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景
中山古鎮(zhèn)夾在兩山之間,對面的山嵐?jié)皲蹁醯?,還籠罩著淡淡的雨霧,略顯羞澀而含蓄。經(jīng)過幾小時的車程,我們在蒙蒙細雨中抵近了江津中山古鎮(zhèn)。
站在古鎮(zhèn)入口處的橋上遠望,雨絲橫斜,綠蔭滴翠,輕霧繚繞。一幢幢吊腳樓沿著筍溪河左岸一字排開,高低錯落,摩肩接踵。青灰色的屋瓦層疊起伏,如墨潑水染,影影綽綽。一串串大紅燈籠或吊在屋檐下,或掛在吊樓邊,或懸于高高的黃葛樹上,在風雨中輕輕搖曳,像是在述說著山里人緋紅的心事。
潮濕的空氣中,遠遠飄來一陣苦澀的清香。順著橋頭望去,但見兩棵大樹婆娑而立,莖干挺拔,綠羅布葉,飛云垂紫,滿樹流蘇。那不是苦楝樹嗎?記得故鄉(xiāng)的小河邊,農(nóng)民伯伯為了防止水土流失,曾經(jīng)栽植了好多苦楝樹,那是我們鄉(xiāng)下的一道獨特的景觀,春綴香萼,夏撐綠蔭,秋掛金果,冬亮冰姿,四季里形神變換,美態(tài)紛呈。我猶喜楝花,每到三四月份楝花盛開,一束束,一叢叢,紫花盈盈,光彩如玉,玲瓏俊俏,馨香盈懷。好久沒見過楝花開了,我急忙跑過去,取出手機,啪啪啪地一連拍下了好多張楝花的玉照?!耙荒ㄐ标柕鸵r,染出紫云猶嫩?!边@寫的不就是苦楝花嗎?唐代詩人楊萬里筆下的苦楝花尤為經(jīng)典:“只怪南風吹紫雪,不知屋角楝花飛?!币虚T回首,紫雪吹簫,親若鄰家妹子,著實寫出了苦楝花的真性情??嚅ú幌衩倒寤菢訜崆槔寺?,也沒有牡丹花的富貴張揚,但我就喜歡她的清麗婉約、含蓄內斂之美。
跨過大石橋,我們來到古鎮(zhèn)場口的廣場上,一群群穿紅著綠的姑娘小伙,正三三兩兩地朝著照相機,擺出各種姿態(tài)。沿筍溪河右側河岸逆流而上,臨河一面全為吊腳樓。從河岸往上望,吊腳樓的一根根木柱或直插入水中,或斜撐在巖壁上,或墊支在嶙峋的亂石間,三面懸空,一面緊靠實地,“絲檐”優(yōu)雅,“走欄”寬綽,顯得輕盈高挑、鶴立亭亭。樓上多為三層,小青瓦,花格窗,木欄扶手,走馬轉角,串珠燈籠,顯得古香古色,如畫家筆下的水墨丹青。
老街以一條青石板街為軸線,南北走向并排而建。整座古鎮(zhèn)全系青色瓦片蓋頂,板壁夾墻,圓柱承重,古樸凝重中透出原汁原味的巴渝人家風韻。這些建筑當街設鋪,臨河開窗,清風透亮。初看這些建筑似乎結構比較簡單,做工比較粗糙。但細看里面確有不少精致之處:懸柱或呈八棱形、四方形,底端或刻成金絲繡球,或刻成八爪金瓜;有的窗欞也很講究,或刻喜鵲鬧梅,或刻雙鳳朝陽,或刻獅子滾球,有的還刻有荷花、牡丹、梅、蘭、竹、菊等各種花草。這些星星點點的文化元素滲透其間,既美觀又實用,顯得古樸秀雅,很有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
