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
摘要:在“暢游式”蘇式課堂的引領下,本校地理組不斷強化實踐和思考,從目標引領、境界分層、地圖滲透等方面入手,初步形成地理教學模式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地理課堂;教學模式;策略
“蘇派課堂研究”是蘇州地區(qū)教育部門針對課堂教學行為正在展開的研究項目,在該項目引領下,本校正在研究的主課題是“暢游式蘇式課堂行動研究”。雖然學習與游泳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但兩者有很多共同點,這個課題意在將課堂教學與游泳運動聯(lián)系起來,挖掘兩者內在的聯(lián)系和本質特性,從而總結課堂教學規(guī)律,提煉蘇式課堂特色,更好地促進師生的發(fā)展。
一、目標引領,注重構建正確的教學觀
1.“暢游式蘇式地理課堂教學”助生存
地理是一門研究自然環(huán)境及其與人類關系的學科,通過對地理環(huán)境區(qū)域性和綜合性特征的分析,地理教學能幫助我們認識人類世界,了解人類生存方式的多樣性、獨特性和差異性等多種特征,更好地理解人類生存與地理環(huán)境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地理課程還是一門實踐性強的課程,含有豐富的實踐內容,所以地理教學還能通過避災演示、野外觀察、社會調查和鄉(xiāng)土地理考察等實踐活動,幫助我們掌握一些生存的知識和技能,以便更好地適應和改造生存的環(huán)境,提升生存能力。
2.“暢游式蘇式地理課堂教學”樂生活
地理課程與生活聯(lián)系密切,具有生活性的特征。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課程深入人心的理念,課程內容緊密聯(lián)系生活實際,地理教學過程中突出反映學生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地理現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問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生活質量和生活品味。地理教學過程也是師生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師生雙方相互交流和溝通、相互啟發(fā)和補充,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在以人為本、互相尊重、民主合作的愉悅氛圍中享受生活中共處的情誼之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共同從地理角度欣賞不同生活,共同思考探索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問題中的生活性,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享受教學相長帶來的生活發(fā)展之樂。
3.“暢游式蘇式地理課堂教學”重生命
教育的本質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它還關乎人格的形成、智慧的啟迪、靈魂的喚醒和精神的塑造。所以教育應依據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發(fā)展的規(guī)律,促進生命的成長,引導生命走向更完整、和諧與無限的境界,從生存走向存在。地理教學在生命教育方面有著重大貢獻,因為地理學科具有突出的思想性特征,課程不僅闡明了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huán)境觀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還富含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關注全球以及可持續(xù)發(fā)展思想的教育內容。所以,地理教學中教師應高度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滲透德育教育,不斷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提升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二、境界分層,注重形成適合的方法論
1.“喜試水”境界:激發(fā)學習興趣和熱情
試水階段的指向是明確的,它應該為學會游泳做充分準備。在教學中,教師為讓學生學會學習,首先要讓學生喜歡學習。所以,“暢游式蘇式地理課堂”的首要任務是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趣味活動,激發(fā)學生對該區(qū)域相關內容學習的熱情。這就是“暢游式蘇式地理課堂”所追求的第一重境界“喜試水”。
例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教學中,為能使學生較好地學習探究該區(qū)域的動植物特點,教師精選了動畫片《獅子王》的視頻片斷,在饒有趣味的動畫欣賞和交流的鋪墊下,師生共同探究該區(qū)域的生物資源。為能使學生較好地認識該區(qū)域的國家情況,教師精選了數條謎語,謎底是國家名稱,讓學生猜謎語并在地圖上找國家,在迫不及待你猜我猜的熱鬧過后,再一起認識該區(qū)域的國家分布、歷史發(fā)展等內容。為能使學生較好地理解該區(qū)域的國際交往情況,教師可以先講家鄉(xiāng)蘇州援非醫(yī)療隊的故事。為能使學生較好地感悟該區(qū)域獨特燦爛的文化,教師可以先展示精選的圖片感染學生。
2.“樂暢游”境界:強化學習過程和方法
暢游階段的收獲是明顯的,暢游讓身體得到了鍛煉,技能得以強化,心情得到放松。在教學中,教師為讓學生歡樂暢游,主要任務是創(chuàng)設一個相關主題,引領學生在復雜區(qū)域的學習中,善于分析得出復雜事物的主要特征,能在內心建構起學習內容間的相互聯(lián)系,并能體驗到學習辛勤付出后的歡樂收獲。這就是“暢游式蘇式地理課堂”所追求的第二重境界“樂暢游”。
例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教學中,可以圍繞“撒哈拉以南非洲是怎樣的非洲?”為主題活動開展學習探究,將該區(qū)域的每一個主要特征用一個字來概括。引導學生從自然和人文兩個層面去思考分析,自然特征從該區(qū)域的緯度位置、氣候類型、地勢地形、典型事物、自然景觀、自然資源等方面展開探究,人文特征從該區(qū)域的人種組成、歷史淵源、經濟特點、生活現狀等方面探究。最后師生達成共識:從自然特征分析,可以得出該區(qū)域是“熱”非洲、“高”非洲、“大”非洲、“富”非洲;從人文特征分析,可以得出該區(qū)域是“黑”非洲、“古”非洲、“苦”非洲、“窮”非洲。最后師生共同祝愿該區(qū)域的人們能在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都能生活得更好,送給他們一個“樂”字,希望本區(qū)域是“樂”非洲。
