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樂原
摘 要 文章揭示出《中國植物志》在描述鴨兒芹的花序特征、米面蓊果實的附帶特征和野牡丹科特征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修改的辦法,以便讀者(尤其是其中的筆者同行)在遇到同樣問題時,能夠正確地對付。
關(guān)鍵詞 《中國植物志》 鴨兒芹的花序 米面蓊的苞片 野牡丹科的花萼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2.022
Abstract The article reveals the "Chinese Flora" aiming description inflorescence characteristics celery child duck, with characteristic thick rice and fruit characteristics Melastomatacea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a modified way, so that the reader (especially where the author peers) in the face when the same problem, can deal with properly.
Key words "Chinese Flora"; celery inflorescence; thick rice package sheet; calyx of Melastomataceae
筆者是一名主要從事藥用植物學(xué)教學(xué)工作的教師。毎年在講授完理論課并舉行了理論考試之后,都是緊接著帶學(xué)生赴江西廬山進(jìn)行野外實習(xí)。實習(xí)的目的是教學(xué)生認(rèn)識一些藥用植物(180種左右),并使學(xué)生對理論中的形態(tài)學(xué)內(nèi)容和分類學(xué)內(nèi)容加深理解。在教認(rèn)每一種藥用植物時,總要介紹其主要的形態(tài)特征;若其是所在科中首個被教認(rèn)的種,則還會介紹其所在科的主要形態(tài)特征。近5年來,每年都遇有一部分實習(xí)生在聽完筆者對鴨兒芹(Cryptotaenia japonica)和米面蓊(Bucklya lanceolate)的特征介紹,并觀察了這兩種植物后,表示難以理解特征介紹中的某些話。還遇有一部分實習(xí)生在聽完筆者對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的特征介紹,觀察了被教認(rèn)的該科植物后,表示難以理解該科的特征介紹中某些話。
最近,筆者分析、思考了這種現(xiàn)象,結(jié)果認(rèn)識到,之所以發(fā)生這種現(xiàn)象,不是因為一部分學(xué)生理解力差,而是因為他們所難以理解的那些話有問題。鑒于那些話均轉(zhuǎn)述自《中國植物志》,而《中國植物志》的參閱者眾多,筆者決定通過本文來指出那些話的問題所在,并給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希望閱讀了本文的讀者,在參閱《中國植物志》中也遇到那些話時,會按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對之變通地進(jìn)行理解。尤其希望能對讀者中的筆者同行,在教學(xué)上有所禆益。
在對鴨兒芹的特征介紹中,轉(zhuǎn)述自《中國植物志》的、難以被實習(xí)生理解的那些話是:“復(fù)傘形花序呈圓錐狀,花序梗不等長,總苞片1,……;傘輻2~3,不等長?!?/p>
其中的 “復(fù)傘形花序呈圓錐狀”這句話不能成立。因為復(fù)傘形花序的特點(diǎn)與圓錐花序的特點(diǎn)是尖銳對立不可調(diào)和的:前者的特點(diǎn)是,花序軸的主軸極度縮短,其所有分枝軸的著生點(diǎn)(幾乎)處于同一個平面上;后者的特點(diǎn)是,花序軸的主軸明顯較長,其所有分枝軸的著生點(diǎn)不是(幾乎)處于同一個平面上?;蛟S有人會辯解說:這句話中的“圓錐狀”是指花序的外形或輪廓,從這句話往后數(shù)的第三、四句話不是說“傘幅2~3,不等長”嗎?那么長的在中間,短的在兩邊,就會(略)呈圓錐狀嘛。錯!且不說在傘幅為2時,花序會因為夠上“長的在中間,短的在兩邊”這一設(shè)想所要求的傘幅數(shù),而不能(略)呈圓錐狀,即使在傘幅為3時,花序也不一定就(略)呈圓錐狀,因為事實上長的傘幅并不總是在中間。
