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惠珍
內濕是如何生成的
內濕是因臟腑功能失調、津液代謝障礙引發(fā)的內生濕邪積聚體內而成。機體正常的水液代謝主要是由肺、脾、腎、三焦、膀胱之氣化來共同完成的。如《素問·經脈別論》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p>
脾主運化,喜燥而惡濕,對濕邪有特殊的易感性?!端貑枴ぶ琳媛笳摗氛f:“諸濕腫滿,皆屬于脾?!逼⑦\化水液正常,水液就不會停滯積聚于體內;若脾失運化則水液內停,甚至導致水腫。
肺主宣發(fā)和肅降。一方面,將津液輸布于全身體表以發(fā)揮滓液的營養(yǎng)和滋潤作用,津液通過代謝化為汗液而排出體外;同時,滓液通過肺的肅降作用,向下輸送到腎和膀胱,最后化為尿液排出體外。若肺失宣發(fā)肅降,則由脾輸送的津液就會停聚于體內,積聚而成內濕。
腎主水液,腎對于津液的輸布和排泄起著主宰作用?!端貑枴つ嬲{論》說:“腎者水臟,主津液?!比淼淖乙簹w于下焦之后,通過腎的蒸騰和氣化,升清降濁,使清的部分蒸騰上升,向全身布散,濁的部分下降化為尿液,注入膀胱排出體外?!夺t(yī)原·百病提綱論》曰:“內濕起于肺脾腎,脾為重,腎為尤重。蓋肺為通調水津之源,脾為散輸水津之本,腎又為通調散輸之樞紐?!?/p>
三焦主升降諸氣、運行水液,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素問·靈蘭秘典論》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三焦主全身氣機和氣化,元氣通過三焦輸布全身,當其氣化不行,致使水濕內停。若三焦水道不利,水液運行不暢,也可導致水濕內停。
內濕的形成還與大、小腸功能障礙有關,腸道功能障礙或傳化失常,或腸運無力,亦可導致內濕產生。
哪些人容易有內濕
個體特殊易感體質是內濕產生的內因。容易產生內濕的體質主要有陽虛質、痰濕質、氣虛質和濕熱質。陽虛質者最易內生濕邪。人過中年后,陽氣虧虛,陰氣白半,陽虛必生內寒,水液運化失常,內濕自生,或外感風寒、寒濕,或勞逸過度、過食生冷,導致陽氣受損,《醫(yī)原·內傷大要論》曰:“陽虛必生內寒,內寒必生內濕?!碧禎耋w質的人對濕邪也具有較強的易感性,《醫(yī)門法律·暑濕論》中說“肥人濕多。”氣虛質、濕熱質者也容易出現(xiàn)水濕不能化解、水停體內而成內濕證。
如果外濕強大而持久,即便是平和質、血瘀質、陰虛質及特稟質的人也會受到濕邪侵襲,所以同樣要注意防范外濕侵襲,以免傷及陽氣而引發(fā)內濕。
哪些食物會引起內濕
飲食不節(jié)食物如同藥物,具有偏性,也有寒熱溫涼之別。飲食不節(jié),或過食肥甘厚膩之物,其性滋膩,難以消化,最易聚濕生痰,從而導致脾胃損傷,脾胃功能失健,運化水濕的功能減退,水液在體內停留,產生濕邪。《素問·奇病論》曰“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此種膏粱厚味,油膩腥膻,易積濕生痰,而成痰濕。朱丹溪《丹溪治法心要》曰“肥白人多痰濕?!?/p>
嗜酒吸煙中醫(yī)認為,酒乃濕熱之性,至陰而性熱之品,葉天上說“酒客里濕素盛?!憋嬀七^多必然體內生濕。而香煙性燥,易傷肺陰,肺為水之上源,長期抽煙導致肺宣發(fā)肅降功能失常,水液代謝失調,故痰濕內生。
過飲綠茶綠茶性寒,適量飲用可清熱消暑,輕身健體,延年益壽。但過度飲服濃茶,則損傷脾胃陽氣,導致中焦氣機失調,水液代謝失常,內濕漸起。
