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艷
宜賓——酒都,載4000多年釀酒史。作為酒文化的載體——酒器,品種豐富,引人注目。有陶制的、銅制的、瓷制的罍、壺、斗、勺、罐、壺、杯、碗等,從釀酒、盛酒、取酒到溫酒、飲酒一系列的酒器齊備無缺。在這品類繁多的酒器中,宜賓市博物院藏有一件特別的酒具——清道光粉彩花卉紋套杯。
套杯,即成套之杯,是套具的一種。其歷史悠久,《飲流齋說瓷》中記載:“套杯之制一至十,小至大,歷朝均有之?!庇懈鞣N質(zhì)地制成的,或銅錫,或髹漆,或木竹,或瓷器。漢代有“君幸酒”漆耳套杯,因價格十分昂貴,故為宮廷及貴族官僚所專用。據(jù)目前所見,以清代最多,尤以彩繪瓷器套杯受世人喜愛。關(guān)于套杯,《紅樓夢》第四十一回有段描述:“鳳姐乃命豐兒:‘南面里間屋書架子上,有十個竹根套杯取來?!瓌⒗牙岩豢矗煮@又喜,驚的是一連十個挨次大小分下來,那大的足足的似個小盆子,極小的還有手里的杯子兩個大,喜的是雕鏤齊絕,一色山水樹木人物,并有草字以及圖印?!薄肚宄笆反笥^·大內(nèi)異物》也載:“其一酒杯,二十有四,由大及小,如窣堵波。高二寸許,旋木為之,質(zhì)黃色有木理。薄如紙,噓氣輒可飛動,然能注酒?!鼻宕鸁频拇少|(zhì)套杯,以彩繪的居多,且多為10個一套,大小漸次可疊放成一個整體,散開來又形成依次遞減的單體。既可做飲具,亦為一種精巧的工藝鑒賞品。
這樣的瓷質(zhì)套杯,一套少則3至5件,多則20件,因為是由多個大小不同的杯子依次套疊而成,所以成型時必須嚴格把握每件單體杯子的尺寸大小,造型輪廓、胎體厚薄。要燒制套杯,首先要解決薄胎瓷的工藝技術(shù)。薄胎瓷,輕薄如紙,有的幾乎以釉汁制成,故稱脫胎瓷,稍厚的釉稱半脫胎,達到薄如紙的稱為真脫胎。脫胎瓷的制作,從配方、拉坯、修坯、上釉到裝窯燒成都有一套嚴格的工藝流程和技術(shù)要領(lǐng)。修坯是其中最關(guān)鍵的一環(huán),有的反復(fù)修近百次之多,才能將2至3毫米厚的粗坯修到蛋殼樣薄。
在薄胎工藝之后,就要選擇適宜套杯的釉彩裝飾工藝。從清康熙晚期萌芽,至雍正、乾隆朝盛行的粉彩,一直到清末都是彩瓷的主流,乃至今天,仍受到廣泛的贊譽。
粉彩是瓷器的一種釉上裝飾,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礎(chǔ)上,從琺瑯彩瓷器蛻化而來的。由于粉彩的主要材料和施彩方法都很多是外來的,因此又有“洋彩”之稱。其步驟是依照原先畫成的花朵的輪廓范圍,先填上一層玻璃白,等干以后,再以色料進行渲染。效果是使花瓣有濃淡明暗之感。從花心到花瓣越往外,紅色洗去得越多,色料本身就造成不同層次的立體感。所用彩料,如以黃金為呈色劑的胭脂紅、羌水紅,又有洋綠、洋黃、洋白、翡翠等色。焙燒溫度在700℃多度,比五彩略低,色彩比五彩豐富,更柔和淡雅,顯得柔軟,因此又有“軟彩”之稱。粉彩的盛行很快取代了五彩的地位。道光粉彩,除白地粉彩器外,還有各種色地開光粉彩,而且往往和描金工藝相結(jié)合。器物除大量的碗、杯、盤等的日用器皿外,還有瓶、罐及少量文房用具;圖案以荷花、籟瓜、各種花蝶蟲草、嬰戲圖、清裝仕女為突出。畫工細膩,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精巧的器型,配上典雅的粉彩,兩者相映成趣,實在是給可分可合的套杯錦上添花。
宜賓博物院藏的這套花卉紋套杯,稱的上是清晚期粉彩的代表作。它屬半脫胎瓷,胎骨細膩;制作精致,造型規(guī)整;釉面純凈,裝飾柔麗。一套10個,口徑4.7-10.7厘米,高1.2-5.7厘米,底徑2.6-5.6厘米。造型一致,形似倒置的馬蹄,故有馬蹄杯之稱。形狀為敞口、削腹、平底內(nèi)凹面,白釉地粉彩。而底無款,圈足未施釉,為支圈疊燒而成。十杯相疊,口平如一,在同一水平線上,十只口沿緊密有序,且分散時靈活自如。每件杯身外壁分別繪有菊花螞蚱、蘭花、梅花,牽?;ā⑻一?、月季、迎春等花卉,其中菊花上的螞蚱沉浸其間,形象生動、情趣盎然。最小的一件內(nèi)心還繪有一幅正在綻放的荷花圖。杯壁飾圖與型體相配,疏朗而渾然有致。畫面設(shè)色豐富,用“渲染法”繪彩,素雅、鮮麗兼而有之,整體給人以清新自然的美感,猶漫步在春暖花開的花叢里。在賞心悅目的同時不禁想知道造這么精致的酒杯用來品酒有什么文化意涵?那又是怎樣一種觥籌交錯場景呢?
