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佳
摘 要:網絡民粹主義以網絡場域為傳播媒介,立足“人民審判”的合理性這一政治邏輯,形成了從議題構建到社會動員的傳播路徑。它是民粹主義思潮在網絡空間形成與傳播的結果。扭轉網絡民粹主義傾向要采用綜合治理的方法,最根本的方法是創(chuàng)造和諧的社會秩序。國家一方面要暢通利益表達渠道,培育參與型政治文化,增強公民的政治認同;另一方面則要加強網絡立法和網絡監(jiān)管,構建健康的網絡公共領域,培養(yǎng)媒體的公共品格和公民道德自律。
關鍵詞:網絡民粹主義;網絡場域;公共輿論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9-0049-02
2016年1月底,“帝吧出征、寸草不生”的口號成為線上線下的熱門話題。如同近年來的一系列網絡公共事件,從個體事件的產生到網絡輿論的形成,從網絡空間的虛擬聚集再到現(xiàn)實世界的組織行動,網絡民粹主義愈演愈烈。這一問題的產生和發(fā)展植根于社會的復雜矛盾之中,對公共治理過程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
一、基本理論與概念界定
網絡民粹主義是民粹主義思潮在網絡空間形成與傳播的結果,是民粹主義發(fā)展的新階段。在2015年中外十大思潮調查評選中,民粹主義位居第四。但是,迄今為止民粹主義仍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學術界也沒有研究出一套嚴密、核心的理論體系?!恫既R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曾指出:“在思想層面上,民粹主義被認為是一種有著復雜歷史、心理和社會經濟根源的政治心態(tài)。在制度層面上,民粹主義是現(xiàn)代化的產物?!盵1]阿伯茨和拉曼斯在分析民粹主義的特征時,強調了作為整體的人民的核心地位[2]。俞可平將民粹主義概括為:“極端強調平民群眾的價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眾化作為所有政治運動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終來源;依靠平民大眾對社會進行激進改革,并把普通群眾作為政治改革的唯一決定性力量;通過強調諸如平民統(tǒng)一、全民公決、人民的創(chuàng)制權等民粹主義價值,對平民大眾從整體上實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縱等。”[3]林紅認為民粹主義強調“極端的平民化傾向,并把底層大眾作為合法性的最終來源,民粹主義者認為社會底層是歷來受壓迫、受剝削最深,因而最具反抗精神的階層,是挑戰(zhàn)現(xiàn)行的不公正和不平等社會體制的最重要力量?!盵4]可見,民粹主義是一種人民不滿現(xiàn)狀的政治心態(tài),是一種反對精英主義而極端化民眾權威的價值訴求,其核心觀點是強調人民在公共領域的創(chuàng)造性和影響力。
傳統(tǒng)溝通傳播方式的制約作用使民粹主義的影響力相對有限,互聯(lián)網的出現(xiàn)為民粹主義提供了嬗變的新型環(huán)境和條件。一般認為,網絡民粹主義就是以互聯(lián)網為媒介而形成的新型的民粹主義,一方面仍保持著傳統(tǒng)民粹主義的價值訴求——維護“草根階層”的利益,另一方面它也有著不同于以往傳統(tǒng)民粹主義的獨特形式[5]。相比于傳統(tǒng)的民粹主義,網絡民粹主義的參與更為徹底、直接,因為它是分散型的,沒有代表,沒有機構,任何人均可以進行自由表達并可能在網絡空間獲得無數人的回應[6]。這種極端、偏激,甚至暴力的情緒表達并沒有經過特定的政治包裝,一旦形成大范圍的公共輿論,無疑會給國家穩(wěn)定、社會秩序以及普通民眾正常生活造成極大傷害。因此,探尋網絡環(huán)境下民粹主義的生成機制和傳播路徑,并嘗試提出網絡民粹主義治理的建議,對健康的網絡公共領域的構建和協(xié)調國家與社會的良性互動關系有重要意義。
二、網絡民粹主義的生成機制
(一)現(xiàn)實根源:轉型時期的社會矛盾加劇
正如社會心理學派對現(xiàn)代化過程的分析,社會變遷打破了傳統(tǒng)的利益格局,某些社會成員由于未能獲得預期收益甚至利益受損而產生了相對的被剝奪感。特別是近些年來貧富差距拉大、腐敗問題層出和社會公正缺位等導致人民對公權力的不滿情緒高漲。改革的艱巨性和市場化取向客觀上使大眾階層中一部分人出現(xiàn)“相對貧困化”,淪落為底層并逐漸形成一個底層社會[7]。底層社會的民眾缺乏向上流動的機會,僅僅依靠并不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無法改善他們的生存環(huán)境,這也成為民粹主義滋生的溫床,特定公共事件的出現(xiàn)會使這種不滿情緒以極端或激進的形式爆發(fā)出來。在相當多的涉及官、商、學的網絡公共事件中,大量網民一邊倒地站在相對弱勢的一方,對權威、精英進行質疑與鞭撻卻未能理性地分析事件的本質。
(二)技術條件:互聯(lián)網的支持與媒介工具的革新
