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村事(散文)

2016-05-14 02:12:08陳永平
滇池 2016年9期
關鍵詞:風車農(nóng)民

陳永平

下河的田

里下河不是行政區(qū)劃,僅是個地域概念;因為內(nèi)部的相似性和連續(xù)性已不復存在,現(xiàn)在這個地域概念幾乎被人遺忘了。

里下河涉揚州、淮安、泰州、鹽城諸市。我的家鄉(xiāng)高郵市隸屬揚州,被大運河分割。運西是浩瀚的高郵湖及沿線鄉(xiāng)鎮(zhèn),運東是高郵城和屬于里下河地區(qū)的廣大鄉(xiāng)村。高郵人又把高郵湖、大運河稱為上河,運東里下河的地區(qū)簡稱下河。依地勢說也應該是這樣。大運河是懸河,擔在高郵城的肩膀上。汪曾祺先生小時候在上河埫(運河堤)玩,“鴿子飛起來,我們看到的是鴿子的背。幾只野鴨子貼水飛向東,過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見野鴨子飛得高高的(汪曾祺:《我的家鄉(xiāng)》)。”20世紀 70年代以前,運東地區(qū)就是一片大水,有或長或短的河溝,或大或小的湖蕩,或深或淺的濕地。關鍵是,農(nóng)田也常年浸泡在水里,即所謂漚田。越往東,地勢越低,興化市是最低點。到了東臺市,地勢略有回升;南北的情形大體相似。這種地貌,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鍋。興化市被稱為鍋底洼,我的老家雖在高郵市境內(nèi),卻跟興化市搭界,同處鍋底,與有榮焉。

雨水多,難排難灌,里下河十年九澇。到了雨季,最讓人心驚肉跳的是“倒口子”——決堤。內(nèi)河倒口子損失小點兒,大運河倒口子,那就是滅頂之災。民國 20年(1931年)江淮地區(qū)發(fā)大水,高郵湖水沖擊大運河,西堤倒了 4處口子,東堤倒了 6處,大水直灌里下河,死了幾萬人。今天高郵市城北 15公里處有一潭名清水潭,就是那次倒口子沖擊成的。傳說潭水很深,有人用幾斤麻線沉入水下,不可測。更夸張的說法是潭底有巨洞,直通東海。

將淺水區(qū)做成圩埂,在里面種莊稼,這就是漚田。上世紀 60年代末“漚(田)改旱(田)”,才變成今天的樣子。漚田跟旱田比,在耕作方式上有較大區(qū)別。旱田一年兩季,稻麥兩熟;漚田只種一季水稻,剩下的時間休耕養(yǎng)田。我老家的農(nóng)民很少吃到干面(小麥面),青黃不接時有人到泰興販點元麥、蕎麥,賣給農(nóng)民果腹充饑。元麥、蕎麥抗餓,但不易消化,拉出來還能看到麥粒兒。漚田能改旱田,主要原因是水系發(fā)生了革命性變化,可灌可排。具備排水功能,土地裸露出來,可以種麥吃干面了,也可以種植經(jīng)濟作物,棉花、大豆等等。漚田與旱田的田園風光大同,有小異,那些傳統(tǒng)的大型農(nóng)具消失了,興化市垛田鎮(zhèn)打造萬畝油菜花觀光基地,特意置了風車、踩水車,這在漚田種植時司空見慣。“文革”后解禁的電影,《柳堡的故事》在我的鄰縣寶應縣拍攝,《奪印》在與我老家一河之隔的龍王村拍攝,都很近。電影里小橋流水、風車水車,都是舊時的里下河風光。旱田種水稻要擱田,人可以穿鞋走在秧田里;漚田不行,水稻從育秧到收割都在水里。水稻在漚田里生長才是真正的“水”稻!

