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靈
雙江古鎮(zhèn),坐落于重慶潼南縣西北10千米處,是重慶市的西北門戶。前瀕涪江,后倚微星坡;因猴溪、浮溪蜿蜒而下,環(huán)抱于周遭,得以取名雙江。古鎮(zhèn)始建于清初,擁有最完整、規(guī)模最大的清代戲臺、清代民居,還保存著20余座大型清代建筑群,被譽為“國內(nèi)僅見的清代民居群”,同時也是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初臨古鎮(zhèn),便沉醉在古意盎然的畫卷里。古鎮(zhèn)的街道均由青石料鋪就,長約1500米,寬則7行石板,窄則3行石板。每塊青石板都早已被時光精心打磨,變得青翠如玉,光可鑒人。石階起起落落,順著地勢蜿蜒起伏。街道兩旁鱗次櫛比地排列著商鋪,類同于“前店后坊”,這里往往樓下是店面,樓上是住宅,宅與店的分界明顯,卻并不違和。走出古街,視線略為開闊,陰翳的古榕樹早在溪邊靜靜守候,不經(jīng)意間地遠(yuǎn)眺,捕捉到滿眼的碧竹交翠。在這里,一切都是那么的立體真實,灰瓦青石的古街窄巷正借著淙淙的溪水,呢喃細(xì)語般訴說著雙江的沉浮。
清民居,水墨丹青畫
楊氏民宅始建于清光緒四年(1878),建成共歷時十余載。最初的主人名為楊守魯,是前國家主席楊尚昆的堂伯,也是楊氏家族德高望重的族長。相傳,楊守魯才華橫溢且極善經(jīng)商。早年間考取了貢生,在外地做了官,同時也在經(jīng)營鹽生意。回到雙江后,便主持修建了這座宅院。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楊宅包囊的不僅是歷史的厚重,更是建筑的獨特。著名的建筑學(xué)家梁思成先生曾用“民族的瑰寶”來形容其蘊含的無盡價值。
初臨楊宅門前,就有一種穿透歲月的滄桑,歷史的痕跡早已攀上外墻,烏漆的巨型拱門也是斑斑駁駁。拱門旁不起眼處,安放著門枕石,與通常采用的“抱鼓石”不同,這里的門枕石是元寶形狀的。作為一種門第符號,門枕石在傳統(tǒng)民宅門前是較為常見的,其主要作用是為了彰顯宅子主人“非富即貴”的身份以及顯赫的地位。楊宅的整體建筑延續(xù)清代風(fēng)格,絕大部分采用了木結(jié)構(gòu),但由于家族血脈的影響,民居普遍都較為集中,一旦“城門失火”,便會“殃及池魚”。因此也就出現(xiàn)了漢族傳統(tǒng)民居的一大產(chǎn)物——封火墻,顧名思義,封住烈火去路的圍墻。楊宅的封火墻是由薄形的青方磚堆砌,“貓拱背”的墻頭顯得生動遒勁。所謂貓拱背,其實是封火墻墻頭的式樣,這種式樣類似于駝峰,是一種中部凸起的弧形,曲線流暢優(yōu)美,像極了貓咪生氣時拱背的樣子,因而獲此俗稱??少F的是,楊宅的封火墻不僅能抵御烈火的入侵,還能抵御外敵的進(jìn)攻。作為一項防御工程,封火墻的正面大約有10個洞口,每個洞口距離地面2米左右,外面窄、里面寬。洞口的作用其實等同于武器的架臺,但不同于露天的武器架臺,有了封火墻的保護(hù),既能進(jìn)攻也能防御。青苔早已爬上封火墻,墻內(nèi)安靜沉默,可越是安靜,思緒就飄得越遠(yuǎn)。夜已深,楊宅卻未眠。燈火通明,耳邊回蕩著家丁的喊叫聲、土匪的挑釁聲,墻內(nèi)快速堆起高垛子,家丁們站在垛子上,透過洞口架上火器,勇敢地正面出擊??赡苁怯捎诜饣饓ι系拿恳淮缍歼^于真實可觸,這樣的畫面就如電影般清晰地浮現(xiàn)在眼前。