互聯(lián)網以其平等性、虛擬性和互動性的特點為民粹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技術支持,使得網絡場域成為精英階層與平民階層平等表達觀點的平臺,公民的言論自由尺度被無限地放大并快速傳播,這為網絡思想的復雜化、多元化奠定了技術基礎。同時,新媒體工具的廣泛應用賦予了網絡信息傳播的自媒體化方式,使網絡與民粹主義的結合更加便利,網絡民粹主義也由此擁有了新的產生條件。社會公眾使用個性化的移動終端設備,可以隨時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低的成本將社會生活中的失范現(xiàn)象發(fā)布到社交平臺上。德國學者烏爾里?!へ惪嗽赋?,“人類步入后工業(yè)社會的風險,往往與媒介的發(fā)展密切關聯(lián),由傳播媒介建構或呈現(xiàn)出來的,具有‘媒介化風險的特征。”[8]
(三)文化誘因: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與大眾文化的盛行
中國具有根深蒂固的“民粹主義”的歷史傳統(tǒng),“民本主義和平均主義雖不是民粹主義,但可以成為民粹主義的文化土壤。普通民眾長時間處在權威精英的壓制之下,急需宣泄壓抑情緒的出口。”[9]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方面高調強調“民本”,另一方面卻沒有制度化的設計使人民有效表達自己的想法并限制統(tǒng)治者的權力,一旦人民無法找到擺脫壓迫和奴役的出口,會導致極端的反精英、反權威和平民化傾向。當今時代,基于互聯(lián)網的開放性傳播模式,大眾文化通過網絡得以盛行,多樣化的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思潮使得社會公眾開始對傳統(tǒng)的文化權威產生質疑。網絡文化與后現(xiàn)代主義的娛樂主義相結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大眾文化,被社會公眾自覺接受并迅速普及繁榮。
(四)網絡公民意識:理性與非理性的博弈
網絡公共輿論的意見表達方式往往被分為理性表達和非理性表達:或是有目的、有意識的理性表達以澄清網絡事件中的謬傳,還原事實真相,引導人們權衡利弊、謹慎行事;或是帶有情感性的非理性表達使人們以偏激形式發(fā)表意見、展示觀點,引發(fā)逾越道德底線、沖破法律藩籬的言行。群體往往是非理性產生的溫床,群體意志的聚會性和多變性會導致非理性情緒的滋生和蔓延。法國著名群體心理學家勒龐認為,“聚眾淹沒了成員的理性和自我意識,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集體心智,即所有個人的情感和觀念都朝向同一個方向,他們有意識的人格特性消失殆盡?!盵10]正因為網絡的虛擬性和匿名性,使得大量極端化語言在網絡上泛濫,極易營造集體狂熱心理并導致群體極端化。在不加節(jié)制的線上傳播中,非理性的社會情緒湮沒了社會公眾的理性反思和主體自律。
三、網絡民粹主義的傳播機制
(一)傳播實踐:從議題構建到社會動員
代表底層社會的批判性思潮的興起是網絡民粹主義傳播的思想武器,而特定公共事件的出現(xiàn)構成網絡民粹主義傳播的契機。一些激進的“底層社會”代言人通過對公共事件如貧富對立、官民沖突,甚至延伸到房市、股市、物價等引起社會共鳴的議題進行加工、構建,并利用新媒體發(fā)布,使其進入公眾視野。首先,民粹主義者會通過挖掘更多相關事件的細節(jié),故意進行強調和發(fā)出引導性的暗示。其次,他們會結合社會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對事件貼標簽。最后,通過話語壟斷將事件援引到整個政治生態(tài)。例如,給當事人扣上“富二代”“官二代”等帽子;通過爆料虛假的敏感信息引起圍觀;通過謾罵和渲染激起社會情緒以及對理性聲音的壓制等。借助人民對“權貴”仇視以及極端的主持正義心理,很容易在網上形成大規(guī)模的社會動員。
(二)傳播媒介:網絡場域
“移動終端前置,使得網絡輿論醞釀、形成的速度加快,話語權爭奪將日顯激烈,民粹化的傳播實踐也日益常態(tài)化?!盵11]布迪厄曾提出,場域是一種社會空間,是人與人之間得以區(qū)隔的差異關系,不管是個體還是團體,都是按照差異關系而存在的[12]。隨著網絡公共輿論的興起,新場域在網絡空間中逐漸形成,憑借強勢的話語權,成為網絡民粹主義肆無忌憚傳播其思想的平臺。民粹主義極為巧妙地為網絡場域營造了無視法律、無視道德且不計后果的錯覺,并制定了代表“人民”的“言說框架”且要求場域中任何人都按照這個框架進行表達,仿佛這樣就是合情合法的,從而“成功”地為公權力和社會制造了壓力。
(三)政治邏輯:“人民審判”的合理性
網絡民粹主義的邏輯起點是“人民審判”的合理性。即對現(xiàn)行的法律制度表現(xiàn)出強烈的不信任并試圖重建一種所謂的正義秩序。他們試圖控制輿論走向的意圖就是“將普通事件轉化為政治事件,將普通案件拖離法律軌道,將涉及少數當事人的事件轉變?yōu)槿袷录瑢⒎蓪徟械氖录D變?yōu)檩浾搶徟惺录??!盵13]借著“人民”之光,引發(fā)公共輿論的洪水,使某些個人遭受戕害,他們是不用承擔責任的。這一過程中不能忽視的是網絡民粹主義對“人民審判”的包裝,即將部分人神圣化為人民、百姓,他們是純潔、樸素、善良的[14]。在新媒體領域引用“人民”的概念引導輿論,當公共輿論代表了合法地對真相的尋求時具有積極意義;但如果代表了一種“多數人的暴政”時就會產生破壞作用。