漚田土地較貧瘠,秋收過后拉田(犁地)三交,為的是將稻樁埋入地下,漚作肥料。夏種其實從冬季就開始了,田歇下來,人不能老閑著,大勞力們開始張羅罱河泥。

罱泥春二月為盛。除了三伏天,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都罱泥。不知為什么,我對罱泥的記憶頑固地停留在冬季。罱泥是個力氣活,罱泥的壯勞力一天可以吃四頓飯,午后到晚飯之間加一頓,農(nóng)民美其名曰“吃晚茶”,其實有米飯已是上品。

罱泥要有合作,一人罱泥,一人“拿船”。我的家兩面臨水,門前是條大河,西山墻下面有一條小河。每天罱泥船來來往往,坐在家里,能聽到河泥從罱子里倒進船艙的轟鳴。合作罱泥的大都是夫妻檔,丈夫拿罱妻子拿船,大集體后生產(chǎn)隊也統(tǒng)一安排。拿船并非全無技巧,把船穩(wěn)住就是技巧。拿船比行船難。船篙遇水馬上結(jié)了一層薄冰,一篙下去,手上“虎口”極易被薄冰刺破,嘯開一道血口子,疼痛難忍。拿船的船篙比較講究,在頂端安了 U形的鐵器,巴滑,穩(wěn)得住船。但戳在水里太深不易拽出來,在撐船與拽篙的瞬間人失去平衡,也會掉下水去。我的二姐就掉下去過,來了一個“沒頭端”,爬上岸時頭發(fā)上已結(jié)了冰碴子,棉襖棉褲也凍上了,走在路上“咵哧、咵哧”響。沒進家門,我母親聽到,趕緊接家去,送個銅爐焐手腳,又入灶間烘衣服。

罱得的河泥要存儲。船能夠到達的田,在田的一角圍個圩子;離田遠的,在河坎上挖一個戽斗形的大池。罱泥的倆人,一人一把攉锨,分開先后有節(jié)律地將河泥從船艙起出來,攉上去。質(zhì)量好的河泥粘稠度好,像老鱉的殼在空中優(yōu)美地劃飛。攉泥的幅度很大,當?shù)厝税巡磺袑嶋H、虛張聲勢、有意蒙人的人稱作“攉子”,很形象。

過年了。貼年畫,貼對子;貼“雞生大蛋”、“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拜年,賭錢。走親戚,喝燒酒。三兩燒酒下肚,臉漲得通紅,眼也紅了,肚里尋思:“又該拉田了?!?/p>

早春二月,天還很冷。冬天結(jié)的厚實的冰融化了,清晨仍會起一層薄冰,跟刀片似的。我們那里耕田犁地基本用人工。電影電視上牛犁地的場景,過去是大戶人家才有的。里下河用牛犁地是“漚改旱”以后的事。大集體時村里有幾頭牛,舍不得用,也忙不過來。難道牛比人金貴?有時候是這樣。

拉田當然一天吃四頓飯。前面三個人負責拉,一人背根繩子,扣在犁上。三人一字兒排開,后邊的人手搭在前邊人的肩上,頭一個人拄一根棍兒,幫助平衡。犁后一個人負責扶犁。下水前將長褲挽到大腿根,下水剎那,冷入骨髓,觸及靈魂,腳陷到最深處,泥里尚存一絲溫度。趕緊把力氣使出來,力氣使出來,就感覺不到冷了。雖然嘴唇凍得直哆嗦,也要找點話說說。如果扶犁的農(nóng)民性格開朗,剛好又是牛把式,他會開玩笑地喊趕牛號子:“嘚——駕!……倒——剝!”腳也是尺子,哪一片田凹下去,要不要補泥,腳寸寸就曉得。這時候,河泥派上用場。我們那里有一種小木船,兩個人可以扛起來。此時的河泥已經(jīng)濾到半干,可以用鍬挖。船裝滿,兩個人前后一根繩子拖著船在田埂上走;田埂接近水面,如果需要,可以將船翻過田埂,進入相鄰的田里。

