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旭
又到高考季,“高考”對于每個人而言都不陌生。在中國古代也有類似這樣的“高考”,即古代的科舉考試,自隋唐開始施行,直到清末廢止,歷經1300多年。其間有不少“名人”的高考故事,讓我們一起來品味。
白居易的高考比較順利,公元785年,29歲的他參加由禮部主持的進士科考試。唐代進士科策文命題有強烈的針對性,它包括吏道、財政、刑獄、選賢舉能、移風易俗以及開渠、漕運、救災、除弊、邊塞防務等關系治國方略的問題,考核應試者的才能與見識。白居易回答比較精彩的是關于財政、救災等方面的問題,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張,并以第四名及進士第。
風流才子唐伯虎在考場上卻有些失意,他16歲在原籍蘇州府考上頭名秀才,明孝宗弘治十二年,梁儲梁大人蒞臨南京主持鄉(xiāng)試,錄取他作了頭名解元。第二年,唐解元得意洋洋進京會試。唐伯虎要想中試,心中難免也有一點緊張。心中無底就去探主考官的底。唐伯虎因科場舞弊案受牽連,功名受挫,又遭家難,經歷坎坷,昔日的故交好友避而不見,連老婆也對他翻白眼。人情冷落,世態(tài)炎涼。不得不去城外筑起座桃花庵,自號作"六如居士",賣書賣畫度日。
明朝名人吳承恩,擅長繪畫、書法,多才多藝。然而科舉不利,至中年始為歲貢生。60歲時出任長興縣丞,又因與長官不諧,拂袖而歸。不過,這一切都不影響他后來寫出膾炙人口的古典名著《西游記》。
山東省淄川人蒲松齡先生,留下了一部洋洋灑灑數(shù)十萬言的《聊齋志異》。這位蒲先生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3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可惜屆屆考之不中。他沒有過上官癮,心里不甘,依舊3年一屆,按時前去赴考。一直考到71歲,連胡子都通根白了,主考官看他實在可憐,才援例讓他當了個貢生。滿腔悲憤無處發(fā)泄,在艱難的時世中,蒲先生逐漸認識到“仕途黑暗,公道不彰?!卑阉闹械娜f般不平,寄托在小說創(chuàng)作之中,寫出了他那部永垂青史的《聊齋志異》來。
古代高考名人,雖也有“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成功與快意,但更多的經歷了坎坷的失意,卻依然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業(yè)??梢?,高考并不是評判人生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一年一度高考,希望各位考生輕松上陣,展示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