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合同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是一種主要的民事法律行為,在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的基礎上達成的契約。在合同的履行過程中,合同解除的相關規(guī)定至為重要??梢哉f,它是受損害一方當事人通過終止履行,甚至解除合同并要求賠償損失來及時行使權利救濟。合同解除并非任意性,須滿足一定條件時,方可行使解除權。因此,我們有必要梳理合同法中合同解除的相關規(guī)定。
關鍵詞 法定解除 合意解除 預期違約 解除效力
作者簡介:段克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法學院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9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3-069-02
一、合同解除的概念
要正確掌握法律規(guī)范,必須先正確掌握這些法律概念。 可見,在研究或闡述某一領域的問題時,準確、嚴謹?shù)母拍罹哂胁豢苫蛉钡淖饔茫粵]有對概念進行界定的前提下,即使研究方法到位,也難以得出具有較強說服力的成果。
學者對待合同解除的概念存在較大分歧,代表性學說主要有“溯及力說” 、“直接效果說” 。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對合同解除的概念的理解有不同,《美國合同法第二次重述》對合同的解除理解為“義務的解除消滅了義務方的義務,也終止了權利方對應的權利以及基于此種權利可進行的任何請求”。 大陸法系學者認為,合同解除是“合同通知終止”,亦被簡稱“合同終止”。 鄭玉波教授認為:契約之解除者,乃當事人一方行使解除權,使契約效力溯及的消滅之意思表示也。 換言之,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是享有解除權的當事人行使解除權后,合同效力歸于消滅。崔建遠教授也認為:合同解除是否具有溯及既往的法律效力,有溯及力情形下,合同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自始消滅,但當事人卻享有另一種債權,即回復原狀請求權 。合同消滅與合同解除雖然易混淆,但不是一個概念。
除了合同消滅,還不得不提到合同終止,那么合同解除與合同終止具有什么樣的關聯(lián)性?合同解除只是合同終止的一個主要原因,即合同終止的內涵包容合同解除,兩者在內涵上不能等同。在這個意義上,合同解除與合同終止的概念并不相一致,故不能用合同終止的概念代替合同解除。
合同法是否賦予任何類型的合同當事人都能夠行使合同解除權呢,這實質上是一個關于合同解除的客體的問題。大體上,合同可分為完全有效的合同、自始無效的合同以及存在效力瑕疵的合同;效力瑕疵的合同又分為可撤銷的合同和效力待定的合同。上述合同是否都屬于可解除的范圍之內?通說認為,無效的合同、可撤銷的以及效力待定的合同均不是可解除合同。只有滿足合同成立并生效要件 的合同,才屬于當然的可解除的合同。
行文至此,合同解除的概念呼之欲出,其須與合同消滅及合同終止的概念相區(qū)別,還須滿足完全有效合同的條件,即指合同當事人行使解除權后,合同效力自始無效,根據(jù)合同是否履行或者履行的情況以及合同的性質再采取相應的救濟措施的一項制度。
二、合同解除的類型
根據(jù)解除權來源的不同,大致可分為兩種:法定解除和合意解除,后者又包括約定解除。法定解除是指按照合同法的規(guī)定直接行使解除權,如《合同法》第94條是對法定解除作了概括性規(guī)定,此外,《合同法》第69條規(guī)定不安抗辯權人的解除權,第167條規(guī)定分期付款買賣中出賣人的解除權,第203條規(guī)定借款合同中貸款人的解除權,第224條規(guī)定租賃合同中出租人的解除權,第233條規(guī)定租賃合同中承租人的解除權,這些法定解除的規(guī)定,其特點在于一方違約時,非違約方享有法定解除權。同時還有法定的任意解除權,如《合同法》第232條不定期租賃合同中雙方當事人解除權,第268條規(guī)定承攬合同中定作人解除權,第308條規(guī)定貨運合同中托運人的解除權,第376條規(guī)定保管合同中寄存人、沒有約定保管期限或者約定不明時的保管人的解除權,第410條規(guī)定委托合同中雙方當事人的解除權。在有些合同中,考慮到合同的性質和特點,賦予其中一方或雙方任意解除合同的權利。