3.“勇深潛”境界:引領學習思考和探究
深潛讓勇氣變得難能可貴,讓合作變得不可或缺,讓視野得到拓展,讓思維更加靈動,讓精神獲得升華。在教學中,教師應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展示教師對所教內容的獨特理解和個性表達,并積極倡導學生不要陶醉于暢游的歡樂,鼓起勇氣進行深潛的嘗試,將學習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從被動接受轉變?yōu)橹鲃铀伎迹瑥膿碛兄R提升到意義追尋,讓深潛學習的艱辛帶來生命成長的升華。這就是“暢游式蘇式地理課堂”所追求的第三重境界“勇深潛”。
例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教學中,通過概括關鍵字,學生已經對該區(qū)域的主要特征有所了解,在此基礎上,可以通過尋找和思考撒哈拉以南非洲蘊含的辯證關系:“和” 的關系,橫線上所填的兩個字必須是反義字。這樣的活動既具有新意和趣味,又能引領學生深入開展課堂思維活動,在尋找、理解和歸納中加深理解該區(qū)域事物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對立的復雜關系,同時也學到一種思維方式,當面對紛繁復雜的事物心中迷茫時,哲學思想能引領我們走向智慧的思考,更能帶給學生一種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啟發(fā):引領學生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等不同維度給予關注和思考,養(yǎng)成關注人類命運、關心地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全球公民”意識與國際素養(yǎng)。在學生的青少年時期就培養(yǎng)他們具備國際視野、國際理解、國際情懷,從小樹立為增進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區(qū)域、國家、地區(qū)人們之間相互了解和相互寬容,加強他們之間相互合作,共同認識和處理全球社會存在的重大共同問題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三、地圖滲透,注重營造濃厚的地理味
1.以圖激趣
圖像是激發(fā)興趣的內在“激素”和“催化劑”,其作用的途徑表現為:圖像→興趣→動機→知識→思維。地圖圖像好似戲劇中的序幕,醞釀情緒、集中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求知欲,可以引起學生對圖像內容的好奇心,加深對新課的印象,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
例如,在“臺灣省”教學中,教師可以精選臺灣美麗自然風光的圖像引導學生欣賞,從臺灣最高峰玉山圖像中領略其高大雄偉;從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的圖像中感悟其壯觀氣勢;從臺灣最大湖泊日月潭的圖像中贊嘆其安靜湛藍;從海邊巖石的圖像中驚訝其鬼斧神工……教師還可以精選臺灣的建筑圖像、民族風俗圖像、經濟活動圖像等引導學生欣賞,使學生感悟圖像所反映的人地和諧、民族團結和蓬勃發(fā)展等方面的人文美。
2.以圖啟智
圖像蘊含的內容極為豐富,它所提供的信息不僅能讓學生獲取地理知識,而且還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在地理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用圖習慣,盡可能將地理課本中所有知識點放在各類圖形中理解和掌握,使學生通過閱讀地圖來構建新知。
例如,在“臺灣省”的教學中,對于臺灣的位置和范圍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可以通過閱讀課本“臺灣省”地圖來完成。通過閱讀此圖,學生看到了臺灣的輪廓形狀,找到北回歸線,讀出臺灣島四周的海洋名稱和附近小島的名稱,在學生頭腦中初步建構臺灣的位置特點和組成特點,將枯燥文字化成彩色形象又有空間布局的知識畫面,有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所學內容。
3.以圖育德
寓德育于圖中是地理教學滲透德育的有效途徑,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思考力,而且對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有相當作用。
在“臺灣省”的教學中,有著豐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內容,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利用圖像形式,輕松生動地滲透德育教育。例如,教師可以通過臺灣海峽變遷的動畫模擬圖像來幫助學生認識臺灣與祖國大陸的地緣關系;通過歷史上發(fā)生在臺灣的一些戰(zhàn)爭圖像來說明臺灣與祖國大陸的歷史淵源;通過兩岸共同朝拜媽祖廟、共同慶祝中秋佳節(jié)的盛況圖像來感悟兩岸人民的血緣親情……總之,可以通過圖像資料來反映臺灣與祖國大陸的密切聯(lián)系,說明臺灣省自古以來一直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期盼盡早實現海峽兩岸的統(tǒng)一,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達到以圖育德的目的。
4.以圖反饋
目前的地理教學評價體系對學生空間思維和讀圖能力的要求正在日益提高,而地理圖像作為地理學科的基本表達方式是其它文字無法替代的。在地理考試中,世界地理區(qū)域特征的表現、地理情境的設置、地理問題的提出等,越來越多是通過各種區(qū)域圖、結構原理圖、等值線圖、景觀圖來表現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也要注意多運用圖像形式對學生所學內容進行不斷的鞏固、反饋和檢測。
在“臺灣省”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讀圖回答問題、填寫空白圖、繪制簡易圖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內容進行反饋。例如,可以讓學生通過讀“臺灣省”圖,回答臺灣省最高山、最大湖泊、最長河流的名稱,反饋學生的讀圖能力;可以讓學生在臺灣省的空白地圖上填出臺灣省主要島嶼的名稱、臺灣島四周瀕臨海洋的名稱等內容,檢測他們的記憶力和空間概念;可以讓學生繪制簡單的事物聯(lián)系圖,反映臺灣被稱為“富饒的寶島”與臺灣的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植被等的關系,使學生對事物的相互聯(lián)系有更深認識,有助于學生理解該區(qū)域的整體性特征。