當?shù)厝?,特別是文人,在飲酒時在注重杯子的藝術(shù)造型、文化內(nèi)涵的同時,非常注意酒德,低吟淺唱,細斟慢酌,形成了飲酒的地域風尚,極少狂飲爛醉之徒。宜賓的飲酒風尚,從這套酒杯可略見一斑。古人云:非酒器無以飲酒,飲酒之器大小有度。筆者猜想認為,這種漸次增大的杯子是對每次飲酒數(shù)量的限定。據(jù)凌受勛教授的《岷江地域酒文化瑣記》民間調(diào)查考證:“用裝一‘丹酒的馬蹄形杯來限量飲酒在當時宜賓岷江一帶場鎮(zhèn)酒店是相當盛行的。一‘丹就是老秤4兩酒,合新秤2兩5錢酒。這一‘丹酒喝下后,人也達到微醺,既過了酒癮,又不會大醉失態(tài)?!泵耖g尚如此,文人雅士更講究。此套杯最大者能裝一“丹”酒,依次遞減。2011年喜捷公館壩糟坊頭明代釀酒作坊遺址出土一個一“丹”的馬蹄杯殘片,杯底有“上品佳量”款,再次提供了宜賓酒德形成的一個實物證據(jù)。
除限量飲酒外,它還是測酒量、行酒令時娛樂的一種器具。前文提到,紅樓夢四十一回,劉姥姥到賈府用套杯喝酒的記載,在劉姥姥看到鳳姐命豐兒拿來的10個大套杯,忙說道:“拿了那小的就是,怎么這么多?”鳳姐笑道:“這個杯沒有喝一個的理。我們家因沒有這么大的量,所以沒人敢使他?!囟ㄒご纬砸槐椴攀沟??!辟Z母、薛姨媽、王夫人知道她上了年紀的人,禁不起,忙笑道:“……不可多吃,只吃這頭杯罷?!比绻鞍ご纬砸槐椤保且欢ㄊ蔷屏康臉O限,真正的“海量”。吃了“頭杯”,那后邊依次減少的可以稱“二杯”、“三杯”……
對于行酒令時的具體規(guī)則游戲,是由每一次酒席推舉的酒令官決定。余者聽令輪流說詩詞、聯(lián)語或其他類似游戲,違令者或負者罰飲。據(jù)清代俞敦培著《酒令叢鈔》記載,酒令大體分為四大類,即:古令、雅令、通令、籌令。雅令,是指文人的酒令,這類酒令按內(nèi)容可分為字令、詩令、詞令和花鳥蟲令?!都t樓夢》第二十八回,寶玉笑道:“如此濫飲,易醉而無趣,我先喝一大海,發(fā)一個新令,有不尊者,連罰十大海,逐出席外與人斟酒?!边@個“十大海”的處罰,極具威懾力,足以顯示令官的權(quán)利。這套瓷杯在酒席上具體使用規(guī)則,考之歷史,實無定制,應(yīng)由令官根據(jù)酒席上的人員情況加以發(fā)揮而定,哪種規(guī)則喝大杯,什么時候喝小杯,使宴樂無窮,形成一種氛圍,形成一種文化氣息,成為中國酒文化上的一朵奇葩。
(作者單位:宜賓市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