老街的街面逼仄,中間一線見天,雨絲飄零,滴水沾石,顯得濕滑剔透。沿街門店多為吊腳樓的第二層。第一層在樓下,一般都是廚房、廁所或堆放雜物的地方;三樓上住人,多為客房,每一間都很干凈、整潔,還配有空調、電視機等實用家具,供客人享用。二樓門店通常開間較大,臨河面通透明亮,可推窗覽景。街上除了大量的客棧、酒店外,還保留了許多老茶館、老酒館、老藥房、老槽房、古玩店、咸菜店、小吃店、剃頭鋪、打鐵鋪、榨油坊、針繡坊、木工房、琢玉坊等傳統(tǒng)作坊。斑駁破損的板壁墻,油膩陳舊的老酒缸,銹跡斑斑的鐵砧,黝黑發(fā)亮的老算盤……老街的門店掛滿了各種錦旆、燈籠、招牌、宮燈之類。錦旆有紅色的、黃色的、白色的、藍色的,當街橫掛,隨風飄飛,如萬國旗般遠遠招惹著人們的眼球。燈籠全為三珠連串的大紅燈籠,上面印有 “誠”“孝”“米花糖”之類的黃色廣告語。宮燈是方形的,上大下小,均為黃色,燈壁上印有扇形或圓形的簡筆圖案,掛在高高的挑梁上,與紅色的燈籠、彩色的錦旆、各式的招牌相映成趣。
江津是中國著名的楹聯(lián)之鄉(xiāng),中山古鎮(zhèn)的楹聯(lián)處處飄逸著翰墨清香。這里的每一家店面都掛有一副特制的楹聯(lián),這些楹聯(lián)內容考究、構思精巧,商業(yè)氣息濃郁,行業(yè)特征明顯。比如饒哥古董店的楹聯(lián)“是珍是寶憑君眼力 能集能藏靠交神機”,周家客棧楹聯(lián)“今生今世今夕忘歸 古鎮(zhèn)古風古道熱腸”,僅憑一副楹聯(lián),你就能猜出是干什么行當?shù)?。這些楹聯(lián)均用木板雕刻而成,或楷書或隸書或草書或行書,透著濃濃的書卷氣,走在街上,恰似在翻閱一部博大精深的中華楹聯(lián)大典,到處是錦囊妙句,珠璣滿目。
走在古鎮(zhèn)的老街上,我們的味蕾總是被眼前那些應接不暇的特色美食給攪動著:煙熏豆腐、石板糍粑、醪糟湯圓、老臘肉、河水豆花、江津米花糖等等,每一道美食,都承載了一段歷史的記憶,據(jù)說這里每年都要舉辦一次千米長宴,家家戶戶端出自家的“九道菜”,沿街擺長席,邀請四面八方的客人隨便品嘗,那場面著實令人神往呀!而這里的野菜也很出名,每家飯店前都擺滿了幾種剛從山中采摘來的各種新鮮的野菜,我能夠記住的應該有野蔊菜、灰莧菜、麥藍菜、地米菜、諸葛菜、竹節(jié)菜、田邊菊、糯米團、觀音菜、野茼蒿、鵝腸菜、土人參、椿芽菜等十余種,這些常見的本地野菜我都能一一叫出它們的名字,并且熟知它們生長在什么環(huán)境、什么時候采摘、怎樣食用??粗@些熟悉的野菜,我仿佛又回到了草長鶯飛的大自然里,每一道野菜都帶著山野的情韻、帶著泥土的芬芳、帶著絲絲縷縷微苦的清香,引領著春天的氣息,一路從唇齒間走進心尖上。
在老街的一個拐角處,我們巧遇了一群穿著時髦、文靜素雅的長發(fā)美女,他們端坐在老街的屋檐上,面對畫板,手握畫筆,或專注于閣樓上一扇破舊的小窗,或凝視著旁邊斜伸出的一段被歲月蠶食了的腐木,或緊盯著街頭石壁上凸裸出來的百年榕樹的老根,或癡迷于殘墻上一方斑駁的苔痕和幾支開花的野草……他們都全神貫注地品讀著老街的每一絲猙獰奇怪的表情,對于側面往來的行人,無論你怎樣拍照或點贊,他們都無動于衷,仿佛一切都不存在,完全溶注于古鎮(zhèn)的血脈里了。
責任編輯:青芒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