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將學生的主體性問題提到一個很高的位置,希望通過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提升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是,就目前的教學實踐來看,我們并沒有真正地把學生的主體落實到位,許多時候,我們教師霸權課堂的局面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觀。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與我們教師對學生主體性的認識不到位有關,還與教師教學理念滯后、以及素質不高有很大的關系。何以這樣說呢?新課程改革致力于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被推到了前臺,而教師卻不知道自己做什么,如何做。學生學習或者合作交流討論的時候,教師常常感到無所事事,無從下手,其原因就是因為教師對所教學的東西心中無底,他們沒有全局觀念,所以無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首先,教師不敢放開課堂,駕馭不了課堂。
教師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做,不相信學生,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心存疑慮,這是教學中最常見的現(xiàn)象,也是我們課改停滯不前的根本原因。但當學生認識一定數(shù)量的字詞之后,他們就可以獨立進行閱讀活動了,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可以結合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和生活經(jīng)驗來理解和體會文本,甚至對文本中的許多東西會產(chǎn)生自己獨特的體驗、感受和認識。但是,基于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慣性,我們的語文教師并不敢也不愿意放開課堂,讓學生自主地閱讀。我們總喜歡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深怕不這樣就沒有課堂教學氣氛,不這樣就沒有盡到一個語文教師的責任。我們語文課堂教學評價也總是看課堂教學的氣氛,看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活躍程度,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表演程度。課堂氣氛越活躍,教師表演地越精彩,課堂教學的設計越巧妙,那么,我們對這個教師的評價就越高。沒有一個人靜下心來想一想這樣的課堂究竟對學生有多大的用處。實際上,我們沒有給學生過多的思考時間,沒有給學生過多的閱讀文本、思考文本的時間,課堂教學就像走馬燈,浮光掠影,淺嘗輒止。年復一年,如復一日,我們的語文教學就這樣浮在表面,學生根本沒有探究到文本深層次的東西,沒有觸摸到作家的寫作思路,沒有在靈魂深處真正得到文化的洗禮。如此這般,學生的語文能力如何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如何提升,他們認識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又如何增強?因此,放開學生的手腳,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主地閱讀文本,思考文本,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進行合作探究性學習,其效果就大不一樣了。
其次,放開課堂,必須要摒棄教案思維。
如何才能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我想,首先我們要打破對課堂教學設計的過度依懶,對教案的過度依賴。多年來我們一直把教案視為教學的第一步,沒有教案就不能上課,并且把無案上課視為教學事故。但是對于大多數(shù)教師來說,教案對他們的作用并不大。許多教師上課根本不使用教案,而且也不是按照教案上的設計來上課,寫教案只是為了應付檢查。另一個方面,教案作為一種教學預設,帶有很大的主觀性,因為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的許多東西是我們根本無法預設到教學中來的。特別是教案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師生的手腳,正是因為我們設計了那么多的教學活動,設計了那樣多的教學過程,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使似乎看起來很緊湊、合理的教案,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教師課堂教學的絆腳石。課堂教學任務的完成,更關注的是教學過程有沒有走完,設計的教學內容有沒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得到討論,卻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中收獲了多少,通過課堂教學理解了多少、認識了多少,思維能力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培養(yǎng)。課堂教學是一潭活水,需要的不是將學生限制在我們教師設定的范圍內,而是放開學生,讓他們自由的去獲取。郭思樂教授所說的放牧生命,就是這樣的教學境界。所以,放開課堂,首先就是要扔掉無用的教案,給教師自由,給學生自由。
再次,放開課堂,教師必須要吃透文本。
其實,不寫教案,不做教學設計不等于教師無所事事,隨心所欲。相反,教師應該拿出更多的時間來研究教材,吃透文本。我們發(fā)現(xiàn)教師不會上課,放不開手腳,教學視野狹窄的根本原因不是教師沒有進行教學設計,相反,是他們更重視教學設計,反而將文本放在一邊,對文本的研究不深不透。教師對教材文本昏昏,又怎么能使學生昭昭。因為教師對文本的認識還停留在教學參考的范圍內,對文本沒有形成自己的獨特體驗和認識、感悟和領會,因此,課堂教學中也就不敢放開學生,不敢越雷池一步。他們除了竭力將學生引導到自己有限的認識范圍內,還能有什么辦法呢?對此,課堂教學前,教師對文本應該了然于胸,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將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閱讀、體驗、感悟,形成自己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展開合作探究活動,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語文教學要回歸常識,要回歸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中來,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內在需求。文本只有通過學生的閱讀活動,在閱讀中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將生命體驗融入到文本之中,讓學生的思想情感和作者的思想情感達到同頻共振效應,才能將文本語言真正內化為學生的認知,形成學生的內在語言。我們說語文課程就是學習語言的使用,那種僅從形式上學習語言的語文課程,是無法教會學生如何使用語言的,因為語言和人認識世界、感受世界的能力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人就是通過語言來認識世界的,因此,學習語言,首先不是停留在語言的形式上,主要還是在對語言所反映的外在世界的感悟上。我們說的語感,就是人的內在心理與外在世界的一種高度契合,是對語言的感悟,是通過語言對外在世界的感悟。
總而言之,打鐵還需自身硬,一個語文教師,要真正放開課堂,將課堂還給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活力和動力,就必須要轉變觀念,相信學生,提高自身素質,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余。
(肖生昆 甘肅省山丹縣李橋中心校 73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