走入這深深庭院,無論是布滿青苔的石磚還是木構(gòu)的建筑,處處都透露著寧靜與平和。楊氏民宅是一座由多種行列組成的四合院,其融合了井廳式與合院式的特點,平面布局有明顯的中軸線,但并不拘泥于此,根據(jù)地塊的條件進(jìn)行靈活巧妙地劃分,因此右方支出來的家丁用房并不顯得突兀。前列是兩側(cè)對稱的小天井,右側(cè)小天井的前方便是那訴衷腸的古井和出高墻的奇槐。相傳,楊家嫡出的大小姐眉目如畫,不施粉黛不愛脂香,偏偏沉迷于馬。也正因如此,不同于其他家宅,楊宅的馬廄設(shè)在離小姐繡樓不遠(yuǎn)處。小姐愛在窗前看飛鳥落花,經(jīng)常看到一個面如冠玉的馬夫?qū)ⅠR牽到井邊飲水,日子久了便生情愫,小姐與馬夫跨越身份與地位相愛了。兩個年輕人的情意綿綿最終被發(fā)現(xiàn)了,由于等級觀念的束縛,這一段美好的愛情并不受祝福。在棒打鴛鴦后,小姐投井自盡。不久后,一棵槐樹從古井下穿石而過,盤旋而上,攀墻破屋?;睒湓谠簤εc磚地的縫隙間倔強生長,墻體下方還能看得見拼命探出來的樹根以及翹起的磚石,槐樹像是要從墻里擠出來似的,可惜,出了這院的墻還有那院。歲月靜默流逝,槐樹早已枝繁葉茂、郁郁蔥蔥,待到槐花綻放時,綠影的婆娑和滿庭的芬芳無不在向眾人訴說:“梓楠松柏木生香,歷盡滄桑仍姓楊。井底楊槐心不死,玉魂鎖怨淚東墻?!?/p>
別過這古井奇槐,暫時放下傷感的情緒,繼續(xù)探訪楊宅。重回楊宅的中軸線,縱觀楊宅,共有六重大門,層層延伸,每道門均設(shè)在正中,俗稱“龍門”??邕^最后一道龍門,便是中堂。整個中堂營造規(guī)范,房頂屋脊上設(shè)有寶瓶雕塑,采用的是“瓷片貼”這一傳統(tǒng)川渝特色工藝,在灰塑的胚胎上貼上碎裂的瓷片,拼接出豐富多彩的圖案與花紋,甚至是人物故事。楊宅建筑不僅采用了“瓷片貼”工藝,對木雕木刻的運用更是爐火純青。屋檐下的三角斜撐上,除了刻有流動感十足的云紋、含苞欲放的玫瑰花紋,有的斜撐上還刻上了福壽故事。中堂的兩側(cè)分別是大太太與二太太的暗間,兩位太太暗間旁則是小姐的繡樓,通常稱作“小姐樓”,楊宅的小姐樓目前是西南地區(qū)保存最為完整的樓。走進(jìn)小姐樓,一眼就看到樓梯旁嬌小玲瓏的屋子,之所以用嬌小玲瓏來形容,是因為這是個兩三步就能走完的地方,里面放了一個半米高的木桶,剩下的空間就只夠一個人側(cè)身而過了。其實,這塊方寸之地是小姐的浴室,浴室與樓梯是巧妙融合的。浴室旁便是上到小姐繡樓的樓梯,樓梯極窄,只能容得下小姐的三寸金蓮。走上七八梯,便是一個小平臺,這個小平臺恰恰就是浴室的頂部,走過平臺再上五六梯,才是小姐平日做女紅的地方。出了繡樓,旁邊便是典雅精致的后花園,這里供小姐進(jìn)行戶外的嬉戲玩樂。后花園里有一扇門,每月只開兩次,這兩日便是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是去寺廟上香進(jìn)貢的日子;這扇門也只供小姐使用,按照舊時禮制,養(yǎng)在深閨里的小姐,平日里大門不可出、二門不許邁,只有趁著去寺廟上香的機會出去透透氣,而要前往寺廟,就只能從這扇門上轎。