緊接這句話之后的第二句話“花序梗不等長”也不能成立。因為此句話隱含有這樣一層意思:鴨兒芹植株上毎個花序的花序梗都不止一個。然而我們知道,花序梗又名總花梗,它是一個花序的上與花序軸相接、下與莖枝相連的部分,據(jù)此去看教材中關(guān)于“花序”一節(jié)的首段敘述,我們又知道,任何一種花序的花序梗(總花梗)都只有一個?;蛟S有人會辯解:“花序梗不等長”這句話,指的是鴨兒芹植株上的一個花序與另一個花序在花序梗的長度方面不相等。筆者對此辯解不能茍同:如果這樣地理解這句話,那么這句話就不必要說出或?qū)懗?,因為任何一種有花序的植物,其植株上的花序之間在花序梗的長度方面,都可能是不相等的?;蛟S還有人會辯解:這句話中的“花序?!笔侵富ㄐ蜉S的分枝。筆者對這一辯解更不能茍同:花序梗與花序軸是花序的不同組成部分,前者在后者的下方。
《中國植物志》的作者之所以寫出上述兩句不能成立的話,是因為其誤以為鴨兒芹的一個完整花序也像傘形科多數(shù)植物的那樣,是復(fù)傘形花序,而沒有認(rèn)識到,鴨兒芹的一個完整花序,其實是多個復(fù)傘形花序由具數(shù)級二歧分枝的花序軸連成的更復(fù)雜的花序(見圖1)。
故此,若將上述兩句不能成立的話,改換為“多個復(fù)傘形花序由具數(shù)級二歧分枝的花序軸連成更復(fù)雜的花序?!边@樣一句話,則問題就沒有了,而且這句話不會讓人難以理解。
在對米面蓊的特征介紹中,轉(zhuǎn)述自《中國植物志》的、難以被實習(xí)生理解的那些話是: “核果橢圓狀或倒圓錐狀,頂端有苞片,葉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
其中的“核果……頂端有苞片”這句話有問題,問題就在于核果的頂端不可能有苞片。筆者的如此評判,是根據(jù)以下幾個知識點(diǎn)和它們之間在學(xué)理上的邏輯關(guān)系而作出的:
苞片是生于花托的、花柄的、花序軸的基部或近基部的變態(tài)葉,功能是保護(hù)花蕾或幼態(tài)花序。由此定義可知,苞片在一朵花中的最高著生點(diǎn)也只是在花托基部。核果是單果中的一種,其特點(diǎn)為:外果皮薄,中果皮肉質(zhì),內(nèi)果皮堅硬、木質(zhì)。單果是由一朵只具1枚可育雌蕊花所結(jié)出的果實。其果皮要么來源于子房的一部分,即子房壁或還有隔膜、中軸,要么來源于子房的一部分以及花托和(或)花被。若其果皮來源于子房的一部分,或者來源于子房的一部分以及花被,則其果皮的任何部位都不會有苞片,因為在前述的苞片定義中,沒有苞片生于子房或花被的某個部位之說。若其果皮來源于子房的一部分以及花托,則其果皮上可能會有苞片,但只會是在果皮的基部有,不會在果皮的頂端有,因為其果皮的基部只源于花托的基部,而苞片在花托上的著生點(diǎn)也只位于花托的基部。
那么,那句有問題的話中所說的“苞片”應(yīng)該是什么東西呢?答案為:應(yīng)該是宿存的外輪花被片。這樣作答的理由是:(1)《中國植物志》在敘述米面蓊屬的特征時,除了說其雌花有苞片、呈葉狀、在花后增大宿存 、位于核果的頂端以外,還說其雌花有花被、花被的裂片微小,但沒有說此種裂片在花后增大; (2)根據(jù)植物學(xué)的理論可以推知,宿存于任何單果頂端的片狀物要么是花被片,要么是花被裂片;(3)根據(jù)第1條所列出的《中國植物志》關(guān)于米面蓊屬特征的敘述,可以斷定,米面蓊果實頂端所宿存的“葉狀”的片狀物不是該敘述中提及的“微小”的花被裂片,而是與此種花被裂片不屬于同一輪花被的另一輪花被片,也即被《中國植物志》誤稱為“苞片”的東西。(4)這“另一輪花被片”位于那“花被裂片”的外圍。
對野牡丹科的特征介紹中,轉(zhuǎn)述自《中國植物志》的、難以被實習(xí)生理解的一些話是: “花萼漏斗形、鐘形或杯形,常具四棱,與子房基部合生,……,稀分離,裂片各式,稀平截;……子房下位或半下位,稀上位”。
這些話的問題在于:不論花萼是與子房分離還是與子房基部合生,均只會伴生子房上位的性狀,可是這些話卻有還會伴生子房下位或半下位的性狀之意。之所以說問題在于有這種意思,是因為從事植物學(xué)或藥用植物學(xué)課的教學(xué)和從事植物分類的工作者都知道,除了極少數(shù)的、如白花菜科植物的花那樣具雌蕊柄或雌雄蕊柄的花以外,在只含1個雌蕊的花中,花托的頂部都是平坦、基本平坦或凹下的,并且花萼都是著生于花托的頂部邊緣,而這種情況意味著,花托的頂部低于或至少不高于花萼的基部,進(jìn)而意味著,當(dāng)花萼只是“與子房基部合生”時,花托就只會與子房的基部或底面合生,也即與子房下位或半下位的定義完全不符。子房下位的定義是:花托凹陷,子房完全生于花托內(nèi)并與花托愈合。子房半下位的定義是:子房下半部著生于凹陷的花托中并與花托愈合,上半部外露。
