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絲
翻開家里的舊相冊,爸爸舊日的影像泛著啞光。
我的爺爺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上世紀(jì)70年代,爺爺四十多歲時患上糖尿病,把爸爸叫到病床前:“你是長子,以后要撐起整個家庭。”
也許,就因?yàn)檫@句話,一直勤奮學(xué)習(xí)的爸爸放棄了文革后恢復(fù)的高考。他16歲就開始工作,支撐家庭,做事有隱隱勁道,滔滔熱力,扒兩口家里的剩飯剩菜,每天能工作十幾個小時。哪怕到中年,對他來說,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夏天能吃上兩片沙瓤的西瓜,冬天能喝上碗熱乎乎的狗肉湯,就是對自己最大的犒勞。
年輕時,他沒日沒夜地工作。1980年,他在小縣城運(yùn)輸公司做過汽車修理,在車間里,他一個人頂好幾個人的活兒,思路靈活,工作生猛得勢如破竹。年輕時,他有些能耐,難免對一些能力不如他的同事有些倨傲。幾年后,他離開運(yùn)輸公司,買一艘船采沙。
那時,爸爸每天起早摸黑開著船去江邊采沙。船上馬達(dá)聲隆隆作響,有時候有一兩尾魚躍到船上。他拎回來當(dāng)我的寵物。
我家附近有一座橋,是別人用爸爸抽的沙搭建的,現(xiàn)在看起來,“貌不驚人”,平平無奇。小時候,他帶我和弟弟去郊游時,很得意地指著這座橋說:“這是爸爸抽的沙建的?!?/p>
爺爺一個月的工資才四十多塊,爸爸一個月已經(jīng)賺一千多塊。在當(dāng)時,一斤新鮮的鯉魚一塊錢一斤,國產(chǎn)的名牌手表六十塊一個。爸爸用他賺的錢換回了電視機(jī)、收音機(jī)、電冰箱、洗衣機(jī),家里不再是單調(diào)寡淡的顏色,而有了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
他的工作是娛樂,娛樂是工作。閑下來的時候,他偶爾看一下電影和電視劇。他最喜歡看的電影是印度電影《流浪者》。這部電影講述了一種觀念:“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庇《壬鐣?,等級如此森嚴(yán)。不知道他是否覺得在中國社會也是需要“吃得苦中苦”,才能在等級森嚴(yán)的社會里分一杯羹。他扔給我一大疊舊報紙,在上面練毛筆字——“立志騰飛”。
除了讓我練毛筆字,他喜歡教我讀詩。在我很小時候,在那些忙完汽車維修的夜里,在做抽沙船遲歸的夜里,給我讀李白的“花間一壺酒”,讀李煜的“一江春水向東流”。前者是灑脫中帶著孤獨(dú),后者卻寂寞里透著滄桑。唐詩是雋永的,是心聲的寫照,是孤獨(dú)的慰藉,也是他給年少時的我的禮物。
再后來,1999年,爸爸回到一個國企單位,不久后又逢上下崗潮。被買斷工齡的那一年新年,他喝了一瓶酒,醉著在每個門上貼上意味著寓意新年吉祥的紅紙,唱著陳百強(qiáng)的《一生何求》。第二天,他又開始忙著辦他的鞋廠,因?yàn)樗€需要養(yǎng)家糊口。
到2000年,我的媽媽離開人世。中年下崗、喪妻,還要拉扯大兒女,對于爸爸來說,可謂陷入人生困境,和意氣風(fēng)發(fā)的青年時代相比,可謂悲涼,像春水潺潺而過,像秋葉簌簌飄落。我第一次看到他落淚,可是,第二天,他還是依舊抖擻一下,又默默地出門工作去。
很多年后,我想起他那時的背影,想到食指的詩:
當(dāng)蜘蛛網(wǎng)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臺,
當(dāng)灰燼的余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執(zhí)地鋪平失望的灰燼,
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
當(dāng)我的紫葡萄化為深秋的露水,
當(dāng)我的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
我依然固執(zhí)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
到了晚年,生活自足,兒女安定,他才感覺盼來了烏云背后的幸福線。早年的恃才倨傲也罷,中年的窘迫慘淡也罷,都只是人生的底色。所有的一切都是歲月光陰里枝枝葉葉的細(xì)碎搖曳,光影縫隙,雁過留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