩蘭的母親詹妮·菲爾德(Jenny Feld)1878年時曾經(jīng)是馬勒在維也納音樂學院的學生,因此這個復制件可能是馬勒送給她的。最終,詹姆斯·奧斯本夫人(Mrs. James M. Osborn)在拍賣行買下了這份史料,并贈送給了耶魯大學。
在漢堡演奏版本被發(fā)現(xiàn)的一年后,1967年6月18日,英國作曲家和指揮家本杰明·布里頓在奧爾德堡音樂節(jié)(Aldeburgh Festival)上指揮演出了包含“繁花”在內(nèi)的馬勒《第一交響曲》,“湮沒”了七十多年的“繁花”就此次重返樂壇。1968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布林莫爾的西奧多出版社(Theodore Presser Company)首次出版了“繁花”。從此,馬勒的“繁花”在音樂會上就有了三種演奏方式:一是作為一首獨立的作品演奏;二是放在馬勒1906年版四樂章的《第一交響曲》演奏前或演奏后演奏;三是按照1893年漢堡版以五個樂章的形式連續(xù)演奏,“繁花”在其中作為第二樂章。然而,一些著名的馬勒交響曲指揮家如倫納德·伯恩斯坦、喬治·索爾蒂和伯納德·海汀克等都不同意上述第三種演奏方式,理由是馬勒自己已經(jīng)將它從《第一交響曲》中刪掉了。
我認為,伯恩斯坦、索爾蒂、海汀克等指揮家的意見是正確的。除去“繁花”,這首對青春、對生命、對大自然贊美的頌歌般的交響曲給予人們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并未絲毫減弱。而獨立于這首交響曲的“繁花”則完全是青年馬勒獻給人們的一首精致而細膩、恬淡而夢幻、清新而可人的愛的贊美詩,它給予人們的靈魂撫慰和心靈感化無疑是《第一交響曲》所不能替代的。
“繁花”的結(jié)構(gòu)非常簡單;A大調(diào),行板,三段體。第一段,在朦朧的月光下,小號吹奏出“小夜曲”的主題旋律,雙簧管作對答,木管樂器、圓號與弦樂組則將情緒逐步強化;主題旋律經(jīng)過短暫的重復后,樂曲進入中間段,在豎琴的伴隨下,雙簧管、圓號和小提琴組將主題旋律作了一些變形處理,情緒略帶憂郁,氣氛也有些神秘,但很快就變得非常抒情優(yōu)美,在樂隊的全奏下,樂曲進入了高潮;第三段基本重復了第一段,最后,弦樂隊演奏的主題旋律帶著一絲惆悵與感傷,在豎琴輕輕的幾下?lián)茏嗦曋?,慢慢消失在蒼茫的夜空之中。
被公認為最杰出的馬勒傳記作家亨利-路易·德拉格朗日(Henry-Louis de La Grange)在評述“繁花”時這樣說道:“毫無疑問‘繁花’是作曲家原創(chuàng)的,它受到大家的喜愛幾乎是無人能否定的。這是十九世紀晚期一首具有門德爾松浪漫風格的優(yōu)秀作品,它的旋律在一次次的反復中顯得那么優(yōu)美,那么迷人,那么典雅,這是馬勒音樂中絕無僅有的?!蔽艺J為這一評述是精到的,我想,凡是聆聽過這首“繁花”的朋友都會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