還有水果飲料經冰鎮(zhèn)之后,已帶性寒,多飲多食必傷陽氣,導致脾陽受損,氣化無力,則脾胃虛寒,形成寒濕內阻之證,水濕無以排出體外,從而水飲內停,濕邪內生。
脾陽虛夾濕臨床表現(xiàn)
脾陽虧虛者,因脾陽的溫煦、推動、氣化、固攝的功能減退,不耐寒邪,耐夏不耐冬,易感風寒;又因濕為陰邪,易傷陽氣,加重脾陽虧虛,導致脾陽的溫煦失職,推動無力,氣化失常,固攝無權,所以極易感受水液侵犯,產生內濕。故有“濕氣通于脾”“脾虛則濕聚”及“濕勝陽微”“陽虛易生濕”之說。脾陽虛衰,水濕難化,停聚周身發(fā)為身腫,尤以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小便短少,婦女帶下,腳氣,舌質淡,苔白膩或白滑,脈沉緩或沉弱。更甚者發(fā)為腹瀉、水腫、腹水、痰飲等證。
脾陽虛夾濕常見惡寒身冷,手足厥逆,面色不華,喜溫喜按。如果濕困脾陽,則表現(xiàn)為清陽不升,營衛(wèi)不和之頭重如裹、身體困重、四肢酸沉等。若濕滯經絡則肌膚不仁,留于關節(jié)則關節(jié)疼重。濕性黏滯,阻礙氣機,升降失常,所以脾陽虛夾濕者還常見胸脘痞悶、腸鳴腹脹、大便黏膩不爽、小便短澀、嘔惡、喘咳等癥;另一方面,脾陽不足,氣機失調,津液運行不利,聚而為飲,則見小便不利,四肢浮腫。
合理飲食 防濕祛濕
長夏防濕祛濕,合理飲食很重要。一方面,夏季雨量豐富,空氣濕度大,瓜果蔬菜多,空調冷飲隨處可得,稍有不慎,濕邪內侵;天氣炎熱進食過多生冷飲品、水果涼茶,容易導致脾胃功能失調、濕困中焦,更生內濕,此為外因。另一方面,夏季天氣炎熱,人體陽氣升發(fā)在外,外陽而內陰,即陽虛在里,臟腑運化氣化功能下降,水液代謝輸布障礙,以致內生濕邪,此為內因。因此,夏季飲食不僅宜清淡少油膩,還需以溫食為主。中醫(yī)認為,藥食同源,食物同樣具有一定防濕祛濕功效,如綠豆、紅小豆、扁豆、冬瓜、西瓜、苦瓜、木瓜、玉米、小米、薏米、玉米須、蘿卜、水芹、洋蔥、馬齒莧、鯽魚、田螺等具有清熱利濕作用,使體內濕熱從尿中排出。
還可多飲溫茶水,以排除內濕。如能少量吃點辛辣食物發(fā)點汗,也可祛除內濕?!岸蕴}卜夏吃姜”,姜正是辛辣之品,喝姜湯可以幫助散發(fā)體內濕氣。另外要戒煙限酒,適量飲用紅茶、熟茶。
小兒防濕有講究
小兒臟腑嬌嫩,脾常不足,腎精未充,加上夏天氣血趨表,腸胃史是較虛較寒,而且小兒本身飲食不知自節(jié),若家長喂養(yǎng)過度,肥甘厚膩之品攝入過多,更易發(fā)生脾失健運而濕濁內生。應注意清淡飲食,適宜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如雞蛋、牛奶、新鮮果蔬等;適當補充含卵磷脂、腦磷脂、神經磷脂和微量元素鋅的食物;適量吃解毒消暑、止渴利尿的食物,如綠豆湯、金銀花露、西瓜汁、荷葉湯等。杜絕過于甘甜、油膩、生冷及辛辣之品,且食之不可過飽,以防重傷脾胃。
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氣血未定,腎精未充,衛(wèi)外不密,再加上冷暖不知白調,極易受外邪的侵襲,出現(xiàn)氣機氣化功能的障礙,內生水濕痰飲。夏季里一定要注意居室的通風、涼爽,保持空氣清新;讓小兒穿柔軟、寬大的衣服,注意五大原則“肚暖背暖足要暖,頭和心胸卻須涼”;保持孩子皮膚清潔衛(wèi)生;堅持給孩子洗溫水??;即便是天氣越來越熱,也不能讓孩子過度吹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