秋后拉田三交,開春拉田三交,再耙田一交,下面可以插秧了。稻種是一種老秈稻,米紅色,抗饑餓,煮粥很香,米油厚沓沓的激人食欲。老秈稻產(chǎn)量不高,漚田種植產(chǎn)量都低,一畝田 400斤屬高產(chǎn),360斤是讓農(nóng)民心滿意足的產(chǎn)量。高郵東片大鎮(zhèn)三垛鎮(zhèn),有個村莊叫三百六;往東不遠,我的老家平勝鄉(xiāng),有一座橋也叫三百六。農(nóng)民用這種方式表達誠樸的愿望,不作非分之想。這是他們的局限性,使這種古老的耕作方式延續(xù)千年,不敢越雷池一步。

與旱田插秧比,漚田插秧活較輕,這大概是漚田唯一勝過旱田的地方。旱田(所謂旱田是相對于漚田而言,秧田在很長時間仍在水中)插秧彎腰幅度大,后背朝向天空,長時間插秧,人會很累,腰有要斷的感覺。插秧的農(nóng)民會找一個支撐點緩解酸痛,用拿秧苗的左手抵在膝蓋上部,不妨礙右手插秧。年復一年,膝蓋上部竟然顯出一塊瘢痕,經(jīng)年不退。漚田插秧要好一些。插秧時節(jié)水溫適宜,水少泥厚,泥與水相交處泥水交融,粘稠油滑,雙腿好似攪動雞蛋清,站在水里,有一種說不出的舒坦。因為腿深陷泥里,手與水面的距離近,半站著插秧,腰可少受點累。田里有魚、鱉、烏龜,但是最喜歡靠近人的是螞蟥,有時會鉆進人的隱私部位吸血,插秧前要小心地扎好袖口褲腳。腿的大部是裸露的,極易遭螞蟥叮咬,吸飽的螞蟥身子鼓起來,“啪”地一掌,死了,留下一灘血。插秧是倒退前進,左腿右腿,一步一步退。高手都很會走位,腳不會落在插秧的線路上;新手剛拔出腳,立即手腳并用去填塘,進度自然就慢。

漚田草多,張穡、三棱草、四葉菜……雜草前泛后起,農(nóng)民不勝其煩。張穡、三棱草、四葉菜為漚田特有,今天已無跡可尋。

補水。漚田不可斷水,尤其生長季節(jié)。補水都是大型農(nóng)具,風車和踩水車。風車的結(jié)構非常復雜,非農(nóng)業(yè)史專家不能盡述。我見過的風車有六蓬風車和八蓬風車。六蓬風車是舶來品,里下河傳統(tǒng)風車是八蓬風車,田多的人家才需要,也才有這個實力擁有。我們村子只有一部八蓬風車,有年頭了,屬于一個富裕的農(nóng)民,后來風車歸了村里。所有權沒了,村干部體恤他,讓他看風車,保留了使用權??达L車活不累,工分也不低。他在風車邊建了個頂頭廈子(頂頭,極言小,站著頭碰到屋梁。廈子是老家保留的古語,表示小屋;廈有小的意思。有人寫成“舍子”),后半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漚田邊。他不愿上莊去,他成分富農(nóng),跟他的八蓬風車一樣全村獨一份,村干部請他去,八成又有運動,又要開批斗會了。我的母親告訴我,她年輕時經(jīng)常到他那里采水芹。風車出水的溝里長了很多水芹。全村就一個地方有水芹。為什么這個地方長水芹呢?母親說不清,也沒人說得清。我記事的時候這架風車還在,站在莊上就可以看到它悠悠旋轉(zhuǎn)。當我得到機會近距離看它時,蓬已收起歇了,身處蓬下,仍能感到一股強烈的氣勢。成語“八面威風”大概就這么來的。