四、網絡民粹主義的治理建議
從網絡民粹主義的生成機制看,其呈現(xiàn)了社會改革、技術革新、文化傳統(tǒng)的結合。與之相對應,網絡民粹主義的治理既要從宏觀整體把握,也要從網絡場域和個體層面具體分析。
轉型時期的社會矛盾和問題是網絡民粹主義產生的現(xiàn)實原因,那么要消解網絡民粹主義,最根本的方法還是經濟社會持續(xù)發(fā)展,同時讓更多的民眾分享到改革開放帶來的實惠,積極縮小收入差距,減緩階層對立和沖突,消除部分社會群體的被剝奪感,營造公開、公正、公平、和諧的社會秩序。與此同時,要完善普通民眾政治參與的途徑,暢通利益表達渠道,引導多種社會群體政治參與的制度化。民粹主義泛濫的背后正是對現(xiàn)行制度體系的不信任,“這正是由于公眾參與缺乏導致的公信力缺失。在這種條件下,不僅不能遏制公眾的參與,還要創(chuàng)造條件發(fā)展更加廣泛的參與?!盵15]內生型政治效能感的提升可以使社會成員增強對政治體系的認同,并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和確立民主政治的價值內核。因此,參與型政治文化的傳播和普及,是網絡民粹主義治理的現(xiàn)實策略。
同時,應進一步加強媒體的公共性建設,將媒體打造成使民眾能充分進行自由交流、真誠溝通、針砭時弊、監(jiān)督權力的平臺。掌握網絡媒體的話語權不僅是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一個方面,而且也是重要的治理藝術。政府機關要加快網絡立法,既保證公民可以合法地將思想和認識通過網絡自由地表達出來,又要追究泄露國家機密、歪曲社會事實、惡意人身攻擊等危害性行為的法律責任。此外,要利用技術手段加強網絡監(jiān)管,一方面對引起關注的公共事件及時、客觀地公布真相,積極地利用網絡進行說服、教育和引導,消解網民的極端情緒;另一方面要利用技術手段過濾惡意利用網民情緒煽動網絡民粹主義易造成社會負面影響的信息等引導網絡輿論。
最后,個人層面上,網民的理性自制和道德自覺至關重要。要引導網民明確網絡場域中權利義務關系,使得公民在行使發(fā)表言論自由權利的同時為個人言論負責,尊重他人的權利。此外,要加強對網民媒介素養(yǎng)的教育,提升其自律意識。在面對網絡上紛繁復雜的信息時,要有所辨別,通過冷靜思考和理性判斷,做出回應與否的選擇。特別是具有“烏托邦沖動”的青年群體,要提高責任倫理意識和信息甄別能力,使自己的網絡公共參與更加理性有序。
參考文獻:
[1]戴維·米勒,韋農·波格丹諾.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634.
[2]Guobin Yang,The Internet and Civil Society in China: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03,36(12):453- 475.
[3]俞可平.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民粹主義[J].戰(zhàn)略與管理,1997(1).
[4]林紅.民粹主義——概念、理論與實證[M].北京:中央編譯局出版社,2007:49.
[5]劉芳,王培暄.論網絡視域下的民粹主義思潮[J].北華大學學報,2014(2).
[6]陳堯.網絡民粹主義的躁動:從虛擬聚集到社會運動[J].學術月刊,2011(6).
[7]孫立平.資源重新積聚背景下的底層社會形成[J].戰(zhàn)略與管理,2002(1).
[8]烏爾里?!へ惪?風險社會[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9]王國華,張劍.網絡民粹主義:緣起、影響與應對[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0.
[10]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1.
[11]陳龍.網絡民粹主義的話語壟斷策略[J].蘇州大學學報,2011(6).
[12]Pierre Bourdien.Practical reason: On the Theory of Action[M].Palo Alto: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22.
[13]魚震海.基于新媒體環(huán)境下網絡媒體失范行為的分析研究[J].現(xiàn)代情報,2013(8).
[14]張國良.傳播學原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222.
[15]蔣德海.民粹主義還是公民的參與權利[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