探訪完楊宅,院落里的清朝建筑在歷經(jīng)風(fēng)侵日蝕后,仍然古樸雅麗,甚至增添了幾分韻味,就這樣靜靜地停在時光里。
清戲臺,笙歌滿庭芳
雙江,一個被稱為“戲窩子”的地方,自古以來,就非常有“戲”。位于古鎮(zhèn)北街的禹王宮,雖說是供奉禹王的地方,但遠(yuǎn)不及里面清代的戲臺子出名。禹王宮,又稱“湖廣會館”,既然作為會館,自然少不了聚商會友、消遣娛樂的功能,戲臺子也因此成就禹王宮的靈魂。同古鎮(zhèn)上的民居一樣,禹王宮的布局也是采用的四合院形式。走進(jìn)禹王宮,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大巍峨的青磚牌坊,牌坊的門楣上用方磚雕刻著近20余種受到追捧的戲目,活靈活現(xiàn)。牌坊的后面便是古戲臺,這是個兩層的樓臺,樓下是通道,供人行走;樓上是戲臺,供生、旦、凈、末、丑演繹角色。兩旁的桃李爭妍與老房子的粉墻黛瓦,再加上這歷史感厚重的戲臺子,一切早已融進(jìn)了畫里。
戲臺是懸山式建筑,屋檐上翹,琉璃筒瓦。整體建筑高聳卻玲瓏,三面開敞。戲臺前是一片較為空曠的場地,供百姓看戲所用。戲臺的兩側(cè)是“耳房”,專供楊氏族人或者達(dá)官貴人看戲所用。所謂耳房,其實是指正房兩側(cè)進(jìn)深以及高度都偏小的房間,像耳朵似的掛在正房的兩側(cè)。這里的耳房并不是封閉的房間,為了看戲方便,以欄桿代替房門??纯屯ǔR锌吭诘窕ň碌臋跅U上欣賞,看看戲子的水袖輕舞,聽聽那些哀婉纏綿的故事。禹王宮戲臺十分注重細(xì)節(jié),原戲臺的臺沿邊上鐫刻著近20余種戲目、百余種戲曲人物,每一個戲曲人物的衣飾、姿態(tài),甚至神情都是妙不可言。臺上兩根立柱上刻著一副行書木聯(lián):優(yōu)孟衣冠真是假,梨園子弟舊翻新。對聯(lián)工整妙哉,意境深遠(yuǎn)。在戲臺的正中懸有一塊橫匾,書寫著四個大字——響遏行云。橫匾是戲臺的眼睛,雖說大多作裝飾用,但也反映了戲臺的規(guī)格與品位。這四個草書大字,在水袖揮舞間顯得更加奔放與脫俗。
外號“戲窩子”的雙江,并非只是因為它的戲臺子,更多的是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戲曲文化傳人。
鑼鼓喧天,絲竹繞耳,人們在戲臺上唱誦別人的故事,在戲臺下品味自己的生活。
清菜肴,宮廷重口味
一提及雙江的特色美食,頭刀菜可謂既是重頭戲,也是重口味。頭刀菜起源于清初的宮廷御膳,是供皇室專享的珍饈美饌,民間鮮有人知。所謂頭刀,其實是指出生不足一個月的乳豬所承受的世間第一刀,俗稱“去勢”(劁去生殖器)。雖說是御膳,其烹調(diào)方法卻并不繁復(fù),只需將大拇指肚兒般大小的“頭刀”與泡姜泡椒倒入熱油,一頓爆炒,出鍋前撒上幾節(jié)白胖的蔥段,便可裝盤。烹調(diào)方法簡單易學(xué),但這道佳肴的精髓是對火候的掌握,只有將火候把握得恰如其分,如此做出來的頭刀菜,才能呈現(xiàn)鮮美嫩滑的口感。剛出鍋的頭刀菜宛如一幅田園水彩,粉白色的“頭刀”在黃酥酥的泡姜和紅彤彤的泡椒的襯托下顯得誘人,足以令人垂涎它的美色。在分子的熱運動下,撲面而來的是泡姜泡椒的辛辣酸爽夾雜著“頭刀”的鮮香,光是嗅其氣味,都能感覺到全身的毛孔在舒展。