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年
從歷史上看,中國的改革事業(yè)綿延不斷。戰(zhàn)國時期,商鞅和秦孝公在公元前356年和350年兩次大規(guī)模的變法,為秦國崛起作為戰(zhàn)國時期的霸主、乃至后來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基礎。南北朝時期有北魏孝文帝和馮太后的漢化改制。在孝文帝改革之后,有北宋王安石和宋神宗的變法,時間跨度大約十六七年,從1069年到1085年。王安石之后是明朝的張居正,從1572年到1582年。具有實質性意義的是清末光緒帝1898年推行的戊戌變法,但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了。在這些改革中,一頭成功了,其他全部失敗,一頭就是商鞅變法。原因在哪里呢?
失敗的修補型改革是單純的自上而下,完全依靠官僚體系推進。例如王莽的新政、王安石變法和戊戌變法,完全依靠體系內的官員設計和操作,在變法的過程中沒有新生力量突起,沒有推動和支持變法的社會基礎。成功的改革在突破現(xiàn)有體制時,會出現(xiàn)新生力量,就商鞅變法而言,新生力量就是平民和農民。
因此,突破型的改革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商鞅的那些新政也并不都是他自己躲在宮里想出來、設計出來的,而是來自于實踐中行之有效的制度。王莽搞的是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王安石更是頂層設計的大家。完全的頂層設計,就是用政府取代市場。用政府取代市場的結果是政府不了解市場運作,因此頂層的設計往往不具備實際可操作性。完全頂層設計的另一個問題是激勵不協(xié)調,甚至產生相互沖突的激勵,各種矛盾導致生產效率低下,不能做大蛋糕。
雖然王安石各種各樣的新政都是設計精巧的方案,但是在實踐中全都碰了壁,不僅沒有實現(xiàn)他當初的設想,反而打亂了社會經濟秩序,影響了正常的生產和交易。官員反對新法,因為新法傷害了官員的利益;民眾怨聲載道,因為民眾沒有從新法中得到實惠。于是變法就轉變?yōu)檎味窢?,一旦轉變?yōu)檎味窢帲路ū囟ㄊ?,因為官僚體系具有天生的保守傾向,而且新政不能收到預期效果,變法者很難證明自己的正確。因此,王安石在政治斗爭中敗下陣來,結果是人亡政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