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的那次“網絡展示課”讓我印象深刻。周四傍晚時,教務處華老師突然打電話告訴筆者,10月23日本校將與涇南中學聯(lián)合開展網絡教研活動,希望筆者上節(jié)網絡展示課。筆者雖心存顧慮,但還是欣然接受。畢竟,這對于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挑戰(zhàn)。
按照教學進度,到時應該執(zhí)教的是柳宗元的《小石潭記》?!缎∈队洝肥橇谠剿斡浿械拿?,歷來膾炙人口。全文雖305個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游覽、返回的全過程,以優(yōu)美凝練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發(fā)了作者被貶后無法排遣的憂傷凄苦的感情;備課時,我將《小石潭記》用心反復地朗讀了幾遍,細致揣摩字音、節(jié)奏、重音、語氣以及情感。在進一步熟悉文本的基礎上又閱讀了大量的參考資料。漸漸地,教學思路清晰了起來,筆者確定通過初讀、品讀,帶領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文章基本內容,讓他們跟我一起欣賞美景,從而走入柳宗元的內心世界。試講時,筆者就順著自己確定的教學思路,先介紹作家、作品以及創(chuàng)作背景,接著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讀準字音、節(jié)奏,最后在熟讀的基礎上進行字詞的梳理、理解文章的內容、賞景析情。課上得很流暢,學生也很配合。但仔細想想,總覺得少了點什么。也許是急于去展現(xiàn)老師的風采,在課堂上顯得太過于強勢,老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學生一直配合著老師的教學,按部就班。課后的研討,教研組老師向我提出了許多建議,指出老師“生本”意識不強,特別是進行字詞的梳理、理解文章內容的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缺少自己的思考,整堂課滿堂灌的痕跡明顯,而且課堂氣氛比較沉悶,根本看不到學習給他們帶來的快樂。
課后的研討讓我感觸很多,因此在接下來的教學中,筆者調整了思路,課堂上力爭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特別是許多老師指出的字詞梳理、理解文章內容這一環(huán)節(jié),筆者嘗試著讓學生自己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翻譯全文,然后全班交流。翻譯進行得很順利,到最后一段時,我問:“誰來翻譯這段呢?”郭子涵同學舉起了手,我請了他來作答,他流利地翻譯了最后一段:“一起游玩的有吳武陵、龔古和我的弟弟宗玄。一起跟隨的還有崔家的兩個后生,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一?!彼g的非常準確,我贊許的點了點頭,看來學生是完全可以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己翻譯全文、理解文章內容的。但想不到的是,班長張穎舉起了手。筆者很詫異地問她有什么問題,“我發(fā)現(xiàn)了課文里的一處矛盾?!?我頓時有點發(fā)愣,因為從筆者的教學設計來看并沒有討論問題的環(huán)節(jié)??墒牵P者看出學生們的眼睛正閃亮地盯著她呢,他們一定特別想知道矛盾所在吧。那就讓她說下去,既尊重了她,又滿足了大家的好奇心,同時課堂氣氛也會活躍起來,于是在瞬間的思考后筆者示意她繼續(xù)?!罢n文前面寫寂寥無人,可最后又寫同游者,這不矛盾嗎?”筆者聽后眼前一亮馬上贊許地說,“張穎同學提的問題很有道理,有沒有同學幫她解答一下呢?”沒想到,學生們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馬上就有幾個學生躍躍欲試地舉起了手。
生1:我認為矛盾。因為那幾個人和他是一起的,大家在一起游玩又怎么會有寂寥無人的感覺呢?
生2:我覺得這不矛盾。作者也許是像《湖心亭看雪》里的張岱一樣清高孤傲,不屑與世人為伍,所以前面說“寂寥無人”。
學生的話讓筆者震驚不已,他們能結合舊知識來看待新問題,真不錯呀。于是筆者微笑著點了點頭,剛想點評點什么,馬上又有一個學生站了起來。
生3:我不這樣認為。其實這并不矛盾。他說“寂寥無人”是說除了他們幾人之外再沒有其他人了,再說老師您介紹背景時也說他們的遭遇相似。那同是天涯淪落人,應該能互相理解的吧。
生4:我比較贊同生2的意見。雖然他們幾人的遭遇相似,但柳宗元的才華最高,希望能有所作為,他的情緒是無法向外人言說的,即使是他的同伴也無法理解,所以我還是覺得文章不矛盾,作者就是感到寂寥無人,哪怕有幾個朋友一起,還是覺得小石潭“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打破了課堂的沉悶。討論熱火朝天地進行著,一個個精彩的答案不可思議地由孩子們的口中說出。甚至連成績差點的也參與了進來??粗@一切,我的心里興奮不已,順勢要求學生回家后,通過各種途徑查閱一下柳宗元在永州的經歷及當時的心理狀況,以便更好地了解寫這篇文章時的柳宗元。
下了課,筆者還久久不能平靜。語文課堂不就是應該這樣嗎?各執(zhí)己見,暢所欲言,更重要的是學生真正地參與了進來,而且敢于創(chuàng)新,敢于質疑,這不正是新課改理念所倡導的嗎?在一切為了考試的理念指導下,這個問題甚至從來沒被我提到過。然而他們發(fā)現(xiàn)了。如果我當時為了課堂進度,斷然阻止了這個問題的討論和思考,那將會極大地打擊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嚴重影響以后的語文教學。而且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能使學生更靠近作者的思想,這無疑是給后面的析情打下了極好的基礎。我不由想到了一位同行曾提到的一句“語文課堂就是要善于利用興奮點,抓住關鍵點,制造討論點?!闭n后,在和涇南學校的網絡研討中,許多老師也都認為今天正是制造好了這個討論點,才點燃了學生的興奮點,從而他們的學習興趣也就來了。如果經常這樣做,又何來語文課堂的死氣沉沉,又何來教師講得口沫懸飛,學生卻昏昏欲睡的尷尬呢?
是啊,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固守的“滿堂灌”的方式,最容易走入“以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的誤區(qū)。其結果是教師教的辛苦,學生學得吃力。而且因為課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知識必然掌握得不牢固。如果以后的文言課堂都能以學生為本,適時地制造討論點,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那文言文學習對學生來說就不是難事了,語文課堂也就能真正“活”起來!
( 范曉峰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六灶中學 2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