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梁祠后壁及左壁的第一層裝飾帶有七幅敘事性畫像,是以《列女傳》為文本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女性道德主題的列女畫像石。對于武梁祠列女圖像的身份從武梁根據(jù)時代觀念和個人觀念上為選材依據(jù)研究,又圍繞著武梁母親加以延伸探討,使武梁祠列女圖像的身份進一步確認。
【關鍵詞】武梁祠;列女圖像;節(jié)婦;身份
武梁祠內部裝飾有大量完整精美的古代畫像石,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一處畫像遺存。武梁祠上部裝飾區(qū)域中的七幅“列女”故事全部出自《列女傳》的《貞順》和《節(jié)義》兩卷,分別是:梁寡高行、魯秋胡妻、魯義姑姊、楚昭貞姜、梁節(jié)姑姊、齊義繼母、京師節(jié)女。那么,作為有文本可依的列女畫像,武梁祠的設計者為何在面對《列女傳》數(shù)以百計的故事里唯獨只表現(xiàn)這七位女性?這樣的選擇是巧合和隨意,還是有明確的傾向性?
一、武梁祠列女圖像身份與時代及武梁個人觀念的關系
古代通過祠堂的祭祀,以強化宗法社會的禮制與教化以及表達對祖先的思念之情和尊崇之意。所以祠堂也有教化的功能,對于武梁祠的七幅敘事性畫像的存在,不難解釋,這是設計者的觀念。漢代統(tǒng)治階級對民眾貞節(jié)觀念逐步加強干預,統(tǒng)治階級用歷史故事、現(xiàn)實中的典型事例,并且運用物質和精神獎勵的方法,對人們的思想進行影響,力圖達到示范的效用。兩漢現(xiàn)實社會貞節(jié)觀念的淡薄,正是政府和漢儒們竭力倡導的原因所在。武梁祠的設計者偏偏只從《貞順》與《節(jié)義》兩卷中挑選人物,這與這些人物本身所具備的品德密不可分。所以這些婦女所共同擁有的美德是“貞”與“節(jié)”,這兩點被漢代儒家視為婦女最重要的品德,所以這七幅經(jīng)過嚴格選擇的列女圖像最終以群體性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武梁祠墻壁上。由此可以得出武梁祠七幅列女圖像的選材可能是當時貞節(jié)觀念的一種映射表現(xiàn)的結論。
巫鴻在其著作《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中認為:武梁祠的主人武梁極有可能是這座祠堂的設計者,武梁祠也是歷史上最早由個人設計以傳達自己思想的藝術作品。武梁作為一個忠實的儒家學者,那么關于“貞”與“節(jié)”被漢代儒家視為婦女最重要的品德自然也被儒生武梁所推崇,他似乎也把這種觀念應用于武梁祠畫像石的設計上。這些圖像不僅僅是對婦女的道德規(guī)范做了一般性的陳述,對于“列女”選擇性的表現(xiàn),也可以看出武梁個人愿望的表達。因為這七幅“列女”:一類是寡婦,一類是兄長死了以后的姊妹。武梁想通過這些故事灌輸一種觀念:自己死了以后,夫人和姊妹要盡心撫養(yǎng)自己的兒子,保證武氏血脈的興旺。這些被特殊挑選出來的列女也表達了武梁對其子孫后裔的深切關注,這種關注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語境里是很自然的,因為在這種文化里一個家族血脈的延續(xù)被認為是至關重要的事情。武梁祠是一個家庭祠堂,每年家里人都要到這里祭拜,祭拜就要看畫,就得接受這種教育。武梁祠的七幅列女故事正是漢代貞節(jié)觀興起的反映,而武梁祠又將這七幅列女的故事繪于祠內畫像石上,并加以強調,使它具有象征意義和教化作用,從而起到影響子孫的作用。所以武梁祠列女圖像的身份跟當時的時代觀念和武梁的個人觀念有不可分割的關系。