合意解除是指按照當事人的合意解除合同, 《合同法》第93條明確規(guī)定合意解除。這是私法意思自治原則的典型體現(xiàn),當事人可在法定解除難以及時,甚至缺乏法定解除又需要解除合同的情形下,經雙方一致協(xié)商基礎上達成解除合意。約定解除可在合同條款中予以明確規(guī)定,又可以訂立新的合同達到解除合同的目的??梢姡弦饨獬齻戎睾贤闪⒑?,經雙方協(xié)商同意解除,而約定解除則強調解除權的保留,但都屬于合意,符合意思自治原則,而非由法律強制規(guī)定。
三、合同解除條件
(一)合意解除條件
《合同法》第93條第1款規(guī)定合同解除。合意解除通過保留合同的解除權或者在當事人之間協(xié)商的基礎上達成解除合同的形式行使解除權。其實質在原合同當事人之間以達成新的合同來消滅原合同當事人權利義務關系,換句話說,合同當事人通過達成新的契約來終止原合同當事人權利義務關系。既然作為達成新的合同,則必須滿足合同成立的要件。
(二)法定解除條件
《合同法》第94條明確規(guī)定具備法定事由時,合同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實踐中,有以下常見的法定事由: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xiàn)合同目的,可以解除合同。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并不能避免的因素,如遇到地震,戰(zhàn)爭,海嘯等。當然這種不可抗力滿足情勢變更原則的要求時,仍然可以解除合同。因根本違約致使合同目的落空的。當事人一方明示拒絕或者默示拒絕履行合同義務的,此時另一方當事人的預期目的根本無法實現(xiàn),失去了合同繼續(xù)的意義。在例外情形下,即符合《合同法》第67條至第68條的規(guī)定時,則不能解除合同。不能履行。因其他違約行為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xiàn)時,當事人有權解除合同。須指出的是不能履行中的“不能”是指確定的、繼續(xù)的不能,且不以債務人是否有過錯為必要。延遲履行,應注意有無經催告的情形下解除權的產生?!逗贤ā返?4條第(3)項規(guī)定履行期限在合同的內容上非特別重要時,須經催告后,債務人仍不履行時,方可解除合同;《合同法》第94條第(4)項規(guī)定在債務人構成根本違約時,即合同目的無法實現(xiàn)時,當事人可不經催告而直接解除合同。 其它情形,如《合同法》第259條規(guī)定的定作人的協(xié)助義務。當定作人在合理期限內不履行協(xié)助義務時,承攬人可以行使解除合同。
四、合同解除程序
(一)合意解除的程序
合意解除是以意思表示真實為核心要素的解除形式,強調一方不得強迫另一方達成解除的條款或新合同,否則因違法而無效。合意解除實質是以達成一個新的合同來終止原合同關系,故合意解除的行使須遵循合同成立的一般締約程序,即經過要約人發(fā)出要約,受要約人承諾等環(huán)節(jié)。
但某些具有人身性類特殊合同不存在合意解除,如離婚協(xié)議,即使雙方經友好協(xié)商達成離婚,也不能自動發(fā)生婚姻解除的效力,仍需到民政部門辦理離婚手續(xù)時,方可解除雙方的婚姻關系;又如收養(yǎng)關系的解除,即使雙方達成解除收養(yǎng)協(xié)議,也不能立即發(fā)生解除的效力,須到民政部門辦理解除收養(yǎng)的登記程序。
(二)單方解除的程序
單方解除是指一方當事人無須經過另一方的同意,就可以發(fā)生解除的法律效力,其在性質上一般屬于形成權?!逗贤ā返?6條賦予了單方解除權人解除合同的權利,同時須履行通知義務;《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24條具體規(guī)定了合同解除異議權 的行使程序,對方有異議時,須在合同解除或者異議期限屆滿前或者在債務抵消通知到達之日起三個月內向法院提出。
五、解除合同效力
(一)合同解除效力的一般規(guī)定
《合同法》第97條規(guī)定了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當事人有權要求賠償損失等救濟措施。應當注意分期付款買賣合同等非繼續(xù)行合同的解除效力,其原則上有溯及力,但如租賃等合同并無溯及力。
(二)賠償損失
