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汶奇
風險指未來結果的不確定性或損失,風險具有客觀性、普遍性、社會性、不確定性、發(fā)展性等特點。在充滿生存競爭的風險世界里,人們?yōu)榱艘?guī)避風險,減少風險,甚至利用風險,就必須在多個可供選擇的決策中,選擇一個最優(yōu)的決策。一般情況下,人們利用均值(也叫數學期望)與方差進行風險決策。均值反映的是隨機變量取值的平均數,方差衡量隨機變量圍繞平均值的離散程度。
二.風險決策的基本步驟
第一步依據問題,明確決策目標;
第二步依據條件,尋找所有方案;
第三步依據概率,分析各自損失;
第四步依據均值,選擇最優(yōu)方案。
三.均值在風險決策中的應用
例1生活中有人喜歡去精品店買名牌,有人喜歡逛地攤找便宜。假設名牌電飯鍋600元一個,無折扣,不合格率為O.1%,某雜牌電飯鍋200元一個,可以打8折,不合格率為5%,如何選擇?
解析:解決策目標是在兩種購買方案中
點評: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何況雜牌電飯鍋損害了健康就更得不償失了。
側2馬謖失街亭后,司馬懿率15萬大軍蜂擁而至,諸葛亮身邊只剩2 500軍士在城中,于是打開城門,自己城樓焚香操琴,司馬懿疑其有詐,急速退去。司馬懿有進攻和撤退兩種策略,諸葛亮城中有空城與埋伏兩種可能。
如何分析司馬懿的行動決策呢?
小說中司馬懿(很狡詐)認為城中有埋伏的概率是99%,空城的概率1%,司馬懿若進攻,記為d1,則中埋伏時會損兵折將,收益為一10;空城時,可以大獲全勝,收益為10。司馬懿若撤退,記為d2,則不損一兵一卒,但名聲受損,收益為5。
《三國演義》這樣描述:司馬懿之子司馬昭問:“父親何故退兵?”司馬懿日:“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這是小說描寫,不合邏輯,司馬懿為什么不圍城幾個月或派小股部隊進城打探呢?
點評:司馬懿選擇期望收益最大的策略(撤退),成就了諸葛亮的空城計。
所以當p>O.8,投入股市;p—O.8,兩種方案無差異;p 點評:分析p的變化對投資決策的影響,稱為敏感性分析。實際生活中理性的人都是關心未來期望收益,依據收益最大化原則進行投資決策,但每一個個體對風險厭惡的程度是有差異的,大部分人是風險規(guī)避型,也有一部分是風險愛好型。 四、方差在風險決策中的應用 人們在進行決策時,可能會面臨幾種方案的期望收益相同或相差不大,此時就要使用方差計算其穩(wěn)定性,從而做出決策。 例4有一個服裝加工企業(yè),其發(fā)生火災的概率為O.1%,若發(fā)生火災,則損失50萬元;若購買保險,需要繳納保費500元,可以全額保險,企業(yè)廠長如何決策? 解析:問題是如何決策使企業(yè)的損失最小,兩種決策,購買保險記為d1,不買保險記為d2;兩種可能狀態(tài),發(fā)生火災與不發(fā)生火災。列出相關數據,如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