二、武梁祠列女圖像身份與武梁母親的關系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里,家族觀念相當深刻,祠堂就是封建時代的產(chǎn)物,同時也是夫權、男權思想的體現(xiàn)。在古代男尊女卑的時代,女性均與祠堂無緣,除非因觸犯族規(guī)在這兒懲罰,甚至在祭祀活動時她們連祠堂的大門都不能進入。但是武氏墓地的構建卻一反常態(tài),從武氏墓地里發(fā)掘的石碑及石闕上的銘文中有五處記載了武氏家族的譜系以及其中四位成員的生平。所以武氏墓地的始建年代學術界一般認為是西闕銘文中所提及的公元147年,那就說明武氏墓地的建造因由武梁的母親建造;在碑銘中武氏家族十一位成員也被提及,但在譜系里只有一位女性出現(xiàn)那就是武梁的母親。這些信息跟古代封建家族墓地祠堂的構造有所違背,按理說家族墓地和家族譜系都不應該出現(xiàn)女性,更不可能因女性而建造家族墓地。“孝子”是中國儒家思想核心之一,受到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的重視與弘揚,是維系其封建統(tǒng)治的精神紐帶與思想基礎,漢代社會更是注重孝道,甚至出現(xiàn)了“以孝治國”的觀念。武氏子孫如果為了迎合當時的社會盡孝潮流建墓地修祠堂的話,也應該為其父親或父母二人一起建造,就算漢代“母氏尊崇”,女主頻臨朝政,與“孝母”的國策有關,但作為一個家族墓地也不應該第一代沒有武氏子孫的存在。對于這個問題尚不能有結論,由此可以看出武梁母親在武氏家族成員心中的重要性,也希望武氏子孫世世代代銘記和尊崇她。
通過以上材料,暫且不說武梁父親是如何存在的,但可以推斷武梁的母親是一個人撫養(yǎng)自己的孩子,根據(jù)大量的漢代實例,女子一旦寡居,她的父母常常會建議甚至強迫她再嫁。武梁祠的七幅列女故事的出現(xiàn)也由此可以理解為是武梁對母親婦德的贊頌和緬懷。從譜系看除了武梁母親一個女性外,沒有出現(xiàn)任何一個女性,可以看出武氏墓地和祠堂的發(fā)展還是按照封建家族墓地祠堂結構構建的。那就是說武梁祠的七幅列女故事不僅僅是武梁個人的期望囑托,也是武梁對其在世的妻與子孫后代的期望囑托。還有一種推斷,如果按照古代封建制度女性是不能進入祠堂供奉和祭祀祖先的,那么這七幅列女故事只能給武氏男性子孫觀看,那只能說明,這是武梁想讓子孫后代都對同這些列女擁有一樣婦德的自己的母親所尊崇和銘記她為武氏家族血脈延續(xù)的功勞。
三、結語
通過以上內容,了解到武梁本人作為“設計師”參加了這所祠堂的設計,祠堂內的圖像材料并不是創(chuàng)作出來的新故事,也不是創(chuàng)作出來的新畫像,而是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對于主題進行選擇和組合。所以通過武梁祠列女圖像中所反映出的獨特的精神世界,對于武梁祠的七幅列女畫像故事和曾參畫像故事的選擇,不難看出,武梁的意圖是用這些故事教誨他的妻兒和武氏子孫要維護家庭的和睦和對家族血脈延續(xù)的責任。同時也是對自己母親尊崇的一種表現(xiàn),他希望可以通過這些列女圖像的故事,讓自己和武氏子孫一起緬懷自己的母親及銘記母親為武氏血脈延續(xù)的功勞。武梁祠的七幅“列女”故事體現(xiàn)了武梁的個人觀念,也體現(xiàn)了他對家人和后代提出的期望囑托。
【參考文獻】
[1] 巫 鴻, 著. 柳楊岑河, 譯. 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2006.
[2] 張元媛. 淺析東漢武梁祠畫像石中所反映的精神世界[J]. 陶瓷史話·陶瓷科學與藝術, 2011,3.
【作者簡介】
何雯霞(1990—),女,單位:河南大學藝術學院,主要研究方向:藝術史與藝術文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