我小時候踩過水車,那是好奇鬧著玩兒,跟今天人們在濕地公園玩的心情相同。濕地公園的踩水車有遮陽的蓬,那時候沒有,下田干活,誰會在意自己的膚色!田野的風很野,日頭很毒,喬模喬樣拿東西遮起來不頂用,一律把你吹曬成外國人喜歡的麥粒色。一家一戶單干時人手不夠,一般采取“換工”的方式,今天我家做,明天上你家。踩水車四個踩水位,要六個人參加換工,四個人踩,兩個人歇。踩水車的軸扣了一

根細繩,繩隨軸轉(zhuǎn),繩子轉(zhuǎn)到頭,下來兩個人休息,歇著的兩個人頂上去?!K子起計時的作用。母親經(jīng)常感嘆,今天的農(nóng)民不會唱歌,當年不是這樣。那時的農(nóng)民勞動時唱歌,歇工時唱歌;有人時唱歌,沒人時一個人唱給自個兒聽。我的理解,不是因為太快活,而是因為太寂寞。踩水車時當然唱歌,不可思議的是,踩水車的農(nóng)民還帶了家伙:鑼鼓镲。胳膊擔在擔車杠上,騰出手來,先來一段謙恭詞:

“上了踩車我開聲,有頭無尾不成文;

我今若是唱錯了,切莫踩我腳后跟。”

鑼鼓镲一通“嘁里哐啷”“咚個嚨咚”“嚓!——”正經(jīng)開唱,換韻:

“我跟姐姐隔條溝,一河清水綠悠悠;

姐姐河邊來淘米,我下河里去飲牛;

牛繩擔在牛角上,我跟姐姐找話頭;

姐姐往我一瞪眼,罵聲情哥嚼舌頭……”

這種文藝形式叫“踩車鑼鼓唱”,我的家鄉(xiāng)有很多踩車鑼鼓唱的唱段,作家夏增濤搜集了一部分,其余散佚了。有的唱詞很長,《李世民外傳》50000字,半文半白,似有文人參與加工。高郵獲評中國首個民歌之鄉(xiāng)是有其道理的。

到了收獲季,沒遭蝗蟲沒遭病,稻子籽粒飽滿,畝產(chǎn)篤定三百六,農(nóng)民們喜孜孜的。稻田里有水,帶水割。稻子扔在水里會散,扎稻把是個麻煩事兒,農(nóng)民發(fā)明了一種盛具,叫“稻拖”。將割下的稻子放進稻拖,待夠扎一捆時扎起,豎放在田里,等人來挑把。挑把的農(nóng)民用一根又粗又長的叉篙,將一捆捆稻把串起來,叉到 12捆,超過 200斤,挑上肩,站定,水從稻把上刷刷留下來;挑到田埂邊先跪下,將雙腿挪到田埂上,再立起走路。從陷得很深的泥里一腳跨上去,是要摔跟頭的。12捆稻把排成排,人幾乎隱去,只看見稻把向前移動。走路的人見了,贊一聲:“嗬!”

野鴨子飛來了,也有天鵝、大雁、鷺,一些不知名的鳥。秋天到了。這些候鳥來一批,盤桓數(shù)日,吃些漚田的魚蝦補充能量,飛走,又來一批。秋季是狩獵季,獵人也是候鳥,只在秋季才能看到。他們都是兩個人,帶著獵狗結(jié)伴而行,白天睡覺,夜間打獵?!氨?!——”兩支銃同時擊發(fā),兩響并一響,巨大的轟鳴聲響徹夜空。農(nóng)民躺在床上,在漆黑的夜里眨著眼睛,心里想:待槍聲沒了,冬天就該來了;里下河這片大水,又要被凍得厚厚實實!

