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鑫宇
平心而論,今天人們對經(jīng)濟強國、政治強國、軍事強國的理解,恐怕要比對文化強國的認識更加深刻。在綜合國力快速提升的背景下,文化強國的建設,不可避免地需要提上議事日程。
如今,世界上已有不少被稱為文化強國的國家,觀察它們的發(fā)展足跡,或許可以得到一些別樣的啟發(fā)。
釋放大眾文化
與流行文化的特殊能量
文化強國的文化有什么特征?如果作粗略的觀察,會得出一個略顯尷尬的結論:許多文化大國的代表性文化都很“俗”。
比如,日本算得上是文化產(chǎn)品大國,它的漫畫、游戲打遍天下,影響了全球許多青少年??墒?,漫畫和游戲,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恐怕都難算是高雅文化。近年來,韓國也被認為是亞洲的文化產(chǎn)品強國,“韓流”的主要代表是韓劇等,也屬于喜聞樂見但“格調”不算太高的流行文化。美國的標志性文化產(chǎn)品就更典型了,就連美國的一些文化人士都覺得遺憾:好萊塢每年拍了不少意蘊深刻、洞察現(xiàn)實的電影,可為什么全世界一說到美國就想到天翻地覆的動作片?
調侃歸調侃,但對這樣的現(xiàn)象,還是有必要從規(guī)律上加以認識和研究:文化強國在世界范圍內最有影響力的,往往是其通俗文化,其相關文化優(yōu)勢,通常是文化市場自然發(fā)展的結果。通俗文化主要滿足人們的娛樂和情感需求——可能是人類最普遍的文化需求,因而具有龐大的消費市場。市場反過來又給通俗文化提供了成長的內在動力。因此,今天人們所說的文化強國,在一定意義上,往往是指文化產(chǎn)業(yè)強國。
因此,要建立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文化產(chǎn)業(yè),要推動文化“走出去”,對于大眾文化和流行文化,絕不能簡單采取輕視態(tài)度,因為它所反映的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和娛樂需求,往往更容易實現(xiàn)跨越和相通。
高雅與通俗在歷史的發(fā)展中是可以轉化的。古代中國的士人見到街邊的百姓圍成一圈插科打諢,會覺得這難登大雅之堂,可相聲藝術發(fā)展到今天,也成了專業(yè)藝術家在廳堂上的表演。那么,今天的廣場舞音樂和舞步,未來會不會成為國家的文化遺產(chǎn)呢?
既尊重多元文化,
也強化核心價值觀
文化的多元性是現(xiàn)代文化強國的共同特征。
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美國面臨著與生俱來的多元文化挑戰(zhàn)。兩百多年來,隨著移民的成分越來越復雜,文化也越來越多元,但美國仍保持著文化穩(wěn)定性,并且創(chuàng)造出了相當強的文化發(fā)散力,成為西方文化強國的代表。
綜觀世界各國的情況,文化多元化是大勢所趨,是由工業(yè)化和全球化等歷史力量推動的。更重要的是,要在多元和自由的文化環(huán)境中形成一條反映國家特色和價值的文化主線。從形式上看,美國的文化非常多元,但其主流文化非常鮮明和強大;法國、德國、日本、韓國、西班牙、荷蘭等文化強國,也都有自己鮮明的文化標簽。
在活力與風險疊加的當代文化環(huán)境中,強大的主流文化和核心價值觀猶如定海神針,能夠保證國家時刻保持穩(wěn)定的航向,在文化轉型和融合過程中發(fā)展出適應新時代的特色文化,構建出強大的國家軟實力。
二戰(zhàn)結束后,隨著美國成為世界超級大國,“美國夢”的外延不斷擴大,以至于世界上不少國家和民眾言必稱美國。
“美國夢”不僅是美式“愛國主義教育”,也是向世界輸出美式價值觀的載體。傳播“美國夢”的過程,就是美國構建文化軟實力的過程。
這個過程中的操作手法,一方面是以麥當勞、微軟、美國文化交流協(xié)會、卡特基金會等為代表的非政府組織、非營利性組織、跨國公司,在全球化發(fā)展中同時輸出美式價值觀,另一方面是好萊塢影視等文化產(chǎn)品被用作“不是宣傳的宣傳”“外交政策的有力工具”,以鋪天蓋地的架勢和不由分說的“自信”向全世界滲透美國主流價值觀。
對于把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訴求的中國而言,對“中國夢”的傳播,也要有足夠的文化自信、價值自信。在方式上,可借鑒通過各種機構、媒介與世界良性互動的做法,對中國主流價值觀進行理直氣壯又深入人心的推廣。
軟實力與硬實力不能割裂
說到軟實力,這種非強制性的吸引力可以幫助它以低成本獲取各種資源,也可以提升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需要明確的是,軟實力不等同于文化吸引力——文化可以是軟實力,但軟實力不只靠文化。
比如,美國的主流文化繼承了源遠流長的歐洲文化,即使到今天,跟歐洲文化比起來,美國文化也并沒有更多高明和精致之處;至于令人過目難忘的文化特色,美國甚至未必比得上印度、泰國、土耳其這樣的國家……總體來說,美國文化就是一個“大號”的英國文化,并容納了世界各地移民的文化作為支流。兩百多年來,英國和美國的文化并沒有發(fā)生大的變化,但是,英國不再像19世紀那樣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國家。這背后,是它們國力對比的變化。
除提升文化吸引力外,科技、財富、外交政策甚至軍事實力這些通常被歸為硬實力的因素,實際上也可以轉化為國家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主席在參加代表團審議時曾談到,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精氣神的凝聚,我們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要加一個文化自信。
近些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長,中國文化軟實力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明顯提升:孔子學院全球布局,世界興起學習漢語熱;一些國產(chǎn)優(yōu)秀電視劇受到海外觀眾的追捧;莫言、屠呦呦在諾貝爾獎的舞臺上放出異彩……凡此種種,又從文化層面印證了中國的不斷進步與成長。
(摘自《環(huán)球》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