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若塵
唐玄宗天寶二年,發(fā)生了一樁叫人匪夷所思的考試營私舞弊案。
這個案件的過程并不復雜,簡單地說,就是大字都不識一個的安祿山給唐玄宗報告說今年考試錄取的新狀元有點問題,外面議論紛紛。
唐玄宗聞言當即下令,親自接見被錄取的考生,進行二次復試。復試的結果是新科狀元,一位叫張奭的人,手持試紙,冷汗直流,最后居然連一個字都沒填上,交了白卷,當時的人們送給這位交白卷的狀元一個稱呼,叫作“曳白”,其意思大概比今天的東北話“兒白”也好不到哪里去。
這個事件發(fā)生在唐玄宗剛剛將年號由“開元”改為“天寶”的第二年,事件背后的黑幕如此:李林甫以宰相的身份兼領吏部尚書,也即一邊干總理的事情一邊兼職官員選拔工作,但是因為忙不過來,于是將官員選拔工作(即本次科舉)交給兩個手下去干。這兩個手下看到有個叫張倚的人近來特別得玄宗的青睞,剛好張倚的兒子張奭也參加了這次科舉考試,為了巴結張倚,于是將他兒子張奭列為第一名。
結果出來,自然天下嘩然,因為當時科舉錄取率奇低,整個大唐帝國的科舉考生一萬多人但只錄取64人,淘汰率之高堪比如今的特種兵選拔,連我們的詩圣杜甫、大歷十才子之首的錢起都曾有過落第的經(jīng)歷,名不見經(jīng)傳的張奭有何德何能能得第一呢?
但是不滿歸不滿,卻沒有人有機會對唯一能夠公正裁定此事的皇帝大人申述,因為當時滿朝文武在李林甫的專權下噤若寒蟬,所謂的“諍臣杜口為冗員,諫鼓高懸作虛器”就是唐人在形容這種局面的。后來倒是有人對安祿山講起這個事情來,當時正處心積慮希望取得玄宗信任的安胖子當即將人們的這種不滿情緒告知了唐玄宗,這才有了那次處理結果,揪出一個千古罕聞的“白卷狀元”。
這個事件看似跟李林甫沒有多大關系,可是,事實上若不是李林甫長期以來壓制言路堵塞圣聽,他那兩個手下是絕對不敢作出如此明目張膽之事的。
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的開元時代是一個讓后世的大宋宰輔之臣王安石都作詩神往不已的盛世(愿為五陵輕薄兒,生在貞觀開元時),但年號剛由開元改作天寶,就發(fā)生了這類不和諧事件,這似乎在預示著某種不祥的征兆。唐玄宗在位44年,為唐帝之最,先后有過三個年號,其中第一個年號“先天”只用了一年多,幾乎不為我們熟知,一般來說人們記住的就是“開元”和“天寶”這兩個年號。因為“開元”總是跟盛世連接在一起,而“天寶”,總讓人不由得想起那場引發(fā)大唐衰變的安史大動亂。
由盛世到亂世,李林甫是一個關鍵的人物!
李林甫在相位上一待十九年,比唐玄宗時代的任何一位宰相都長。在他登上宰相之位后,做的相當有名的一件事就是處心積慮地防止人才被挖掘,以免對他的地位形成威脅,于是,當玄宗的年號改作“天寶”之后,很多事漸漸變了。
先是大唐守邊的領兵大將漸漸成了胡人的天下,因為胡人大多不識字(所謂“生年不讀一字書,但知游獵夸輕越”),不識字就沒辦法像之前那樣,由邊將的身份“出將入相”,入朝擔任宰相,也就不會威脅到李林甫的相位。這也為后來安祿山掌握數(shù)個節(jié)度使的兵力以至有實力發(fā)動叛亂埋下了禍根。
我們的詩圣杜甫也讓李林甫給坑過,天寶二年的科舉舞弊只是一個開始,杜甫參加了天寶六年的一次人才選拔考試,就在他懷抱“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一腔熱血進京趕考之時,李林甫卻大手一揮,讓全天下的學子都打道回府:一個都不錄??!
李林甫給玄宗報告說這是因為“野無遺賢”,這些人都不中用,所以就讓他們都回家了!
