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會學者不如樂學者”,提高課堂效率最好的途徑就是讓學生愛上課堂,樂在其中。
一、引入體驗,讓學生的學習熱情經(jīng)久彌新
在教學過程中我總是抓住學生身邊最熟悉的資源加以利用,讓學生覺得學習與生活息息相關(guān),有聲有色,如此親近,自然畏學,厭學情緒就會少了,興趣自然就來了。同時,開發(fā)生活體驗更能促進學生的理解力。比如在教《美麗的小興安嶺》時,有個句子要引導學生體會表達的順序——“夏天,樹木長得蔥蔥蘢蘢,密密層層的枝葉把森林封得嚴嚴實實,擋住了人們的視線,遮住了藍藍的天空?!睂W生一時無處下手,于是我先引導學生想象自己站在樹下的情景,然后問學生:這“擋住人們的視線”與“遮住藍藍的天空”能否對換?學生調(diào)動自己的體驗,馬上知道這是按參觀者的視線,從下往上寫的。理解就在情境中,比直接解說要鮮明生動得多!
二、尊重情感,讓興趣在創(chuàng)學中噴薄
尊重,是心靈的雞湯,是情感的補藥,是一切幸福的基礎(chǔ)。要想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學習的快樂,首先必須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情感、想象、疑惑……甚至尊重他們的不適、別扭、錯誤……尊重學生,就要從實際出發(fā),實在考慮他們的學習基礎(chǔ)、接受能力、經(jīng)驗局限等等,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被理解被重視中噴薄靈感。
在聽《池塘邊的叫聲》一課時,老師在指導學生讀小魚得問話“岸上怎么樣?我從來沒有去過”這一句時,要讓學生讀出小魚對外面的世界的好奇心,有個學生讀時強調(diào)了“岸上”一詞,但老師說:“沒讀出好奇來?!绷硪粋€學生重讀“沒有”,老師還是說“沒有讀出來。”讀了幾個后,她宣布答案,“應(yīng)該強調(diào)‘從來。”其實,讀書是一種個人解讀,根據(jù)學生的理解不同自然有不同的理解,把不同的理解融入朗讀,自然就有不同的讀法。我倒覺得這幾個學生的幾種讀法都讀得不錯,讀出了他們不同的心境!如果教師能站在尊重學生的角度想想,俯身問問:你為什么這樣讀?相信小朋友的回答會精彩得令人贊嘆連聲呢!
在教《別董大》這首詩時,經(jīng)過學生的反復讀悟后,我要學生把這首詩中的景物找出來,列在紙上,然后我讓學生補充填空:什么樣的景物(如: 的黃云)……我再讓學生把這些景物聯(lián)系起來想象一副圖畫來,接著讓學生愿意說的,就用嘴把自己想到的說出來,喜歡畫的,就把自己想的用筆畫出來。學生說的說,畫的畫,各展所長,學得很開心。期間,我看到有個學生畫的大雁飛得低低的,差不多快貼到地面了。我問他為什么這么畫,他說:“北風吹雁雪紛紛”,風大雪大,雁怎么能高飛呢?我馬上夸獎了他善于讀、想。
三、平等交流,讓學生在和諧中發(fā)展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領(lǐng)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yīng)又往往是多元的。”“應(yīng)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保ā墩Z文課程標準》)
情感是悟的催化劑,有時也是悟的指向,只有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珍惜學生在課堂自然流露的情感,重視和學生的平等交流,不強加意見,不刻意扭曲,才能讓學生的生命自然舒展,煥發(fā)生機。
在學《媽媽的葡萄》篇課文時,開始學生覺得太奇怪了,為什么狐貍媽媽明明帶回的只是一串葡萄,怎么小狐貍后來卻吃到了一串又一串葡萄呢?……經(jīng)過學生仔細讀文,討論后,學生明白了狐貍媽媽在為救小狐貍引開獵狗之前,是將那串葡萄放在離家不遠的一棵樹下的,后來小狐貍長大后再回來時樹下長出了葡萄藤,結(jié)出了一串串的葡萄。那么?葡萄怎么種下的呢?大家見仁見智:有的說是自然幫的忙,狐貍媽媽不幸遇難了,那串葡萄留在樹下,風吹雨打,葡萄腐爛,種子被雨水沖進土壤,于是生根發(fā)芽了;有的說可能是獵人被狐貍媽媽感動了,雖然沒能及時從獵狗手中救出狐貍媽媽,但他也想替狐貍媽媽完成心愿,所以種下了葡萄……這兩種看法都折射出學生對人性的理解,都有自己的獨特體會,我鼓勵了學生的理解,并表揚他們,前者會觀察,具有一定的自然知識,后者心底善良,想象豐富。學生得到這樣的認可,思索的門就更加開放了,整堂課高潮迭起,學情激蕩,充滿昂揚的歡樂——這就是思考的樂趣,體驗中心領(lǐng)神會的歡欣。
平等交流催化了對課文的理解,帶動學生在自悟自學中登上了又一個見仁見智的自由體驗高峰,學生何愁不能發(fā)展自己的眼光和個性。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必須重視情感體驗和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交融,要注意創(chuàng)設(shè)開放式閱讀教學環(huán)境,講求藝術(shù)的方法,讓學生進行自覺主動的感受、體悟,并且重視獨特體悟,充分創(chuàng)造課堂樂學積極的氛圍。這樣,我們才能實現(xiàn)人的教育,讓學生真心愛上學習,真正“感悟”課文,“動腦筋,動心思,動情感”——在學習過程中激情迸發(fā),才會學得主動,學得生動,學得“感”“動”。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