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曲靖市以東13公里處,珠江上游南盤江東岸,五臺山腳,靜靜地佇立著八個形狀不一,由8個相傍而又獨立的橢圓形封土堆組成墓群,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八塔臺古墓群的發(fā)掘,證明了早在兩干多年前,這里的人民便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生活在這里的人類已進人青銅時代。
八塔臺墓群在今曲靖市麒麟?yún)^(qū)珠街鄉(xiāng)三源村委會董家村東北,墓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據(jù)清咸豐二年《南寧縣志》稱,“八塔臺在城東……漢諸葛武侯建以鎮(zhèn)地脈”。
八塔臺是指8個相傍面互相獨立的圓形土堆,其最高為10余米,最大直徑約50米。1977~1982年,云南省文物工作隊在曲靖文化管理部門配合下,對八塔臺古墓群一、二號堆進行7次發(fā)掘,面積800平方米。
出土物形成年代上自先秦時期,下至宋元明朝,長達2000余年。一號堆發(fā)掘完畢,二號堆發(fā)掘了一半。共發(fā)掘出火葬墓311座,屬宋、元、明時期;下部豎穴土坑墓及封土堆墓348座,其中有30余座封土堆墓屬春秋戰(zhàn)國時期,豎穴土坑墓屬戰(zhàn)國至兩漢時期;上部墓葬之間打破疊壓關系(考古學上一種地層之間的關系)十分復雜,這種墓葬多層疊壓后形成了圓形土堆,為它處所罕見。
在封土墓和豎穴土坑墓中,出土隨葬品約1000余件。按質(zhì)地分,有銅、鐵、玉石、瑪瑙及料珠等;按用途分,有戈、劍、矛、斧、弩機和箭鏃等兵器,銅削、鑿、鋸、鐮及陶紡輪等生產(chǎn)工具,銅鼎、釜、罐、壺、洗、豆等生活用具,扣飾、帶鉤、鐲、耳環(huán)等裝飾品;另有銅鼓、鑄范等文物。以青銅短劍、銅戈、鐵矛、環(huán)首鐵刀、陶鼎、陶碗為主要器形。
與石寨山出土器物相比較,八塔臺墓地出土文物具有更多中原文化的因素。許多文物既具有中原文化的色彩,又保持了滇文化的風格,這也充分說明,遠在先秦時期,曲靖便是全滇鎖鑰,是中原文化傳人云南的重要通道。同時,古墓形制的多樣性和殉葬品的多樣性,表現(xiàn)了云南不同時期埋葬風俗的變化,也暗示著云南民族成分的變遷。
八塔臺古墓群對研究川、滇、黔交界地區(qū)古代民族屬歷史具有重要意義。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