好個“野無遺賢”,這個“口蜜腹劍”的大奸賊就是這么忽悠玄宗皇帝的,而玄宗也是這么稀里糊涂就相信的。玄宗大概忘了,他所敬仰的曾祖父唐太宗當年在參觀考場之后,看見新被錄取的進士們進進出出的樣子,曾開心地說出那句名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蹦悻F(xiàn)在一個都沒錄取,天下英雄,怎能入你彀中呢?或者,此刻的唐玄宗,大概認為他確實早已做到將天下英雄都收入囊中了,所以“野無遺賢”也就不足為怪了。
人才壓榨不堪用
唐代詩人認同這種看法:下第子不恥,遺才人恥之。落第也沒什么可恥的,但讓賢才遺落人間那才是國家之恥,社稷之恥。
人才壓榨,其惡果在太平時節(jié)還未完全顯露出來!李林甫的手段十分了得,成果也是十分豐碩,我們可以為他列一份成績單:
自開元二十二年拜相以來,李林甫略使小計便搞掉了先后同朝為相的張九齡、李適之,又于開元二十五年以“潛構異謀”之罪將唐玄宗的三個親生兒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人廢為庶人,旋即賜死。
再借新太子“與大臣交通”案,不但先后兩次逼得新太子李亨與妻子絕婚,令其以三十幾歲的年紀因心力完全憔悴而兩鬢斑白,更借機剪除了戶部尚書裴敦復、刑部尚書韋堅、隴西節(jié)度使皇甫惟明、北海太守李邕、戶部侍郎楊慎矜等等一干不聽話的異己。
甚至,那位從小與太子一起長大的名將王忠嗣也被李林甫搞下馬,這里必須一提王忠嗣,此人為大唐鎮(zhèn)守邊疆,最巔峰時曾配掛四顆將印,身兼四個節(jié)度使之職,指揮多達26萬的大軍,大唐萬里邊疆有一半要靠其鎮(zhèn)守,他在邊疆的權勢之大,就是后來的安祿山也難望其項背。但是,這樣的人一樣被忌才的李林甫陷害去職,后不明不白死去。王忠嗣之死,成為大唐朝政徹底失去根治的標志。
在持續(xù)的人才壓榨下,帝國的英才紛紛流落人間,朝堂漸成尸位素餐者的聚集地。李林甫死后,接替他擔任帝國宰相的楊國忠,據(jù)說最多的時候身上居然同時兼了40個職位。安史之亂爆發(fā)后,當國家需要有人來應對這場大動亂的時候,發(fā)現(xiàn)幾乎找不到現(xiàn)成的人來,跟在身邊的朝廷官員一度只有可憐巴巴的30多人,且多是不堪重用之人,因此結果可想而知。
根在君王不早朝
盡管李林甫如此十惡不赦、作惡多端,然而作為領導者的唐玄宗卻始終認為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在日后安史之亂中被迫逃到蜀中之后,悔恨無極的唐玄宗還念念不忘李林甫的才能,對身旁的人道:“李林甫之才不可多得?!边@也不奇怪,李林甫在外國人眼中那是“務實的政治家”,國人近年來也開始出現(xiàn)這種觀點,認為李林甫那些做法的出發(fā)點是在以法家的手法治天下,他之所以剪除異己,那是因為法家的治國理念與儒家治國理念發(fā)生沖突而必然要采取的手段。
或許,我們可以這么說:李林甫至少在傳統(tǒng)意義上是個壞人,只不過他是一個有能力的壞人,因此破壞能量就更大。而且,唐玄宗在說了那句“李林甫之才不可多得”之后,隨即又加了這么一句:“但這個人妒賢嫉能,以此至敗?!?/p>
旁邊的人不解地問:“陛下既然知道這些,何故久任之?計今日之事,林甫所啟也?!?/p>
據(jù)說,聽完這話后,唐玄宗的反應是“愀然不樂”,長久地說不出話來,不知道,這其中飽含了多少悔恨呢?
由此,我們應該看到,在這場由盛世到亂世的轉變中,盡管李林甫算個關鍵人物,然而動亂的根源,正是帝國的擁有者——唐玄宗。
倘若不是唐玄宗對于國事的不聞不問,試問作為臣子的能有多大能耐將一個原本好端端的超級大帝國折騰得雞犬不寧呢?
我們從上述那個白卷狀元的事件即可瞧出一些端倪。
按照日后通常的做法,科舉學子們在考場上答完試卷被錄取僅僅是通過初試而已,決定名次的還要在金鑾殿上接受皇帝大人親自考核,也即通常所說的殿試。通常狀元探花榜眼都是由皇帝親自評選出來(即“欽點”)。
但是從上述那個案件來看,如果不是安祿山將這個事情捅出來,玄宗可能連過問都不過問一下,直接將底下匯報過來的人員名單照單全收。試問,留下如此大的空檔,可以給底下人多少營私的空間?
概括起來,有一種大致不差的說法就是:玄宗晚年完全改變了他在開元時期勵精圖治的優(yōu)良政風,一任宰相貪污驕橫,邊將窮兵黷武,自己則在宮中尋歡作樂。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這個,正是帝國衰弱的禍亂之源!
*注:天寶年間比較特殊,不稱天寶幾年,而稱天寶幾載,這是史書的特殊之處,但為了方便,文中出現(xiàn)天寶幾年的問題,均稱年,不稱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