團多數(shù)時候是個吉祥喜慶的字:團結(jié)、團拜、團聚、團團圓圓……在我的家鄉(xiāng),團還是一種食品,是農(nóng)民自制的奢侈品,金貴到可以拿它作禮品送人。我離開家鄉(xiāng) 40多年,每年冬季臨近春節(jié)的時候,親戚進城,總要帶點團給我。

團作為食品有較強的地域性。我印象中,只有高郵市沿京杭運河以東,寶應縣、興化市鄉(xiāng)下的農(nóng)民有蒸團的習俗。團進高郵城,養(yǎng)在我家盆里,朋友居然不識廬山真面,以為是大個兒湯圓。

團是團,湯圓是湯圓,不過團跟湯圓確實是“親戚”。它們都用粘面,也就是糯米粉。湯圓全部是粘面制作,現(xiàn)吃現(xiàn)做;團則摻進普通米粉。蒸一次團,可以從冬吃到春。

蒸團的陣勢很大,我小時在家鄉(xiāng)看到過。選一塊三不靠的場地,先用土坯支灶,灶上一口大號鐵鍋,盛水,鍋上一層一層籠屜,摞得很高,頂上有一個斗篷樣的蓋子蓋著,以孩子的視角看,很壯觀。支灶要有些技術,全村也就一兩個人會這活兒。灶支不好,柴火點著之后煙多火少,嗆人不說,團沾上煙火氣,口感自然差一等。籠屜的容量很大,一般都是三、五家搭伙,合著蒸一鍋。這壁廂在空地上支灶,那壁廂三、五家人家的女人已聚集起來,和面、欠面,欠到合適的粘度,揪下一把,團成團兒,——這就是團。高級一點的,團里擱點豆沙餡兒。團跟湯圓在外形上有區(qū)別。湯圓圓潤光滑,融抖抖的;團則較粗糙,有個圓的形狀就成,因此,許多團上還留了制作者的手印子。團的個兒也比湯圓大,與一個少女攥緊的拳頭相當。除了制作團,每戶人家都會特別做一些祭祀用品,做成菱、藕的形狀,再做 12只餅,代表 12個月,稱作子孫餅,元宵節(jié)期間供在老爺柜上,祈求家族興旺、子孫多福。

早年間村里沒有鐘表,蒸團計時用香。灶火燒旺后,蒸團師傅點起一炷香,香燃盡,團出鍋。

團的口感不如湯圓。說實話,我從沒真正喜歡吃過。今天偶爾吃一次,也就是吃個念想,多一次回味。團有兩個特點,一是實沉。冷卻后的團堅硬無比,像個秤砣,如果遇上一只惡狗攻擊你,你剛好手里有團,取一只砸過去,能把狗腿打折。二是經(jīng)放。弄一口缸,倒進水,把團養(yǎng)起來,過三、五天換一次水,第二年清明前仍可食;遇上雪天,也有人家收來雪養(yǎng)團。同樣的容器,像腌菜一樣,一層雪一層團碼起來,天暖雪化,不換水,團不變餿。加餡兒的團要趕緊吃,來年天暖容易變味。這種食品很對農(nóng)民的胃口。農(nóng)民都有一副動力十足的胃,早晨天不亮出工,僅吃一碗燙飯(泡飯),實在經(jīng)不住胃磨,才跨過兩道坎,過了一道橋,肚子就“坍動”了。燒早飯的時候,在燙飯鍋里扔幾只團,一人吃兩只(多吃是敗家的行為),肚子里多了秤砣樣的東西上下翻滾,夠動力十足的胃折騰好一陣,可以勉強捱到中午。團對于農(nóng)民來說最大的好處是:方便、熬餓。

蒸團多少依各家的殷實程度決定,但凡有一點余糧的人家年年冬季都要蒸團。家里窮的,飯都吃不飽,還蒸什么團!村里人大都沾親帶故,遇上這種情況,就有鄰居送一些團過去,好歹把元宵節(jié)過安穩(wěn)。有媒人帶了未來的親家來相親,女主人每只碗里兩個蛋、四只團,笑容可掬端上桌,碗里冒著熱氣,心里便暖洋洋的;跑到灶間一瞅,團有半缸,主意就定了:姑娘嫁到這家不會受窮。