那么,將先前那些話中的“子房下位或半下位,稀上位,”這句話,刪改為“子房上位”,是否就沒有問題了呢?不是,因為在野牡丹科大多數(shù)植物的花中,子房的位置確實是下位或半下位的。
真能讓問題變得沒有的方法是,將先前那些話的頭二字即“花萼”改為“花托”,再將那些話中的“與子房基部合生,……裂片各式,稀平截”諸語,改為“與子房的大部、全部或下半部合生,……頂端生有萼片各式,稀沒有萼片而顯得平截”。
這種修改方法基于下述的事實和邏輯:(1)只有當(dāng)花托是凹陷狀(如漏斗形、鐘形或杯形等)時,它才有條件與子房合生;只有當(dāng)它與子房的大部或全部合生時,才可能伴生子房下位的性狀,或只有當(dāng)它與子房的下半部合生,才可能伴生子房半下位的性狀。(2)說野牡丹科的花萼呈“漏斗形、鐘形或杯形”,這是將此科的花托誤當(dāng)作萼管(筒)了;說此科的花萼有“裂片各式”,則是將其花萼的萼片誤當(dāng)作萼裂片了。野牡丹科的花萼其實是離生萼,而不是合生萼。離生萼只可能有萼片這種部分,不可能有萼管(筒)和萼裂片這二種部分。(3)野牡丹科有極少數(shù)種植物,其花無花萼,也即無萼片。
一個人在認(rèn)同上述第2條的(學(xué)理)邏輯的情況下,如果仍然認(rèn)同野牡丹科的“花萼漏斗形、鐘形或杯形”這一說法,那么將會感到,《中國植物志》對此科植物臺灣酸腳桿(Medinilla formosana)的如下一句描述語難以成立:“ 子房下位,與萼管貼生,頂端呈短圓錐狀?!?/p>
因為在子房是下位的花中,萼管的基部與子房的頂端或近頂端處于同一水平面上,這意味著萼管的大部,也就是其基部以上的部分,處于比子房頂端高的位置,既然如此,那么子房怎么可能與萼管貼生(在上列那句描述語里,“萼管”肯定是指其大部而不是基部一一筆者注)呢?何況其“頂端呈短圓錐狀”!
只有將“與萼管貼生,”刪掉,上面那句描述語才不會讓人感到難以成立。
(下轉(zhuǎn)第48頁)(上接第45頁)
順帶說一下,在《中國植物志》對野牡丹科各個屬的特征描述中,有與上述問題貌似不同但實質(zhì)相同的問題。所謂“貌似不同”,是指其在特征描述中不直接說“萼管(筒)”一詞,更不說萼管(筒)呈什么形狀,而是說宿存萼呈漏斗形、鐘形、杯形或壇形等凹陷狀,或者說宿存萼包裹果實,還有的說果實與宿存萼貼生,同時宿存萼與果實同形。所謂”實質(zhì)相同”,是指根據(jù)宿仔萼在特征描述中被說成的上述形狀,或者被說成的與果實的上述關(guān)系,可以斷定其在作者心中就是萼管(筒)。例如在對金錦香屬的特征描述中,有“宿存萼壇狀或長壇狀”之說,其中的宿存萼若不是指萼管(筒),它怎么可能呈“壇狀或長壇狀”又例如在對棱果花屬的特征描述中,有“蒴果長圓形,具鈍四棱……與宿存萼貼生,宿存萼與果同形”之說,其中的宿存萼若不是指與整個果實貼生的萼管(筒),它怎么可能“與果同形”。
所以,《中國植物志》對野牡丹科各屬的特征描述中所寫的“宿存萼”,應(yīng)該均改寫成“花托”。
參考文獻(xiàn)
[1] 中科院中國植物志編委會. 中國植物志(55卷,2冊).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85:19.
[2] 姚振生.藥用植物學(xué)(第二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122;117.
[3] 中科院中國植物志編委會.中國植物志,24卷.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88:54.
[4] 詹亞華,劉合剛.藥用植物學(xué)(第二版).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7:58;73;74.
[5] 中科院中國植物志編委會.中國植物志(53卷,1冊).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84:135;272;138;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