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以“刑事可罰性的客觀條件”來認識丟失槍支不報罪

2016-05-14 16:09:11蔣捷
法制博覽 2016年7期

摘要:丟失槍支不報罪是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然而該罪存在過失抑或故意犯罪之爭。過失說與刑法的基本規(guī)定相矛盾。將“嚴重后果”理解為刑事可罰性的客觀條件,有助于認定該罪為故意犯罪。

關鍵詞:丟失槍支不報罪;刑事可罰性的客觀條件;故意犯罪

中圖分類號:D924.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0-0100-02

作者簡介:蔣捷(1989-),男,漢族,江蘇南京人,東南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學。

通說認為丟失槍支不報罪是過失犯罪,其實并不妥當。首先《刑法》第15條第2款規(guī)定:過失犯罪,法律有規(guī)定的才負刑事責任。通觀《刑法》全文,過失犯罪一般規(guī)定為“過失犯某罪的,處……”。在過失犯罪的條文之前,都會先規(guī)定該行為的故意犯罪,然后規(guī)定該行為的過失犯罪。從《刑法》第二章的結構來看,先規(guī)定了故意犯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行為,然后在該條的第二款規(guī)定了“過失犯前款罪的”。也即,只有法律明文規(guī)定了過失犯罪的,才科處刑罰,這正好符合《刑法》第15條的第二款的精神。但是,丟失槍支不報罪并沒有“過失犯前款罪的”規(guī)定,如果認為該罪為過失犯罪,那么,相應的故意犯罪卻沒有規(guī)定,這是不可思議的。并且,刑法主要以處罰故意犯罪為原則,以處罰過失犯罪為例外,如果刑法處罰某種過失犯罪,那么肯定會先處罰對應的故意犯罪。同時,刑法未必處罰故意犯罪相對應的過失行為。通說將該罪認定為過失犯罪但又沒有對應的故意犯罪,有違刑法的基本原則。第二,雖然故意或過失是針對行為所造成的后果的內心態(tài)度,但所謂“后果”是指由危害行為直接導致的、在行為人支配和控制的因果鏈條上的結果,而不是超出行為人支配范圍而由后續(xù)介入因素所導致的后果,盡管后面的嚴重后果屬于廣義的社會生活意義上的后果,但是顯然不能以之判斷行為人的內心態(tài)度。通說實際上將行為導致的直接危害后果與間接嚴重后果等同起來看待。第三,過失說有違責任主義原則。責任主義以尊重人的自由意志為基礎,以行為人在自由意志支配下本可實施合法的它行為(即它行為可能性)卻故意或過失地實施不法行為為非難的根據。即使行為人實施了符合構成要件、違法且有責的行為,因而被刑事歸責的,只能在行為人本人有責地實施的犯罪行為所呈現(xiàn)的罪責程度范圍內適用刑罰。對于該罪,在出現(xiàn)丟失的槍支被他人撿到后用于違法犯罪活動這一后果,是行為人無法支配和控制的,也就不應以這一后果來判斷行為人的內心態(tài)度以及對之進行歸責。