根據(jù)《民法通則》第115條、《合同法》第97條的規(guī)定,解除合同時,當事人要求賠償損失。然而是否有權要求賠償損失,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合意解除時,回復請求權是否可以與賠償損失并存,這在法律上并不禁止,根據(jù)民法法無禁止即允許的原則,是可以要求承擔賠償責任的。
因不可抗力而導致合同解除時,原則上當事人無需承擔賠償損害責任。當瑕疵履行方能夠補正時,另一方有權拒絕接受有瑕疵的履行,并要求其補正,此時瑕疵履行方不負受領延遲的責任;瑕疵履行方不能補正時,則另一方有權拒絕受領標的物,并可以解除合同,要求賠償損失。至于賠償范圍既可以是履行利益,也可以是信賴利益、固有利益等,最終賠償?shù)念~度取決于非違約方的選擇。須受到《合同法》第113條、第119條規(guī)定的限制。
六、結語
合同當事人在私法意思自治原則的誘導下,彼此濫用合同解除權的現(xiàn)象并不少見。為充分、有效、及時地維護自身正當、合法權益,知悉合同解除的適用條件、抗辯事由以及異議救濟程序等相關規(guī)定,則尤為重要。在民法典的制定過程,期待立法者充分考慮現(xiàn)行合同法的立法不足,完善合同解除規(guī)定的邏輯結構及其體系的協(xié)調性。以期當事人最大尋求合同法的救濟功能,助于法院案結事了。
注釋:
梁慧星.民法第一課.法律出版社.2009.87.
李傳瑩.契約解除權性質之再檢討.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51.
史尚寬.債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524.
李先波.英美合同解除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4.
李曉鈺.合同解除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學博士畢業(yè)論文.2014.
鄭玉波.民法債編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324 .
崔建遠認為,回復原狀僅指原物還原,動產交付則動產返還,不動產轉移登記則復原登記。崔建遠.關于回復原狀、返還財產的辨析.當代法學.2005(1).65.韓世遠認為,回復原狀包括“有體物的返還”、“受領的標的物為金錢時的回復原狀”、“所提供勞務的回復原狀”、“受領有體物消失時的回復原狀”等情形。韓世遠.合同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04.626.
訂立合同的當事人具有民事行為能力、意思表示真實、合同的內容不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不違反公序良俗的要求。
有學者把約定解除稱之為協(xié)議解除或即時解除,將其分為協(xié)議解除和約定解除兩種情況。參見薛文成.論合同解除及解除權的行使.東方法學.2008(1).
我國目前尚未對根本違約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期待日后出臺的民法典對此進行立法完善。
有學者曾對《合同法》第96條第1款的規(guī)定提出了質疑,認為解除權異議應有期限的規(guī)定。張傳軍.對合同解除異議權的行使應有期限規(guī)定.人民司法.2000(6).學者進一步就異議權的性質及逾期后果進行了研究。如崔建遠.解除權問題的疑問與釋答.政治與法律.2005(3).《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24條規(guī)定的出臺大體上采納了這一研究成果,沈德詠.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175-177.
參考文獻:
[1][德]羅伯特· 霍恩.德國民商法導論.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
[2]王利明.合同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申衛(wèi)星.形成權基本理論研究.民商法論叢(第 30 卷).法律出版社.2004.
[4]徐純先.論合同解除權的行使.求索.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