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季羨林在德國拿到博士學位,準備回國。但由于當時納粹德國已經承認汪偽政府,中華民國政府設在德國的使館反而成了“非法機構”,而季羨林堅決不去汪偽政權使館辦理手續(xù),所以回國之事只好耽擱下來。
當時德國納粹政府為了戰(zhàn)爭,調集國內所有力量發(fā)展軍備,并在民眾間大征兵員。季羨林所在的哥廷根大學里的男生甚至教職員工幾乎都被征兵征走了。隨著戰(zhàn)爭的不斷擴大,德國國內的物資儲備日漸緊張。普通民眾的物資供應越來越吃緊,先是肉類和奶制品的供應銳減,后來面包和土豆也限量供應。有時候為了買一個糊口的面包,季羨林要跑幾個商店,排很長時間的隊。買回來的面包里面摻了魚粉,有一種腥味。有一次為了改善一下伙食,季羨林同一個德國青年騎自行車到鄉(xiāng)下去,幫一個德國農民摘蘋果,當了一天的工人。忙了一整天,得到了一籃子蘋果和五六斤土豆。季羨林大喜過望,當即把所有的土豆都下鍋煮了,煮熟以后就著僅存的白糖一口氣全吃了下去,但卻沒有一點飽的感覺。
當時指導博士論文的西克教授年事已高,因為食物的缺乏,身體一天天衰弱下去。季羨林心里很不是滋味,下決心一定要給教授做什么。于是季羨林積攢了一個月,省下來一點奶油,又用奶油和別人換了雞蛋、面粉和一斤白糖。季羨林興沖沖地把這些原材料交給一家糕點店,做成蛋糕,親自送到西克教授家里。當收到禮物時,教授夫感動得流下了熱淚。
好不容易挨到戰(zhàn)爭結束,美軍進入德國。由于中國屬于盟軍重要成員國之一,作為戰(zhàn)勝國的留學生,季羨林受到了美軍的優(yōu)待,每天可以去美軍駐扎處領新鮮牛肉和大米。季羨林把這些食物拿回住所,交給房東和西克教授,讓身邊的人美美地飽餐了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