我老家村里的年輕人享受一項特權,元宵節(jié)第二天、正月十六日可以偷團;僅此一日,“偷團偷糕剝餅子”,不被視作盜竊行為。不管人家家里有人沒人,使出渾身解數(shù),偷到團是王道。如果有人出門上鎖,無妨,鎖只防君子不防小人(此處“小人”可做少男少女解),門是鎖了,鑰匙就在墻頭扣著的舊鞋里;即使主人把鑰匙帶在身上,還可以抬門窩子(即古語說的“戶樞”),使點勁,把門窩子抬離原來的位置,門就開了。偷團不要偷多,偷多便失去了游戲的初衷,三個五個,意思意思。我的母親年輕時大概也是愛玩鬧的主,她向我承認偷過團,回憶那段經(jīng)歷,她笑嘻嘻的很得意。有一次她跟同伙偷了團,剛拐個彎,進入一個巷子,迎面撞上二姑姑,——我的二姑奶奶。二姑姑見她倆滿臉緋紅、慌慌張張,知道沒干好事,問:“偷到啦?”倆人嘿嘿一笑,點點頭。二姑姑自己做賊似的,既興奮又緊張,一手一個,把她倆拽進自家屋里:“姑姑給你們剝餅子吃!”剝餅子,就是將團切片,下到油鍋里炸,再撒點胡椒鹽,味道比團好吃幾倍。我的母親和她同伙不吱聲,咧著嘴悶頭只管吃。二姑姑感覺氣氛不對,甚感詫異,跑到自家的缸邊一撈,恍然大悟,倆人偷的就是她家的團!這時,我的母親和她同伙已經(jīng)笑得趴在桌上了。

您瞧,團,多么吉祥喜慶的一個字。

初夏的假日

“忙”和“假”似乎擱不到一塊兒。既然忙,放什么假?的確,現(xiàn)在的孩子只知寒暑假,對忙假茫然不知。放忙徦是我們年輕時候的事,每年初夏開始,放假半月,暑假則遲至 7月下旬,歇 40天。

忙假不是休假,要下鄉(xiāng)支農(nóng)。夏收夏種是農(nóng)民最忙碌的日子,一著不慎,影響夏秋兩季。搶收搶種,忙已不夠,是大忙,雙搶大忙!這時候,人多多益善。農(nóng)民說:“掃把頭上頂草帽,當個人用?!背擎?zhèn)的機關干部、家在農(nóng)村的工人放下手中活計,有組織地下鄉(xiāng)參加“雙搶”。波及到學校,初中生課就課不上了,也去支農(nóng)。

對學生,支農(nóng)另有一個目的: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同學們想的,是讓“忙”和“假”擱一塊兒不擰巴。忙歸忙,假照放,忙忙歇歇。半個月“汗滴禾下土”,誰吃得消?老人不是說,上吊還喘口氣呢。

真到放假時,大伙兒發(fā)現(xiàn)并非想象的那樣辛苦,人到地頭了,還不知要干什么。生產(chǎn)隊長也撓頭,怎么給這群十二三歲的城里娃娃派工?割麥子,鐮刀不會使;挑麥把,太沉挑不動。一大幫人在田里晃蕩,還礙事兒!生產(chǎn)隊長胡亂指了一塊地,說:“你們拾麥穗吧;就這塊地,不要

過界??!”初一 5個班近兩百號人一擁而上,在小小的一塊地上低頭拾(有時候是搶)麥穗,也算一幅奇景。

集體勞動之外,是分散勞動,主要是拾草積肥。城里雜草不多,老師要求不高。少的,提個淘米籮大小的籃子一小籃;多的,真有同學跑到東門外的田埂上鏟雜草,一次一網(wǎng)兜,哼哧哼哧背到學校來。

我家住在一個大院子里。大院子嵌著許多小院兒,有很多院墻,墻頭上雜草叢生,屋上瓦楞間也點綴了雜草。說來好笑,農(nóng)民拾草是下地,我拾草是上屋。騎在墻頭上,一棵草一棵草地揪;揪瓦楞間的草要格外小心,動靜大了屋里漏雨。父親看見我上墻拾草挺高興,爬高上低是我的強項,他從不擔心我掉下來,墻上清爽了,省了大人一件麻煩事。

