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事美
試想我們偉大杰出的康熙帝,操著一口和本山大叔一樣的東北口音與大臣們議事是一種怎樣的情景,估計很多人都會覺得大跌眼鏡,甚至忍俊不禁。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文化差異較大,如果連語言都不通,可想而知交流會有多么不順暢?,F(xiàn)在推廣了普通話,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基本無障礙。那么,在普通話還沒有推廣的古代,人們是怎么交流的呢?
柳宗元講話靠翻譯
自古以來,中國官場便有一種不得在籍貫或出生地為官的規(guī)定。此種規(guī)定也帶來了一個重要問題,即古代官員與當?shù)匕傩粘3R蛘Z言不通而無法正常開展工作。唐代大文豪柳宗元在廣西柳州做刺史時,對此就頗有感嘆。他在《柳州峒氓》中寫道:“郡城南下接通津,異服殊音不可親。”廣西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qū),他在柳州時,必須與當?shù)厣贁?shù)民族打交道,以致“愁向公庭問重譯”。重譯即翻譯,為了正常開展工作,柳宗元不得不在辦公室內(nèi)設立翻譯一職。
不僅柳宗元無法聽懂當?shù)胤窖裕數(shù)厝艘猜牪欢谠v話。柳宗元到了柳州,就如同身處異國他鄉(xiāng),如果沒有翻譯,根本無法與當?shù)厝藢υ?,有些事情用手比畫也說不清。說話用翻譯,效率便大減。有時柳宗元審個案子,正常用一個時辰,用了翻譯后,得審一天,別提心里有多郁悶了。
說起來,柳宗元的老家是山西運城,而他本人出生在京城長安,后又在長安學習、工作。所以,柳宗元既懂山西話,又會當時的官話(相當于普通話)。但廣西當時屬煙瘴之地,極其封閉落后,很多少數(shù)民族連漢字都不認識。語言不通,文字也無法溝通,可想而知,柳宗元這官當?shù)枚嘤魫灐?/p>
康熙皇帝不說北京話
清軍入關(guān)十年后,康熙皇帝在北京出生。當時,皇宮里的人全部是從遼寧遷移過來的,所以整個皇宮說的都是滿語。滿語不完全等同于東北話,但相似度非常高。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可以想象,康熙皇帝的東北口音有多濃重。
康熙皇帝的祖籍在現(xiàn)今遼寧省新賓縣,這個地方屬于撫順,距離趙本山的老家鐵嶺直線距離只有一百千米。所以,康熙皇帝與本山大叔的口音相似度至少在一半以上,從康熙皇帝批閱的奏折上也可看出一二,如“專治瘧疾……連吃兩服,可以出根”中,“可以出根”實為“可以除根”,而東北話講“除”就是第一聲的“出”。還有,“解京又費一凡事,不如存庫……”,這其中“費一凡事”,實為“費一番事”,用東北話講“番”正是第二聲的“凡”。
后來,隨著滿漢語言的快速融合以及漢臣的大幅增加,在民間形成的北京話才慢慢成為宮廷中的主要語言。但康熙皇帝年事已高,畢竟又是皇帝,不可能再學北京話。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最經(jīng)典的一個情節(jié)就是康熙皇帝訓斥大臣,試想當時那段經(jīng)典的發(fā)言是用東北話說的,該是多么有趣。
不給皇帝面子的曾國藩
作為晚清重臣,曾國藩對大清國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無論是謀略、學問,還是治軍、做人,曾國藩都堪稱“杰出典范”。但唯一令人懊惱的是,曾國藩是湖南湘鄉(xiāng)人,湘鄉(xiāng)話在中國方言里極其難懂,甚至比潮汕話和閩南話還難懂。曾國藩一直到23歲都沒離開過湖南,所以地方口音甚是濃重。很多與他打交道的人都有些犯怵,尤其是他的部下。領(lǐng)導的講話聽不清,又不敢多問,但搞不懂又恐辦事有誤,麻煩更大,弄得下屬備受煎熬。
李鴻章是曾國藩非常賞識的弟子,二人無話不談,有時候還會說笑。談話間,老曾說了一句“冒得卵味啊”,李鴻章大驚:“這是罵人的話嗎?老師為何突然如此?”李鴻章不明白,大膽求解,老曾哈哈大笑。原來,“冒得卵味”是湖南湘鄉(xiāng)方言,就是“沒意思”。
曾國藩還是一個性格耿直的人。洪秀全起事后,他多次上書,直言不諱。有時候,當著滿朝文武大臣的面,他也不管皇帝愛聽不愛聽,操著一口湘鄉(xiāng)方言嘰里呱啦就是一頓說。平時聽慣北京話的皇帝有時也聽不懂他在說什么,時不時打斷。滿朝文武想笑又不敢笑。曾國藩沒辦法,放慢語速,一字一句地說給皇帝聽。結(jié)果,皇帝聽懂了,也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