一、危害后果與嚴重后果的區(qū)別

由上可知,危害后果和嚴重后果不同。所謂“危害后果”是指危害行為給該罪所保護的法益造成的現(xiàn)實損害或者威脅。危害后果具有三個特征:一是特定的原因導致,也即導致危害后果的原因只能是危害行為;二是客觀的外在表現(xiàn),即危害后果是危害行為所導致的客觀呈現(xiàn)出的事實情況,只要發(fā)生了就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三是,后果的現(xiàn)實性,即危害后果必須是危害行為對法益造成的現(xiàn)實的損害或者威脅。而該罪中的“嚴重后果”顯然是由危害行為所間接導致的,給該罪所保護法益以外的某種法益所造成的現(xiàn)實損害。二者雖然都表現(xiàn)為刑法所保護的某種法益受到了現(xiàn)實損害,都為刑法目的所否定,但“危害后果”與“嚴重后果”有著截然區(qū)別。第一,遭受損害的法益不同。以該罪來看,丟失槍支不及時報告的行為,對我國實行的嚴格的槍支管理秩序造成了危害?!稑屩Ч芾矸ā返?4條規(guī)定:槍支被盜、被搶或者丟失,不及時報告的,由公安機關處警告或者十五日以下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稑屩Ч芾矸ā返囊?guī)定,正是體現(xiàn)出了危害后果與嚴重后果的區(qū)別,對槍支管理秩序造成危害的,受行政處罰;如果丟失且不及時報告的行為造成了嚴重后果,威脅了公共安全,則構成犯罪,由刑法來進行刑事處罰。也即,《槍支管理法》用是受到行政處罰還是刑事處罰來界定危害后果與嚴重后果的區(qū)別,這是可取的。第二,與危害行為的關系不同。危害行為直接導致危害后果,在這之后介入了行為人所不能支配的后續(xù)因素而間接導致的后果才是嚴重后果。以該罪來看,危害后果是,行為人丟失槍支后不及時報告的行為,使槍支處在失控的危險中,使槍支管理秩序受到損害,但尚不能說,就一定會威脅到公共安全,因為有被行為人找回或者被第三者找到之后上繳的可能。如果被第三人撿拾后用于犯罪活動(屬于行為人不能控制的后續(xù)因素),則此時才威脅到了公共安全,才能被稱為是嚴重后果。第三,二者在犯罪論中的作用不同。故意犯罪中,危害后果對犯罪形態(tài)有影響;過失犯罪中,影響著犯罪成立與否。而嚴重后果只是在于影響犯罪成立與否,是構成犯罪的要素。一般而言,當危害行為的性質并不很嚴重時,“嚴重后果”就在犯罪成立上發(fā)揮作用。以該罪來看,如果按照通說的看法,只需要危害后果就能決定該過失犯罪能否成立,而無須再規(guī)定“嚴重后果”,而這與該條的規(guī)定不符合,該條恰恰規(guī)定了“嚴重后果”才能導致犯罪成立,因此通說實難成立。第四,二者的表現(xiàn)形式不盡相同。危害后果的表現(xiàn)形式有兩種即實害后果和危險后果。實害后果是指危害行為致使法律所保護的人身、財產、社會秩序、等法益遭受破壞、損傷、毀壞、滅失、等各種事實狀況。危險后果是指危害行為引起法律所保護的利益足以發(fā)生一定的危害后果的狀態(tài)。而“嚴重后果”僅僅表現(xiàn)為實際損害而不包括現(xiàn)實的危險狀態(tài)。以該罪來看,規(guī)定“嚴重后果”,正是表明了該行為使法益遭受到了實害后果,因此才達到了需要科處刑罰的程度,否則也沒有必要規(guī)定“嚴重后果”,有危害后果即可。此外,二者與行為人的主觀罪過聯(lián)系并不相同。危害后果與主觀罪過聯(lián)系緊密。行為人對危害后果的認識程度與有無認識決定著行為人主觀罪過的性質與有無。而“嚴重后果”與主觀罪過之間卻沒有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它不能決定行為人主觀罪過的有無和性質。以該罪來看,認識到危害后果在該罪中決定著一個行為是否違法且有責,而“嚴重后果”卻是決定是否處以刑罰的根據。

二、做為刑事可罰性的客觀條件的嚴重后果

我們知道“一種行為是否需要刑事處罰,取決于借助國家刑罰的手段進行糾正性干涉的必要性。當一個行為是符合行為構成的、違法且有罪責之時,就存在著值得刑事處罰性,但是,當刑事處罰的一種預防必要性加入進來之后,一種值得刑事處罰的行為就是需要刑事處罰的?!蔽覈靡话氵`法行為與犯罪來界分一種行為是否有用刑罰對之預防的必要。該罪有關“嚴重后果”的規(guī)定,使刑法與整個社會利益的結合成為顯而易見的。因為除了刑事司法利益之外,這種結合使刑法做為最后手段(即其它部門法的保障法)這一國家目的也得到了表達。如果其它部門法,足以保護公共安全,也就沒有動用刑法之必要。同時,一種行為如果尚未嚴重到動用刑罰的地步,那么刑罰的必要性也就不存在,因為對這個行為人的特殊預防不能顯示出對其未來行為的效果,反而有罰過其罪之嫌;對大眾的一般預防也會因為危害結果過輕而難以產生警戒警示的作用,難以讓人從思想上重視起來,反而喪失了一般預防的作用。所以,“嚴重后果”在該罪中應當做為刑事可罰性的客觀條件,有責且不法的丟失槍支不報的行為必須附加了“嚴重后果”才能夠引發(fā)刑事可罰性。并非所有的丟失不報的行為都需要刑罰,而只有那些達到了“嚴重后果”的行為,才有動用預防性處罰的必要性,才有必要既警示行為人應該謹慎行為,又可以提高一般大眾的法意識;通過利益之間的權衡,動用刑罰才能有效保護秩序、保護公共安全,故需要科處刑罰。