我在農(nóng)村生活過幾年,五年級來到城里當插班生,老家還有母親、外婆和姐姐。放假數(shù)天后,我向班主任龐老師提出想回農(nóng)村老家去。她很體諒我,讓我回城帶個證明,證實我在老家干過農(nóng)活。本以為馬放南山,可以痛快玩一陣子,在公社當干部的母親堅持我干真活,認為將來不管干什么,要會點農(nóng)活。“農(nóng)活會做,什么活都會做?!彼f。

生產(chǎn)隊長安排我給女社員送秧把。秧從秧池田里取出來后,扎成小把,用扁擔擔著運到大田。這是重體力活,由男社員干。我的任務是將撂在田埂邊的秧把,徒手二次運輸,放在負責插秧的女社員身邊。女社員倒退前進,飛針走線一樣插秧,看得人眼花繚亂,眨眼工夫,手里的秧苗就整齊地立在水田里。我要提前將秧把放好,女社員轉(zhuǎn)身就夠著。忙時,男社員卸下?lián)?,拎起三五捆秧把,奮力向空中一擲,秧把劃著弧線急速下墜,濺起一片水花。弄不好女社員就成了大花臉,男社員會招來一陣嗔罵。

天上有云。麻雀不是水中撈食的主兒,也懶得來瞧插秧的熱鬧。秧田上空盤旋的多是燕子,還有一兩只白鷺。燕子呢喃,突然一抖羽翅,斜刺里沖下來,從尚未栽插的田里銜出一只小蟲,一次一次將映著藍天白云的水面攪碎。女人們在一起總是熱鬧的,但也有停歇的時候,沒有原因,一下子就岑寂了,只留下空中燕子的呢喃。一名女社員打破岑寂,跟她的妯娌說:“新娘子,你娘家人說你好嗓子,你唱一個!”女社員們立即來了精神,一起起哄。新娘子臉紅了,忸怩一番,清清嗓子唱起來:“隔耥栽哎……隔耥栽,要我來呀我就來,不叫大家冷了臺吆……隔耥栽……栽好秧苗為革命哎……隔耥栽……”有人打斷新娘子:“換一個!換個……愛情的?!币驗椤皭矍椤笔莻€新詞兒,從女社員嘴里出來有點隔生,引起一陣哄笑。新娘子直起腰,遲疑地說:“不好吧,有人聽見?!薄皼]人聽見……噢,有一個小的!”有女社員把目光投向我,又有人說:“這個不算!”嬉笑過后,新娘子重新開唱:“……黑大漢子戳了腳,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想姐挑;俯下身子來挑刺,八幅羅裙莫要撩;你想與姐成婚配,河里石磙浮一條,老鼠咬煞梅花貓……哎……隔耥栽……”難得的是,她們沒有停止做活,插秧的技藝,純熟到美;雖是臉對著水面歌唱,卻清亮激越,將周遭的一切雜音歸于無聲。我在秧田里來回跋涉,腳踩水下軟軟的泥土,肥沃的泥從趾縫中溢出,有一種酥酥的感覺。我幸福得快眩暈了。

回城前兩天,我請生產(chǎn)隊長打證明,他滿口答應,可眼看要啟程了,證明還沒打來。我問姐姐,她咯咯笑起來:“他不識字!”我想我還是該讀點書,將來當個生產(chǎn)隊長,至少能打個囫圇證明。

高中放忙假,要求住鄉(xiāng)下。我們學校在離城 10里的十里尖大隊有一分校,有幾間屋,有鍋碗瓢盆、鋪蓋被褥,平日關著,放忙假時派上用場。1977年我們上高一時已恢復高考,但同學們對“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的熱情似乎比上大學的熱情高,堅持要下去。學校不便反對,提出一堆“嚴禁”、“不準”。女生一個組,住村里,男生三個組,都住分校。高中生下鄉(xiāng)支農(nóng)沒有老師帶隊,各組由組長負責,自己管自己。今天人們覺得冒險,當年認為很平常。你照顧不了自己,支什么農(nóng)?有同學就沖著沒老師看,才堅持要來的。

