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隨印
摘要:如何解決民生新聞中的同質化、碎片化現(xiàn)狀,以及缺少深度和整體掌控等問題,文章對記者在新聞采訪中的認知心理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決辦法。
關鍵詞:認知心理 記憶儲存 思維策略 噪音消除
要解決當前民生新聞表現(xiàn)出的同質化、缺少深度和整體掌控等綜合性問題,記者務必掌控其民生新聞的事實以及對其進行認知心理的基本規(guī)律,展開具有精準性的選題以及加大采訪的深度等。
記者記憶儲存結構對事實信息掌控產生的影響
記者如果記憶之中缺少相關信息的儲備,就會對新聞缺少足夠的敏感度。民生新聞在進行采訪過程中,需要記者從新聞熱線、政策法律文件、黨政各級部門以及企事業(yè)單位等多渠道獲取足量的新聞線索,并作出有針對性的反應。另外,在采訪時記者在對一些新聞事實進行多角度挖掘時,也取決于記者日常對民生新聞的事實問題、政策文件等的積累與關注等。若缺少與民生問題相關的積累與關注,就缺少了相應的記憶儲存,記者就難以發(fā)現(xiàn)重大、獨家類民生新聞的事實線索,對相關信息難以作出反應,必然出現(xiàn)漏報的現(xiàn)象。同時,由于民生新聞在當前新聞競爭中具有較重的分量,記者的報道內容涉及了政治文化、社會經濟、宗教以及其他內容,且具有較強的時效性,若平時缺少對相關理論、問題的積累與關注,就無法在采訪當中實現(xiàn)全面且深入的采訪。因此,從事民生新聞采訪的記者,務必要完善自身采訪的記憶儲存結構,平時多關注一般受眾所關注的民生類熱點話題以及政策文件等,同時展開全面而深入的專題研究。
記者自身思維策略對其采訪活動產生的影響
由于民生新聞在報道中存在著相對嚴重的“同質化”問題,有些民生新聞把關注點鎖定在部分受眾所關注的趣味性較低的邊緣類題材,并采用不剪輯、原生態(tài)的方式呈現(xiàn),以博取圍觀效應,令其與民生新聞具備的精神內涵相背離。此外,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民生新聞出現(xiàn)“同質化”競爭問題主要原因還在于記者思維呈現(xiàn)扁平化,單一報道新聞現(xiàn)象,難以追訴新聞事實產生的原因以及本質等,間接導致報道缺少深度和立體層次感。因此,采訪記者要以正確的態(tài)度、良好的思維意識,對民生新聞的事實進行深入、多方位挖掘。
基于思維的策略主要途徑包含:對理論的驅動與總結,就是對已有理論進行預測而后運用事實進行印證;對材料的驅動與總結,就是先搜集充足的材料而后展開分析,在該基礎之上探索出相應的規(guī)律。以上兩個思維的策略途徑將其運用至民生新聞采訪記者的重要思維方法中,其采訪路徑可總結為:驅動與總結相應的理論,記者平時就要關注民生問題與準備相應采訪理論,針對臨時采訪要鎖定采訪目標,以便在理論上形成多種認知,第一時間明確新聞事件的主題,預測民生新聞的事實以及現(xiàn)象的發(fā)展趨勢,而后在采訪的過程中對已經明確的新聞事件主題、預測等實行印證。該思維策略可應用在某一特定時期受眾特別關注的、具有顯著特征的民生熱點話題。另外就是材料的驅動與總結策略,記者可在采訪之中就民生新聞的事實問題,從多方面、多維度去搜集該新聞事實的相關材料,而后對其材料展開分析與總結,最終明確出其新聞報道涉及的主題。此思維策略的途徑非常適宜應用在某一特定時期受眾已然熱切關注且展開較多議論的觀點類新聞事實上。
采訪活動中的噪音以及消除方法
從新聞心理學角度分析,我們可以把導致記者采訪失敗的主觀、客觀因素歸結為噪音。記者自身原因導致噪音出現(xiàn)主要有:其一,記者自身在職業(yè)中的道德因子。如過于重視收視率,針對部分邊緣題材以原生態(tài)方式進行展示,降低了民生新聞的權威,使得信息提供者失去提供重要線索興趣等。其二,在思想上表現(xiàn)出的片面性。尤其是把民生新聞自身生存思想(以民為本)推向一個極端,單一站在一般受眾方,未能銜接好政府和一般受眾間的工作,令新聞采訪逐漸減少了客觀性、真實性等。其三,缺少深入性的采訪。熱衷于呈現(xiàn)光怪陸離的事物表象,缺乏探究民生事實的耐心,較易陷入噪音的泥淖中。噪音形成的客觀因素多為采訪對象因自身原因或隱瞞事實真相,或阻撓記者采訪,這都不利于輿論監(jiān)督性采訪工作。
因此,記者要在確保時效性的前提下,盡量展開深入性、全面性以及真實性的采訪及報道等,務必做好充足的采訪準備,展開深入性的調查和采訪,最大化消除新聞采訪的多種噪音。
民生新聞采訪的受眾心理探究
基于受眾對民生新聞的求實心理,記者應該利用深入采訪去提升民生新聞在單位時間內的信息量。比如記者進行采訪時需權衡動態(tài)新聞的新聞價值;多進行動態(tài)式報道,避免使用“空洞無物”類言論進行闡述;多拍攝一些具有畫面感的信息,結合文字信息形成互補、佐證的有利關系,避免拍攝一些缺少意義性的畫面。
另外,充分考慮受眾的求近心理,如新聞的發(fā)生地距離受眾居住地越近,就越能被受眾所關注;新聞的事實和受眾間存在的利害關系越大,就越能被受眾高度關注。因此,記者可根據受眾在求近心理方面的表現(xiàn)形式去搜集一些極易被受眾所關注的熱點事件、國家政策以及法規(guī)等展開報道工作,在符合受眾的心理基礎上去尋找民生新聞最佳報道方法。(作者單位:溫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