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信仰取向是人間的,不是神佑的??鬃尤宋挠^念的影響,堪稱遠大深厚
許倬云:著名歷史學家、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榮譽退休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我僑居美國,半個世紀,眼看這一現(xiàn)代文明主流所在的社會,由盛而衰。這次美國大選,不少奇怪現(xiàn)象,令人感慨。追思其中緣故,我以為,功利性的個人主義,使人人為己,爭權利,而不愿承擔責任。人人自我中心,于是人情淡薄,社區(qū)、社群離散;得意時,獨樂;力衰時,無依無靠。國家必須負擔社會福利,個人卻盡量逃避付出。這樣的社會,焉能持久?于是,回顧中國數(shù)千年來,發(fā)展的人與人之間的倫理,覺得應該有所檢討,庶幾思考,中國文化遺產中,人的地位,人與自然的關系,等等項目,或有可以補救現(xiàn)代文明缺失之處。尤其近來發(fā)生的一些恐怖主義行為,令人悚然。以上所述,則中國文化,不持排他獨占的一神信仰,竟使中國人免除許多不必要的災難。
宗教信仰是文化發(fā)展的一部分,雖然今天我們將中國主要的宗教信仰,分為佛、道兩家,然而這兩家的發(fā)展過程也和中國主流的儒家的宇宙觀和人生觀經(jīng)常彼此影響。中國人的信仰觀念,乃是多元融合的產物,經(jīng)過了接觸、調和,終于彼此吸收了許多不同的成分而建構為一個復雜的體系。
儒家不是一個宗教,卻擁有高度的宗教情緒,或宗教性
夏商二代乃是經(jīng)過族群聯(lián)盟的階段,逐漸演化成為皇權國家的時期。商代的卜辭和木杖讓我們知道他們的祖先信仰。先公、先王會因子孫的要求,在天庭取得神祗的保佑。這是神明和祖靈兩種信仰,拼合為一的宗教。
商代之后是周代。周人承受蒼天崇拜;周人克商,認為上天授予他們統(tǒng)治萬民的使命,以代替失德的商王朝。在“尚書”中,他們告誡子孫,必須行為良好,才能保持天命。這就將“上天”的神力,賦予道德意義,也具有裁判的權力。在神界可以代表人間說話者,卻是宗親血緣網(wǎng)絡的先王、先公。因此,君統(tǒng)和宗統(tǒng)乃是重迭的。這樣的結構,經(jīng)過商、周兩代的演化,神祗信仰和祖靈崇拜結合為密不可分的中國模式,一個兼具超自然和人間關懷的信仰體系。
在這個文化演變的關鍵時刻,孔子出現(xiàn)了。他本身是宋國貴族的后代,具有商代的文化基礎,可是他已是移居魯國的第三代了。魯國是周人文化在東方平原上的重要據(jù)點之一。因此,在孔子一身,兼具商周兩個文化集團的傳統(tǒng)。春秋時代,周封建集團已經(jīng)改變性質,正在逐漸進入列國體制。這是一個“禮壞樂崩”,混亂的時代:舊的價值正在崩潰,新的價值正待形成。
孔子正當其時,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系統(tǒng)。他認為宇宙之間應有一定的理性,“人”在天地之間具有特殊的地位,人性應是天賦的,人具備人性,人也因此有權利,也有責任,將人性之中的理性部分作為“道”的基礎,亦即普遍理性的基礎??鬃釉谂c他學生的談話中,有幾個主要的題目。一個是“仁”,“仁”是人的本性。如果我們把“仁”字拆開,就是二人之間的關系。“仁”,一言以貫之,忠、恕而已?!爸摇笔莻€人誠心誠意地做好一件事,也誠心誠意地對待別人;“恕”是將心如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賦有如此的本性,就應當常常持守,不讓人的本性受欲、求等不合理的成分污染??思簭投Y,就是盡力克除自己不合理的部分,讓本性回到合理的秩序。
這一套說法,只是修己的部分。人對自己已經(jīng)盡力,培養(yǎng)成合理的性格。個人如果行有余力,即應當以自己的認知行為,影響周圍的人。能力較強者,則可以影響較多的人。最高的境界,是一個人,可以以其理性和才德,影響全世界的萬民百姓??墒?,他自己說了,這個境界是難以達到的,即使是古代的圣王也未能做到。漢代禮記《禮運:大同章》,揭示了大同之世是儒家歸納孔子的理想所形容的一個世界,這是一個我們憧憬的世界,很難真正做到,卻也是我們必須努力的方向。
孔子所提出的價值系統(tǒng),都是以“人”為中心的理想,因此儒家是一個處理人間關系、建構合理社會的學說,其中,孔子認為沒有神明和怪力的成分。然而,他對于宇宙之間的秩序,還是假設有一個理想的主宰,才能創(chuàng)造一個合理的宇宙。他生活于周代的封建體制之下,如前所述,周代的封建政治網(wǎng)絡和親緣網(wǎng)絡是重迭的。在親緣網(wǎng)絡之中,一切的關系都由主干延伸到分支,源頭和主干乃是維持合理秩序的根本。這兩個觀念相合,就成為孔子尊天敬祖的超越觀念(transcendental concepts)。儒家雖然不是宗教,卻也具有一定的宗教性。
從孔子的時代到漢代,儒家不斷開展內涵。孟子主張人稟賦四項基本心態(tài):惻隱、羞恥、是非、禮讓之心,人因此都有成圣成賢的可能。孟子也承繼了君主承受天命的觀念,肯定了君主必須為民造福的道德要求;不能符合這一使命的君主,僅是“獨夫”,人人得而誅之。荀子則以為“善”是努力修持的結果,必須以“禮”約束。君主治國,也必須倚仗一定的制度。他的理論,遂與法家思想,有密切關系。
儒家也吸收春秋戰(zhàn)國其他的學說。漢儒董仲舒組織了一個多元的宇宙結構,在董仲舒代表的儒家思想體系內,儒家已經(jīng)融合孔子時代的人文觀念,又加入了陰陽五行,多元互動的變化。這一個宇宙大到籠罩天地的大宇宙,小到人體內部結構的小宇宙,大、小宇宙之間,則是人間的社會和國家。這幾個層次之間,又彼此影響、不斷互動,尋取衡態(tài)。漢儒提出的這一理論,到今天或多或少影響了我們的思想和生活。人與自然,和人與超自然的神力,因應互動,而有不斷變化,這個多維的復雜系統(tǒng),并不需要一個有意識的主宰操縱一切。儒家以形上學建構的宇宙論和道德論,終究還是以“人”為基本。儒家不是一個宗教,卻擁有高度的宗教情緒,或宗教性(religio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