勞動之外,學習,讀報讀書。勞動和學習之外是否干點別的?那當然。

副班主任來看望同學們,聽人聲隱約,卻不見人影子。分校后面是條河,三個組的男同學下餃子似的全下在河里,潑潑喇喇,上下翻騰。游泳是被嚴禁的,因為有生命危險。老師很生氣,厲聲斥責組長及同學,聲稱要告知班主任、向校長匯報。一同學走過去,向老師誠懇認錯,看著到飯點了,請老師一定在分校吃飯,今天伙食不錯,有韭菜炒長魚(黃鱔)。“長魚?哪來的?”“村里買的,四毛錢一斤?!崩蠋熖焯熨I菜,價格跟他掌握的情況一致。時近中午,老師決定吃過飯走。飯后,同學向老師坦陳,長魚是晚上點火把,帶上長魚夾子,下到田里一條一條夾上來的。他代表三個組全體同學,再次向老師誠懇認錯。老師愣住了,半天無語。抓長魚也在嚴禁之列,因為毀壞秧苗。老師裝模作樣又咋呼一氣,最后說:“抓長魚的事就別告訴你告訴他啦!”大伙兒雞啄米似的點頭,胸脯拍得紅彤彤的做保證。老師回校后有沒有找班主任、校長告狀?那怎么好意思,自毀形象嘛。

高中生支農(nóng),要的就是這效果。

村口冒出滾滾濃煙,有人家失火!同學們慌忙中還記得帶上臉盆、鋼精鍋,一路狂奔到村口,幫忙滅火。大家排成一隊,用接龍的方式將水從河邊運到火點,一盆一鍋朝屋頂上澆。忙活半天,同學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除屋子主人在一邊嚎啕外,其他社員都表情木然當看客。農(nóng)民知道,這種茅草房,撣火就著,沒得救。

事實證明,同學們的努力是徒勞的。

徒勞、無用甚至荒唐的事,我們年輕時做過不少,至今想起,仍不免嗟嘆。那就是一個荒唐的歲月,與我們這代人迎面相撞,做出徒勞、無用甚至荒唐的事不足為奇。那個荒唐的時代必須棄絕,但無論哪個時代,少年人的荒唐事應當善待,只要他們擁有一顆向善的心就不必擔心誤入歧途。做徒勞、無用甚至荒唐的事,也許是孩子人生中的必修課,禁止他們做徒勞、無用甚至荒唐的事才是荒唐的。

責任編輯 張慶國

猜你喜歡
風車農(nóng)民
農(nóng)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nóng)民
小風車
農(nóng)民豐收歌
民族音樂(2019年4期)2019-09-13 06:26:00
促進農(nóng)民增收 糧食部門責無旁貸
哪個風車轉(zhuǎn)得快?
紙風車
瞻仰三黃風車廟
紅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46
小風車,轉(zhuǎn)呀轉(zhuǎn)
幼兒畫刊(2018年3期)2018-04-09 06:16:32
哪個風車轉(zhuǎn)得快?
克什克腾旗| 淮安市| 集贤县| 顺义区| 会同县| 海晏县| 内乡县| 商都县| 兴安县| 中阳县| 平江县| 高邮市| 鹿邑县| 玉屏| 保靖县| 红原县| 南丹县| 珲春市| 高要市| 丰都县| 湖北省| 呼玛县| 平远县| 广宁县| 南城县| 吉安市| 讷河市| 林西县| 永善县| 内黄县| 昌邑市| 中卫市| 西平县| 达拉特旗| 油尖旺区| 雷山县| 应用必备| 新余市| 龙口市| 连云港市| 卫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