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德 游艾青 徐華山 方國成 楊國才 劉凱 胡剛 陳志軍
摘要:鄂粳403是湖北省農業(yè)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以武大99155作母本、閔恢128/3402F8作父本進行雜交,經系譜法選育而成的常規(guī)粳稻新品種。該品種農藝性狀好,熟期早,產量高,米質優(yōu)。介紹了鄂粳403的選育經過、主要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要點。
關鍵詞:晚粳稻;鄂粳403;選育;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09-2185-02
水稻是中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60%以上人口以稻米為主食。近年來,一方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粳稻的需求在逐年增大:另一方面,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勞動力短缺,導致農業(yè)生產成本不斷加大,以省力節(jié)本和高效為目標的水稻輕簡化栽培新技術受到各級政府部門和農民的重視。因此,培育優(yōu)質早熟適宜直播或者機插等輕簡化栽培的粳稻品種對于湖北省乃至全國粳稻的發(fā)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湖北省農業(yè)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以優(yōu)質粳稻品系武大99155為母本、閔恢128/3402F8為父本進行雜交,經系譜法選擇進而培育出適合機插的優(yōu)質中熟常規(guī)晚粳稻新品種鄂粳403,該品種于2015年10月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鄂審稻2015018。
1 選育經過
2003年夏季在湖北省農業(yè)科學院南湖試驗農場用武大99155與閔恢128/3402F8雜交,2003年冬季在海南陵水種植F1,長勢較好;2004年夏季在武漢種植F2分離群體,從F2代開始選擇單株產量高、株葉形態(tài)好、耐寒性強及熟期轉色好的單株;2008年夏季在武漢作為晚稻進行株系鑒定,獲得F2穩(wěn)定株系6個:2009年夏季在武漢進行株系鑒定。其中編號09Y228區(qū)株系表現優(yōu)良當選:2010年夏季在武漢進行小區(qū)觀察試驗,表現熟期早,產量高。熟相好:2011年夏季在武漢進行晚粳稻品種比較試驗,表現熟期早,產量高,熟相好。抗逆性好:2012-2013年參加湖北省水稻晚粳稻組區(qū)域試驗:2014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組織的生產試驗:2015年10月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2 主要特征特性
2.1 產量性狀
2011年在湖北省農業(yè)科學院南湖試驗農場參加常規(guī)粳稻品種比較試驗,平均單產7.77t/hm2,比對照鄂晚17增產6.87%:2012-2013年參加湖北省雙季晚粳稻組區(qū)域試驗。平均單產7.71t/hm2,比對照鄂晚17增產6.06%。其中,2012年平均單產7.88t/hm2,比鄂晚17增產7.96%:2013年平均單產7.53t/hm2,比鄂晚17增產4.15%。
2.2 品質性狀
由湖北省種子管理站統一送樣,米質經農業(yè)部食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出糙率84.8%,整精米率74.5%,堊白粒率23.0%。堊白度2.0%。直鏈淀粉含量15.5%。膠稠度70mm,長寬比1.7,主要理化指標達到國標三級優(yōu)質稻谷質量標準。
2.3 農藝性狀
湖北省兩年區(qū)域試驗中平均有效穗313.5萬/hm2,株高92.2cm,穗長16.5cm,每穗總粒數124.1粒。每穗實粒數102.5粒,結實率82.6%。千粒重28.58g。全生育期123.4d,比鄂晚17短7.0d。
2.4 形態(tài)特征
鄂粳403株型松散適中,莖稈較粗壯:田間長勢繁茂,分蘗力中等,穗層整齊:葉色淡綠,劍葉較直,中脈明顯。鐮刀穗,穗型中等,穗頸節(jié)較短,著粒較密。谷粒卵圓形,稃尖無色、無芒,部分谷粒穎殼有褐色斑點。后期熟相較好,稈青子黃不早衰。
3 栽培技術要點
3.1 適時播種。及時移栽
鄂粳403熟期早。灌漿速度較快,適宜播種期相對較長,因此播種期彈性較大。勞動力較充裕時可采用傳統人工插秧方式栽插,6月18-25日播種,7月20日左右移栽,秧齡30d左右,大田用種量52.5kg/hm2,秧田播種量300.0-450.0kg/hm2,秧田與大田面積之比1:6-1:8,確保移栽時每顆谷粒苗帶蘗1-2個。勞力較緊張時可采用機插等輕簡化方式栽插,6月25-28日播種,7月20日左右栽插。秧齡控制在25d以內,大田用種量52.5kg/hm2。
3.2 合理密植,確保基本苗
鄂粳403分蘗力中等,提高有效穗是穩(wěn)產高產的關鍵。大田插植一般株行距以13.3cm×16.5cm或13.3cm×20.0cm為宜,每公頃插足基本苗180萬~195萬,確保有效穗300萬-360萬。
3.3 施足底肥,配方施肥
鄂粳403分蘗力中等,雙季晚稻生育期相對較短,因此,施肥應采取前促、中補、后控的原則,促使早生快發(fā)。以底肥為主,追肥為輔,早施分蘗肥,視苗情酌施穗肥。一般大田每公頃施用N、P、K含量各15%的復合肥450-600kg或碳銨750kg、過磷酸鈣450kg、氯化鉀275kg作底肥,移栽后1周每公頃追施尿素、氯化鉀各120kg,復水后視苗情補施穗肥,前期肥料不足、群體長勢偏弱、落黃早的田塊,每公頃可補施尿素60-75kg、鉀肥75kg,長勢旺盛的田塊,只施鉀肥不施尿素。每公頃施氮量為180-225kg,N、P、K比例為1:0.5:1。
3.4 科學管水
管水原則:淺水插秧、深水活棵、薄水分蘗、夠苗曬田、干濕交錯。插秧時確保田間有一淺水層,插秧后1周左右保持田間較深(5cm)水層。以利于秧苗活棵返青,插秧后2-3周淺水勤灌。以促進秧苗分蘗。當總莖蘗數達到300萬/hm2以上時排水曬田,根據田塊肥力狀況和保水情況確定曬田程度,控制最高苗數不超過420萬/hm2為宜。孕穗至抽穗開花期適當灌深水,嚴防缺水受旱。灌漿結實階段干濕交替,收獲前7d左右斷水,切忌斷水過早。
3.5 及時防蟲防病
鄂粳403感白葉枯病和稻瘟病,所以要特別注意對這兩種病的防治。秧苗期主要防治稻薊馬,大田期注重稻縱卷葉螟、二化螟和三化螟的防治。孕穗期和抽穗揚花期注意防治紋枯病、稻瘟病、白葉枯病和稻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