在享受完視覺、嗅覺的雙重盛宴片刻,嘴巴早已等不及了。夾一筷子熱氣騰騰的頭刀菜,放入口中,還未咀嚼,泡姜與泡椒的酸辣就迫不及待地在口腔里綻放,像極了性格潑辣、快人快語的重慶妹子。經(jīng)過燙油的歷練,這樣的酸辣并不單調(diào),菜籽油的清香早已將家常泡菜味升級,此刻層次豐富的酸辣會從口腔竄到鼻腔,稍不注意就會產(chǎn)生幸福的淚水。在舌與齒的協(xié)作后,首先感受到的是泡菜的脆爽以及“頭刀”的質(zhì)嫩爽滑,接著“頭刀”的鮮就在口腔中煙花般地迸發(fā),強勢地蓋過剛剛厚重的酸辣,任由鮮味在口中蔓延。鮮味入喉后,味道還在繼續(xù),留下的是出人意料的甜味,不同于砂糖華麗的甜味,頭刀菜以一段淳樸的回甘,有條不紊地進(jìn)行著收尾,完成了身為御膳與眾不凡的使命。
如此的珍饈,現(xiàn)今能端上百姓的餐桌,還得歸功于楊氏家族。同其余“落難”于民間的御膳一樣,頭刀菜也是幾經(jīng)輾轉(zhuǎn),最終落入了雙江鎮(zhèn)的“肚”中。據(jù)傳,江南富商楊氏家族的掌廚,有一日無意間得知了頭刀菜的做法,經(jīng)過他反復(fù)烹調(diào)研究,終將其火候的控制完美消化。與楊氏往來的達(dá)官貴人、商賈之家在拜謁楊府后,都對如此百不得一的美味贊不絕口。清初年間,楊氏奉皇命遷蜀,也借此機緣,將頭刀菜帶到了雙江。正是因其鳳髓龍肝般難得,楊氏后人楊淮青打算將頭刀菜發(fā)揚光大,于是在古鎮(zhèn)的老豬巷開設(shè)了君子居。為了讓南來北往的天下人都能品嘗到帝王世族的專享佳肴,掌廚烹制的頭刀菜不再限于“頭刀”,加入了豬腎豬腸,使之更加親民。
關(guān)于這頭刀菜還有一說,那就是歷任縣太爺走馬上轎時,都少不了到君子居點上一盤頭刀菜,為自己新官上任助勢壯威。其實,這樣的做法并非迷信,而是有據(jù)可依。在坊間,歌謠里是這般形容頭刀菜:“頭刀菜來滿口香,一品周身氣血旺。春夏秋冬添食欲,回味無窮壯陽剛?!睆摹皻庋薄疤硎秤薄皦殃杽偂眮砜矗^刀菜不止?jié)M足口腹之欲,還有保健強身的功效。自古以來,中醫(yī)就有“以形補形”的理論,其來源于中國文化的“取象比類”的觀念。在馬王堆漢墓帛書《胎產(chǎn)書》一書中曾記載:“取蜂房中子、狗陰,干而冶之,以飲懷之,懷子產(chǎn)男。”書中認(rèn)為懷孕的婦女如果飲用雄犬陽器煲的湯就會有弄璋之喜?!侗静菥V目》的“獸部”中對“以形補形”則具有明確的方劑:豬腎能“理腎氣,通膀胱”,豬腸能“潤腸治燥”。因此,頭刀菜里的重頭戲并非只是重口味,還承擔(dān)著壯陽、理腎、潤腸的藥膳功效。
食物倘若只為果腹、保健,便失去了“民以食為天”這句古語中無窮的意味。飲食,往往是一個地方文化的寫照,將厚重的歷史、漫長的變遷一概濃縮到地方菜肴里,用色香味來彰顯這一山一水的性格以及定居于此的百姓心中的向往及訴求。雙江人對頭刀菜的念念不忘,恰恰也反映了百姓對繁衍后代的渴求、對人丁興旺的渴望、對壯興家園的渴盼。
清風(fēng)拂過的雙江,留下了還在打圈的漣漪;而“清”風(fēng)徐來的雙江,蕩漾了古意蒼茫的記憶。這一磚一石、一瓦一屋,通通都承載著系古拴今的紐帶,敘述著清初至今的情懷,鑄就著雙江古鎮(zhèn)綿延的血脈。
【責(zé)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