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棲
大凡有人格者都重視自己的“臉面”,無論是古賢的“不食嗟來之食”,還是今人的“寧可站著死,不愿跪著生”,往大里說,那是氣節(jié),是操守;從最淺顯的道理說,則是不肯“丟臉”。因為“臉面”關(guān)涉一個人自尊,容不得低三下四,卑躬屈膝。南宋大理學家朱熹說:“無顏,禽獸也?!币粋€人除了自尊外,還常期望得到他人的尊重,這才在現(xiàn)實生活的人際交往中有了“賞臉”“給臉”之類的說法。
近讀一些貪官落馬的報道,意外地發(fā)現(xiàn):某些貪官還常有“給臉”一說。茲舉兩例。
河北省興隆縣孤山子鎮(zhèn)黨委書記梁文勇邊大吃大喝邊辱罵當?shù)匕傩眨骸笆掷锒酥罪?,嘴里吃著豬肉,最后還得罵你娘,老百姓就是這副德行!不能給臉,給臉不要臉!”吉林省四平市郊供電分公司副經(jīng)理孫建國面對百姓對城郊高壓電線兩側(cè)安全用電隱患提出質(zhì)疑時,怒不可遏:“你們就是給臉不要臉的玩意兒!”
這兩段官員“雷語”,甭用細讀就能品出一股居高臨下的傲氣、頤指氣使的霸氣和視民為芥的酸味。
梁書記和孫經(jīng)理異口同聲說老百姓“給臉不要臉”,無意間流露出這些貪官的陰暗心理:老百姓下賤,素來是沒有“臉面”可言的;要說老百姓的“臉面”,那也是咱所恩賜的;對老百姓“不能給臉”,否則他們就會對咱說三道四;老百姓倘若對咱說三道四,便是“給臉不要臉”。梁、孫兩官“給臉”一說的潛臺詞里,老百姓的人格尊嚴被視為糞土,民主理念更是蕩然無存。
據(jù)傳說,當年慈禧太后喜歡下象棋,一次,她心血來潮邀一太監(jiān)對弈。這名太監(jiān)得意忘形,自以為穩(wěn)操勝券,來了個“將軍”。老佛爺拂袖而去,且咬牙切齒地撂下怒言:“死不要臉!”在老佛爺看來,邀你來弈棋,那是我“賞臉”給你,你竟然下手“將”我“軍”,那委實是自毀“臉面”!這名太監(jiān)的命運無須贅述。雖然梁、孫兩官與老佛爺身處兩個不同的朝代,官級也有難望其項背的懸殊,但主奴關(guān)系所衍生出來的蔑視百姓權(quán)利、輕忽人格尊嚴的封建專制意識則是揆一的。
倘說官員驕橫、跋扈到對他人一概都不“給臉”的境地,那也太絕對化了。在等級森嚴、尊卑有序的官場,某些官員有“倨”的一面,也有“恭”的一面,前者對待百姓,后者對待上司。換言之,他們可以對老百姓蠻不講理地不“給臉”,但對官大一級者則是時時處處給足“臉面”。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原局長馮偉林,上任伊始,就對下屬約定:“針對同一標段,如有上級領導打了招呼的,不要以我的招呼為主,要給足上級領導的‘臉面。”因為馮局長深諳官場潛規(guī)則:千萬不能得罪了上級領導,他的招呼肯定比自己的招呼有威權(quán);這些領導給你打招呼是給你“臉面”;倘若你不給上級領導“臉面”令其拂逆、震怒,等于不給其有路可走,那么,他一定也會尋找機會,以冠冕堂皇的理由讓你無路可走;與上級領導撕破“臉面”,乃是官場之大忌矣!
其實,那些官員給足上級領導“臉面”的事兒也并非“標段”打招呼一端,檢視腐敗叢生的官場,諸如:像家奴般伺候上級領導家眷,擁前護后;在民主生活會上,發(fā)表“您的缺點就是忙于工作,太不注意自己的身體了”之類的“批評意見”;遇到上級領導及其家屬紅白喜事,以五六位數(shù)的錢款“略表”一下自己的“意思”;給上級領導招來性感美女,“豐富”其業(yè)余生活;上級領導遇上“刺頭”,自個兒挺身而出“擋子彈”……都是給上級領導“臉面”的分內(nèi)事。上級領導有“臉面”,他自然會“賞臉”,那便給自己的仕途留下了巨大空間。其實,在老百姓眼里,這類官員才真正是“不要臉的東西”,其歸宿只能是身敗名裂——那些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的貪腐者就是佐證。
圖:王儉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