把“嚴重后果”與危害后果相區(qū)別,有助于理解該罪主觀認識上的問題。本文認為,該罪行為人主觀上認識到的危害后果應當是丟失的槍支處于失控狀態(tài),破壞了槍支管理秩序。首先,丟失不報的危害行為直接引發(fā)了槍支管理秩序被破壞的危害后果。根據有關法律法規(guī),配備公務用槍的人員有義務在丟失槍支后及時報告。違反了該義務,正是對槍支管理秩序的直接破壞。其次,槍支管理秩序是該罪所侵犯的法益,也是丟失不報行為的直接指向。如上所述,槍支管理秩序并不等同于公共安全,槍支管理秩序的失控并不意味著公共安全一定會受到威脅。行為人在主觀上認識的內容是危害后果,即對槍支管理秩序的破壞,“嚴重后果”是對公共安全的破壞(遠大于對槍支管理秩序的破壞),是刑事可罰性的客觀條件,并非行為人行為的直接指向,故而難以要求行為人認識,行為人也難以認識到。

因此,本文認為丟失槍支不報罪是故意犯罪。首先,如前述,“嚴重后果”做為刑事可罰性的客觀條件,只是決定某一行為是否達到需要受刑罰處罰的客觀因素??陀^條件是客觀存在于現(xiàn)實中,行為人是否認識到不影響其存在的客觀性,只是決定丟失槍支不及時報告行為是否達到需要刑事處罰的程度的條件。將本罪認定為故意犯罪,故意的認識內容僅僅包括認識到危害后果,而不包括認識到做為客觀條件的“嚴重后果”。如果認識到破壞了槍支管理秩序,而事實上未達到危害公共安全的“嚴重后果”,也就毋須動用刑罰。而只認識到了“危害后果”,但事實上卻達到了危害公共安全的“嚴重后果”,那么,在責任主義的限制下,也只能在行為人本人有責地實施的犯罪行為所呈現(xiàn)的罪責程度范圍內適用刑罰。這樣,就有效的保持了刑法的謙抑性,不會過分擴大刑罰的范圍。其次,認定故意犯罪符合罪刑相適應原則。該罪在主觀方面的意志內容,只是對“槍支失控狀態(tài)的危害后果”的希望或者放任態(tài)度,而并非對“危害了公共安全的嚴重后果”的希望或者放任,因此,行為人的內心態(tài)度就不是直接針對公共安全領域的危害,主觀惡性就大大降低了。這樣,結合該罪規(guī)定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法定刑,就符合了罪刑相適應原則。再次,認定該罪為故意犯罪符合實際情況。在司法實踐中,根據《槍支管理法》,丟失槍支不報的行為一般追究行政責任,并不直接追究刑事責任。當發(fā)生“嚴重后果”時,司法機關也很難考證行為人對“嚴重后果”的內心態(tài)度。本文認為故意與過失是位階關系,故意包含過失,在難以考證時,認定為故意犯罪既不會寬縱犯罪行為;結合該罪較輕的法定刑,認定為故意犯罪,也不會罰過其罪,可以實現(xiàn)罪刑相適應;同時,也有利于實現(xiàn)積極的一般預防的效果,保護民眾對法秩序存在與貫徹效力的信賴,鞏固民眾的法意識,強化民眾的法忠誠。所以,符合司法實踐的實際情況。

[參考文獻]

[1][德]羅克辛.德國刑法學總論(第一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2]金澤剛,方培.丟失槍支不報罪構成問題辨析[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12(11).

[3]韓哲.關于丟失槍支不報罪主觀罪過形式的探討[J].法學評論,2005(5).

[4]周銘川,黃麗勤.論丟失槍支不報罪之限制處罰范圍要素[J].山西警官高等??茖W校學報,2005(12).

[5]魏建文.論主客觀相統(tǒng)一原則在犯罪論中的貫徹[J].法學雜志,2012(4).

[6]盧有學.論并存罪過[J].法律科學,2015(1).

株洲县| 丹凤县| 武穴市| 东方市| 营口市| 德钦县| 临海市| 沙坪坝区| 浏阳市| 手游| 东安县| 玉田县| 怀远县| 洪湖市| 正宁县| 通化市| 高要市| 宣汉县| 福泉市| 当雄县| 紫阳县| 麦盖提县| 扎囊县| 和平县| 商水县| 张北县| 黔东| 德庆县| 浑源县| 柘城县| 万荣县| 宝兴县| 家居| 麻城市| 永寿县| 门源| 牡丹江市| 亳州市| 长泰县| 启东市| 福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